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用人之道分析
1《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用人之道分析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职业中学杜志刚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由弱到强,直至统一北方中原,成就大业;诸葛亮初出茅庐,带领刘备小股武装由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到占据川府荆襄各郡,逐渐壮大,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一直为千古传诵。纵观三国历史,无论是曹操的兴起强盛,独霸中原,还是诸葛亮以弱击强,帮助刘备争得三国一杯羹,其实都是双方文才谋士、智勇武将人才实力较量的结果。本文试就曹操、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优劣得失对比,揭示魏、蜀两国兴衰之理,从而让今天的人们在选用人才时,能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更加科学、高效、合理的使用人才。关键词:《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曹操、诸葛亮、偏误之处2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是指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豪强争霸的动荡年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国,为争夺天下,独霸全国,各自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时而把盏言欢,时而怒目相对,时而疆场血战,时而握手言和。各方觥筹交错,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这其中,曹操和诸葛亮华山论剑、斗智斗勇,又构成《三国演义》的中心和贯穿全篇的主线。不仅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且也是全书最令人叫绝、至今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三国演义》,无论是以曹操为主的魏国兴盛发展、长期统据大半个中国并统一全国,还是蜀国因诸葛亮隆中论势,出山助刘、联吴制曹,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占据荆襄各郡、西川天府而与独霸北方中原的曹操和拥江东天堑三世的孙权三分天下。究其原因,得失兴盛之道皆因各方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强弱转化而致。而这三方面强弱兴盛的变化,又是由当时各方拥有足智多谋的文士、智勇双全的武将数量所主导决定的。曹操以强攻弱而几十年不胜,诸葛亮以弱拒强、攻守得时,数十载而不败,都因双方凭借各自拥有的多种人才优势、军事实力而维持三国鼎立之平衡。所谓“成也萧何,败亦萧何”,正是双方用人之道的差异,使得两人身后所代表的魏蜀两国,一个日趋强盛,最后荡平神州;一个在三国中最先被灭,让后人为之遗恨。曹操狡猾多疑,聪明机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无论何人,只3要有才就想尽一切办法招来为其所用。有的名士,明知即使招来也不会为自己出谋划策,却也长期收留,唯恐被他人利用。如徐庶被其用欺骗的方法招来,虽长期“一言不发”,曹操也不因此恼怒,只用平和心待之。而身为善谋多智高人的诸葛孔明,却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助刘到最后将星陨落五丈原,书中几乎没说他为蜀国有招纳贤才之实举。只靠自己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自以自身之智谋才略,支撑蜀国大局艰难运转。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一、曹操、诸葛亮生平经历及早期名望、才干。①曹操生平经历及初期声望《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少年时说:“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见操,言:‘汉室将士,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①从以上几段描写不难看出,曹操从小天资聪慧,足智多谋,被当时许多有名望的高人看好,认为其必在当时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安邦定国之才。此后果然,当王司徒与众官面对董卓专权乱政却束手无策,只能大哭时,曹操却放言:“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4门。”②曹操借献宝刀刺杀董卓未果,后又联合袁绍袁术兄弟组建讨伐董卓联军同盟。后虽大事不济,曹操就自立门户,招纳亲戚乡勇讨伐董卓。后借朝廷命其剿灭山东群贼之机,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而名震中原。此时虽实力大增,但曹操并没有满足,而是四处招贤纳士。在衮州,他招纳颍州荀彧叔侄。此人过去一直为袁绍出谋划策,但曹操却“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荀彧的侄儿荀攸,则被曹操作为行军教授。因受曹操重用,二人为感恩,直接或间接为曹操推荐了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六位谋士。其中程昱、郭嘉几乎成为曹操的首席军师。③大将于禁投奔而来,曹操就命其为点军司马。初投曹操的勇猛大将典韦也被曹操选为帐前都尉,并解下自己身上的棉袄及骏马、雕鞍给典韦。“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④可见,曹操无论身处何地何职,也无论干什么事,都把招贤纳才放到首位,然后借势发展壮大自己。他选用的文臣武将中,有的曾为袁绍效力,如程昱。但曹操却不计前嫌,大胆重用。程昱也不负众望,多次为曹操出言献策,屡立奇功;勇猛忠孝的典韦,不仅多次为曹操杀敌破城,更在曹操被张绣追杀时,为救曹操而战死。⑤②诸葛亮初期生平经历及名望《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生平时,说:“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⑥又借徐庶之口说:“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5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世外高人司马徽也评价诸葛亮说:“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⑦《三国演义》中,虽未叙述诸葛亮少时经历,但从其青年时虽隐身隆中卧龙,却被众多隐士高人称为神奇入化、多谋善算、运筹帷幄、决策于千里之外的姜太公;善于治国,能文善谋的神人张良。可见其少时经历也不同凡响。必饱读经书,博古通今。兵书经略,了然于心。否则也就不会有三顾茅庐时,虽长期隐居隆中卧龙岗,却对当时天下大事胸有成竹。侃侃而谈,三分天下,剖析曹操、孙权之优势,绘就刘备川蜀之基业。“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⑧由上文看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卧龙岗,心却纵横天下四方。