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双赢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构建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市场经济下“双赢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构建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姓名刘爱竹学号201302020210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2013级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日期(年月日)2014/1/4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20-1615-1110-6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总分: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市场经济下“双赢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构建【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双赢是指建立在学生与管理者平等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双赢观念的构建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又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必要手段,对于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模式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树立主体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以确保学生与管理者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学生与管理者、学生与学校的双赢。关键字:双赢;学生事务;平等;合作;主体;法制;服务一、双赢观念的内涵(一)对“双赢”二字的解读从词义上来说,“双赢”二字源自于英文“win-win”的中文翻译。“win-win”在汉语中没有直译为“赢-赢”,根据汉语的构词习惯译为“双赢”。实际上,“双赢”的译法也是人们误以为它源自英语“twowins”的原因。另外,“win-win”在英语中也是一个口语新词,它的意思是对与某事物相关的每个人都有益。汉语的“双赢”,由于有“双”的限制,仅仅限于两个人或两个方面。这一点,“win-win”与“双赢”则不同。在汉语中,“双赢”最早何时出现,语言学界曾对此做过探讨。比如,有学者认为:“1999年11月15日,现代汉语词汇中又诞生了一名新成员,那就是“双赢”,新华社电讯稿中多次使用了这个词。[1]最早收入“双赢”一词的新词语词典《新华新词语词典》,所收的最早例证也是1999年的:“在谈判过程中,双方本着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精神以及双赢的原则,最终取得了双方满意的结果。”(《北京晨报》1999年11月16日)[2]从哲学上来说,唯物辩证法中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双赢”的内在含义。联系讲求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且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发展追求的则是在承认联系的基础上,对旧事物进行批判继承。而对立统一,指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并且这种同一并非是绝对的同一,它是包含着斗争的同一。这也就说明双赢并非是简单的求同存异,而是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承认各自的差异,并通过吸收双方的优点来促进各自的发展。从经济学上来说,双赢对于客户与企业来说,应该是客户先赢企业后赢;对于员工与企业来说,应是员工先赢企业后赢;对于企业与企业来说,应是寻求共同利益。[3]“双赢”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与西方市场竞争理念相结合的产物。[4]这就有如一堆用来做木桶的木板,不管它们的材质有多好,若不将它们相组合,那它们永远就只能是一堆木头而已,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桶。这就如各个团队,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意识,不能做好互相的补位和衔接,最终的价值也不能提高。从教育学上来说,双赢观念的教育,就是旨在使人们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利益,给社会带来生机。[5](P92)当然,这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绝不可以单纯地以经济利益去衡量的,更多的是应该追求它的社会价值。再细化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双赢应该是指建立在学生与管理者平等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以下简称“管理者”)的双赢;二是学生与学校的双赢。(二)双赢观念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双赢观念”是唯物辩证法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维成果,是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和应用方式。[6](P19)它是一种从平等和宽容出发,以“我”和“他者”的共生、和谐、共赢为理念前提和价值指向的思维方式。首先,从联系的观点来看。联系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唯物辩证法指出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周围其他的事物相联系。同时,事物的相互联系是以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显然,如果世界上的事物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相对确定的界限,那么,它们将是混沌一团,也就没有任何联系可言了。用恩格斯的话说,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界限,但是反对把事物的差异和界限绝对化,除了承认“非此即彼”,又要在适当地地方承认“亦此亦彼”。[7]P87“双赢观念”的前提是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并将各个主体放置在普遍联系的前提下,在差异中寻求主体间的契合点,从而达到主体间的和谐。其次,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虽说世界的普遍联系是必然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则具有偶然性,因而事物之间现实的、具体的联系则是动态的,任何事物都是暂时的、运动变化的,新陈代谢成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然而,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扬弃”的方式实现的,“扬弃”把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起来,这说明事物中的新与旧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这就要求在看到事物的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得把握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双赢”思维在横向上坚持联系的观点,意在揭示和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一致性;在纵向上坚持发展的观点,旨在寻找和发现“共同点”和“一致性”的实现路径。[8]P20再次,从对立统一规律的来看。对立统一,指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并且这种同一并非是绝对的同一,它是包含着斗争的同一。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二者如何“和解”而不是如何对立的问题;而且在他看来,近代哲学的“全部兴趣仅仅在于和解这一对立,把握住最高的和解,也就是说把握住最抽象的两极之间的和解”。[9]双赢观念正是体现了这种和谐的思想。此外,唯物辩证法把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理解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唯物辩证法并不否认外部矛盾的存在,并指出外部矛盾也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也正是双赢观念所要表达的重要理念,即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创造外部条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从而实现互利互赢。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构建双赢观念的意义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目标,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个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显得更为错综复杂。同样,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机构,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可能逃脱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在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下,将双赢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显得尤为迫切。(一)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下解放出来,形成了思想多元化的局面。思想的多元化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创新,但同时也给人们传统的道德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等价、平等、公正、效益、诚信等原则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导向具有积极的效应。[10]市场经济具有高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就促使学生不再满足单纯的理论学习,开始从传统的书本模式走向社会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正是实践性的加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过去封闭的思维模式,不断向开放的思维方式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可能产生“拜金主义”、“物质主义”。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更为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达到狂热状态,视金钱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此外,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如许多学生逐渐摒弃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节俭观念,开始学习西方的享乐主义。在高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许多大学生不务正业,整日沉迷于网游、恋爱等。这些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越来越难以把握,让许多的管理者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滋生了“费力不讨好”的思想。而双赢观念的构建有助于管理者从僵化的、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树立新观念,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代特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代性。(二)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双赢观念主张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因而,市场经济下引进双赢观念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从而促进校园和谐。而和谐校园恰恰是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基本保障。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手段,在无形中对学生可以进行熏陶,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可以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便利。“双赢”观念有助于培养成员间的共同体意识,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思想基础。和谐校园是学生与教师、管理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当我们处理各种关系包括人际之间(含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系统内各部分之间、不同系统(各类组织)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我们摒弃双赢观念,只顾自己利益而不管对方的利益,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很难想象自己会处于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中。无论何种交往,复杂的商品交换也好,简单的人际交往也好,各种类型的社会管理也好,如果总是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以成就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这些交往、管理和交易行为都是不能持续的,最终受损害的则是双方的利益与社会的发展。同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如果只顾及一方的利益,都会导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双赢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为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提供伦理基础。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彼此依存,这决定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利己必须以利他为条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损人”以“利己”的可能,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只有实现双赢与多赢,才能实现校园的和谐。(三)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效的重要途径尽管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着管理模式僵化、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这是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管理缺乏民主性。民主的实质是平等、自由,即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而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还处于一种主体失落的生存状态。[11](P112)这就说明,在高校中,管理者往往是居高临下,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通常是学校每下达一个任务,然后管理者一声令下,学生就必须得执行,无任何提出异议的机会。而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待学校的任务往往是应付了事。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的管理工作如何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哪怕是领导层制定了多少科学的管理方案,若学生不积极参与,这必定是收效甚微的。其次,管理缺乏个性化。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70万人,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8%,而到了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达到了675万人,录取率高达72.3%。这种高录取比例,使得大学从最初的精英化
本文标题:“双赢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3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