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部分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1-《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集体备课编制人:赵洪文审核人:刘学峰审批人:陈安乐编制时间:2010-10-26【学习目标】1、把握本文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2、领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背诵其中的名言警句。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教学重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名言警句,基础字词。【使用说明】1、抓住关键语词理清说明顺序,明确对象的相关特点。2、紧扣关键语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引用古代诗文达到的说明效果。【自主学习】一、资料链接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二、预习思考①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词,概括每段段意,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斑纹的特征。②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三、基础检测1̣̣̣.下列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A.粗糙.cāo红缯.zēng乳酪.làoB.背.负bèi树冠.ɡuān萌蘖.nièC.龟.裂guī宋徽.宗hui贮.藏zhùD.谚.语yàn紫绡.qiāo果梗.ɡěnɡ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A.醴酪纵然粗糙呕气B.希奇薄膜烘干嘲讽C.花序进贡移植吹嘘D.气侯渣滓绚丽褐色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B.醴酪.(甜酒)日啖.(品尝)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2-绛.囊(深红色)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4、名句填空①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惠州一绝》苏轼②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杜牧③你还能默写出关于荔枝的其他诗句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四、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第一部分:(1节)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说明荔枝本身)果实外部形态(2-5)2节:果___,龟裂片、片峰(粗糙)3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4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实内部组织(6-11)6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节:贮藏,______________(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9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1节: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第三部分:(12-15)荔枝的生产(说明荔枝问题)12节: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节:果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节:移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节:产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结构图,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2、重点探究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1)科学性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如:“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将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3-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②确数、约数的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③例子事实确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④术语依据科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文学性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五、释难解疑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2、《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3、文章写斑纹有什么规律?文中“斑纹”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4、活动体验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①、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梁元帝《咏石榴》②、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③、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潘岳《安石榴赋》④、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4-亦有洁白如雪者。——《事类合聚》【课堂检测】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一株是全绛红的,____,都是一抹浅浅的绛。____,由五个叶片排成一个心形。那像是____,构成尖端的那瓣较大,由另外四瓣托住。①不论是叶子,是纤细的卷须,是主茎,是支茎②不论是主茎,是支茎,是叶子,是纤细的卷须③每个支茎上滋生着一个叶簇④一个叶簇在每个支茎上滋生着⑤五瓣叶片构成一个心⑥每个心都有五瓣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2.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受到称赞不应趾高气扬,受到批评也不能俯首贴耳。B.“网上追逃”使那些潜逃犯在劫难逃,纷纷落入法网。C.面对二十年辉煌,回顾千年往事,二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就是,过去耽误的时间实在太多了!D.他凭着一张假证件,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展,厅的大门。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天长日久,人们对报刊杂志上的错别字也就习以为常了。B.下午放学后,几个班的干部正在教室里研究文艺会演的事呢。C.目前,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D.对于能不能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问题,大家的回答是肯定的。4、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比较高的乐器。二胡是5、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A.醴酪.(lào)贮.藏(zhù)紫绡.(xiāo)萌蘖.(miè)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5-B.红缯.(céng)祠.堂(cí)莹.白(yíng)宠.幸(chǒng)C.龟.裂(guī)渣滓.(zǐ)耀.眼(yào)绚.丽(xuàn)D.壳.面(ké)记载.(zǎi)绛.囊(xiáng)混.和(hùn)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红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萌.蘖(生芽,发芽)B.醴.酪(甜酒)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日啖.三百颗(品尝)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C.密移造化..出闽山(自然,天然)果树志.(文字记录)绛.囊(深红色)蒂.部(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D.飞焰欲横天..(横布于天边)宠幸.(幸运)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7、选出各组中解释词义错误的一项。①不了了之()A.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事情。B.对该解决的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了。C.该办的事没有办,该解决的事没解决,放在一边不去管,就算完事了。D.该办的事还没办,该解决的事还没解决,特指对工作拖延敷衍的现象。②因地制宜()A.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制定适当的措施。B.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C.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D.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8、选出下面有误的一项:()A.“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题目是从明朝陈辉《荔枝》诗中借来的句子。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是引用苏东坡的两句诗,文章借此说明应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C.“飞焰欲横天”出自北宋邓肃《看荔枝》诗,“横天”,横布于天边。D.白居易说:“一日而变色,二日而变香,三日而变味,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9、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D.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拓展运用】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自来水、电话、电灯、电影、电视、手机、电脑、器官移植、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新事物?是因为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总数的80%以上;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1%-2%,粮食不仅可供全国食用,还可大量出口。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近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这两百年,尤其是近百年、近50年来,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的前进:首先是科学,科学有带动工业;工业则带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技发展,如20世纪出现的统计学,在农、工、医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科技、工业、经济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这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讲。前些时候有个惊人的消息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均寿命可达150岁。我不知道是否会这样,但我希望这件事不要发生,否则影响实在是不可想象。再看过去50年的发展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从基本原理转变为工业速度在这50年尤其实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了。例如半导体方面,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容量每18个月就
本文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1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