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拟开设《中基》实验课,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中间可以适当进行小测验。本课程:81学时、4.5学分。5※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里理论的概念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二)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运用(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重点)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熟悉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难点、重点)(二)阴阳学说形成的源流(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原则及特点(四)阴阳学说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依存互根(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交感互藏(五)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形成的源流(三)五行的特性(重点)(四)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五行相生(二)五行相克(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四)相生相克的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二)阐述五脏病理(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特性及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7、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8、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梗概(二)教学内容概说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涵义(重点)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三、脏腑的分类及主要区别(重点)四、五脏精气阴阳理论第一节五脏(重点)一、心(一)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血脉2、主神志(1)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心为火脏,喜动主明(二)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喜2.在液为汗3、合脉,其华在面4、开窍于舌5、心主夏附:心包二、肺(一)肺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5、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忧2、在液主涕3、外合皮,其华在毛4、开窍于鼻5、肺主秋三、脾(一)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湿2、主升清3、主统血*脾喜燥恶湿(二)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主肌肉、四肢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脾主长夏,旺于四时四、肝(一)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疏泄2、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二)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主筋,其华在爪4、开窍于目(附:五轮)5、肝主春五、肾(一)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藏精、封藏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关系2、主水3、主纳气*肾主封藏,为水火之宅(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于耳及二阴5、肾主冬附:命门(难点)第二节六腑(重点)一、六腑的生理特性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胆:贮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三)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导糟粕(五)膀胱:贮尿、排尿(六)三焦:(难点)1.六腑之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2)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一、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脏腑和奇经的关系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重点)一、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脾与肺;肝与肺;肾与肺;肝与脾;脾与肾;肝与肾。二、六腑之间的关系:化物传导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脏腑相合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其分类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与循行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输布、排泄与功能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6、熟悉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二)教学内容概说一、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重点)二、精、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三、精气血津液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一节精(重点)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脏腑之精(三)生殖之精第二节气(重点)一、气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气的生成、相关脏腑三、人体之气的功能(一)推动作用(二)温养作用(三)防御作用(四)固摄作用(五)气化作用一、人体之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二、人体之气的分类及其涵义、生成、分布和功能(一)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分布全身(二)宗气:积于胸中,上至息道、下至气街(三)营气:行于脉中(四)卫气:行于脉外第三节血(重点)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化生,相关脏腑三、血的功能:营养全身,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四、血的循行:心的推动;肺朝百脉;脾的统摄;肝的疏泄、藏血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二、津与液的区别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来源于饮食,由脾胃的气化而成,通过脾的运输、肺的宣降、肾的蒸化,经三焦布散全身。四、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充养血脉,调节血液浓度第五节神(重点)一、神的基本概念二、神的生成三、神的作用(一)调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代谢(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重点)(一)气能生血(二)气能行血(三)气能摄血(四)血能养气、载气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能生津(二)气能行津(三)气能摄津(四)津能载气、生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气生精、摄精(二)精化气(三)精化神(四)神驭精第四章经络(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生理功能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分布与表里关系,流注次序3、掌握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部位4、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和总的功能5、熟悉督、任、冲、带的循行概况及其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应用(二)教学内容一、经络学说的含义: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二、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组成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经别、别络、浮络、孙络、皮部等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名称:十二经脉的手足、阴阳、脏腑名称(重点)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重点)(一)走向和交接规律(二)分布与表里关系(三)流注次序三、循行部位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含义二、奇经八脉总的功能三、督、任、冲、带的循行概况四、督、任、冲、带的主要功能五、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经别:循行概况,基本功能二、别络:循行概况,基本功能三、经筋:循行概况,基本功能四、皮部:循行概况,基本功能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运行气血(二)沟通联系作用(三)感应传导信息(四)调节作用二、经络学说的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五章体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概念二、体质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二、正常体质类型及其特征(一)阴阳平和质(二)偏阳质(三)偏阴质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二、阐释发病原理三、解释病理变化四、指导辨证五、指导治疗六、指导养生第六章病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及分类2、掌握六yin病因致病的共同特点3、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二)教学内容概说一、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涵义二、中医病因学的沿革三、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四、病因的分类第一节六yin(重点)一、六yin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气、六yin的基本概念(二)六yin的共同致病特点二、六yin各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1、风邪的基本概念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4)风性主动(二)寒1、寒邪的基本概念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疑滞,主痛(3)寒性收引(三)暑1、暑邪的基本概念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四)湿1、湿邪的基本概念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五)燥1、燥邪的基本概念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六)火(热)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易耗气伤津(4)火易生风动血(5)火易致肿疡第二节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二、疠气的致病特征三、疠气形成和流行因素第三节七情内伤(重点)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三、七情致病特点(一)直接伤及五脏(二)影响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三)情志异常波动,可加重病情,影响疾病预后第四节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第五节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劳神、房劳二、过逸第六节病理产物一、痰饮(重点)(一)痰饮的概念(二)痰饮的分类(三)痰饮的形成(四)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2、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3、致病广泛,病证复杂,症状多端4、病势缠绵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6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