他不仅胸装奇才异谋,且能以政治家高瞻远瞩、总览全局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为刘备日后兴复汉室,制定切实可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方略。以后刘备四处征战的总目标,也完全以此为方针,并最终建立蜀国而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诸葛亮出山之后,日夜辛劳,呕心沥血,虽为蜀国的兴盛6立下不朽功勋,却始终因没能大举招纳各方可用人才,用于汉室复兴;只是凭其一己之力,却难支撑蜀国庞大政治、经济、军事机构的正常运转,终因后继无人,使得蜀国在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国家栋梁坍塌后不久,便最先在三国中被魏国所灭。二、曹操、诸葛亮征战期间的用人差异对比,及受此影响所导致的不同结果①曹操对人才,求之若渴官渡之战初期,曹操因失利退守官渡,又因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打算从官渡退回许昌时,适逢名士袁绍的谋士许攸私下来访,竟喜出望外。“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⑨由于曹操对许攸如此器重赏识,许攸也投桃报李,为曹操制定了夜袭袁绍乌巢粮营之计。大胆依靠人才智谋,曹操反败为胜,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曹操对文人如此器重,对武将也不差分毫。同在官渡之战,当袁绍手下得力大将张郃、高览投诚去曹营时,曹将夏侯惇劝曹操谨慎行事,曹操却说:“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⑩此后张郃成为曹操手下十大金刚之一,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官渡之战后,曹操从袁绍大营中,缴获自己手下许多文士与袁绍来往的信件,心腹之人建议将曾经和袁紹私下往来的这些文士,全部杀掉。曹操却爱惜这些人的才气,不愿追究,当场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⑾7世人都言曹操心胸狭窄,可如此大度宽容三心二意之人,到底需要多少勇气和多宽阔的胸怀?即使关羽暂投营下,也百般优待,以动其心。后来关羽挂印封金而去,曹操也拒绝手下文武将士追杀关羽的建议。他说:“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⑿东汉名士蔡邕之女蔡琰,被北方匈奴掳去,富有才华的她在此地作名篇《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后,曹操爱其有才,“操深怜之,使人持金入北方赎之。左贤王惧操之势,送蔡琰还汉。”⒀后来蔡琰只是修撰史卷,并不能助其出谋划策、攻城略地。这更进一步证明曹操的爱才,并不只拘泥于对自己领兵打仗,有帮助的高参名将,而是怀各行各业之高士。当荀彧向曹操推荐东郡东阿人程昱时,曹操大喜;当程昱向曹操举荐郭嘉,郭嘉等被荐之士向其举荐人才时,曹操都量才而用。------由于曹操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云集了众多谋臣武将,谋士郭嘉、贾诩、程昱、荀攸,武将典韦、张郃、张辽、夏侯惇、曹仁、李典、夏侯渊、于禁、乐进、许褚、许晃、曹洪。其数量及综合能力超过孙刘两家,且这些人大都终生为他谋划征战,无一背叛。②诸葛亮用人力求完美,近乎苛刻与曹操用人相比,诸葛亮对文才武将的使用追求完美、近乎苛刻。遵循“宁缺勿滥”的迂腐原则。这与当时诸葛亮手下极度缺乏文武将士,急需补充大量人才的实际情况,是完全背离的。正是这种极不合时宜的死板观念,创伤了各方名士前来相投的热情,严重影响了刘备南征北战,兴复汉室的政治军事斗争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当时,三国争雄,刘备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谋士武将数量都属最弱方。他一生8大都在漂泊流浪中度日。居无定所,缺兵少将,遇到战事则首尾不能相顾。前有曹操来袭,亏得赵云等将浴血拼命相救,刘备阿斗等众人才保得性命。(15)后有马谡失街亭,因无将士可去城外迎战,无奈诸葛亮冒险使出空城计,方保得全城百姓及自身幸免于难。(16)正如刘备南障受蔡瑁所害,侥幸逃出,遇到颍州高人司马徽后,水镜所言:“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迫不偶也?”……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17)由此可见,刘备之所以纵横中原、川蜀几十年,仍无立足之地,就是因为手下没有可用之高才。身居隆中、水镜的挚友诸葛亮,更清楚刘备手下文武之才奇缺。诸葛亮曾提醒刘备,川府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占据荆襄汉中,即可群视天下。却从未向刘备郑重建议,广招川蜀及天下人才。只在临去江东吊孝时,才对刘备说:“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18)虽在江东偶遇庞统这样的奇世高才,却并没有竭力劝说凤雏离开东吴转投刘备,只是不冷不热,留书一封说:“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19)从文中不难看出,诸葛亮知凤雏之才不在其下,也预知孙权定不会重用他。虽来江东前,口说顺便为刘备招贤纳士,事实上却并未然。诸葛亮的几位同道好友:颍州司马微、博陵崔州平、颖州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徐元直等,都是满腹经纶、文才武略、安邦定国、名闻天下的高人。可诸葛亮熟视无睹,从未向刘备推荐,更没亲自去拜访或相邀与其共助刘备兴复汉室。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其他名不见经传之9人,更不会放在心上。由于诸葛亮对凤雏的态度淡漠,更没有在回荆州后,及时向刘备郑重推荐,使得以貌取人的刘备也差点将凤雏拒之门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正是五虎将之后,诸葛亮手下文武短缺,青黄不接,只好滥竽充数,小才大用。尽管已到如此窘境,诸葛亮仍无动于衷,没能及时昭告天下,招纳各方文士将才,协助他框扶汉蜀,北伐中原。而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更反映了其对人才使用的局限或错误观念。历史上的魏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他刚投降刘备,诸葛亮就要将其推出帐外斩首:“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顾先斩之,以绝后祸根。”好在刘备为魏延求情说:“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只好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性命。”(20)以孔明之智,应该清楚,若杀献城有功、助其收复名将黄忠的魏延,今后谁还敢来投奔蜀国呢?那不是把有志前来相助刘备的各方文士武将,都变相推向曹操、孙权吗?而曹操却刚好相反。不仅对各地慕名而来的文臣将士以礼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用人之道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6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