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1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概述:遗传(heredityorinheritance)和变异(variation)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遗传即生物的亲代将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子代的行为或功能。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基因型(genotype)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型(phenotype)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饰变(modification)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8.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8.1.1三个经典实验1.经典转化实验:1928年F.Griffith以Streptococcuspneumoniae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1944年O.T.Avery等人进一步研究得出DNA是遗传因子。2.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AlfredD.Hershey和MarthaChase用32P标记病毒的DNA,用35S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证实了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2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与TMV近源的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olmesribgrassmosaicvirus,HRV)所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的物质基础。8.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genome)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haploid);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diploid)。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DNA序列。微生物基因组随不同类型表现出多样性。8.2.1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拟核,nucloid)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其上结合有类组蛋白蛋白质和少量RNA分子,使其压缩成脚手架形的(scaffold)致密结构(大肠杆菌DNA分子长度是其菌体长度的1000倍,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压缩进细胞中)。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于1997年由Wisconsin大学的Blattner等人完成。大肠杆菌基因组结构特点:31.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个别细菌(鼠沙门氏菌和犬螺杆菌)和古生菌的rRNA和tRNA含有内含子或间隔序列,其他绝大部分原核生物不含内含子,遗传信息是连续的而不是中断的。2.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大肠杆菌共有2584个操纵子,基因组测序推测出2190个操纵子。如此多的操纵子结构可能与原核基因表达多采用转录调控有关。此外,有些功能相关的RNA基因也串联在一起,如构成核糖体的三种RNA基因转录在同一转录产物中,依次是16SrRNA-23SrRNA-5SrRNA。三种RNA在核糖体中的比例是1∶1∶1。3.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大肠杆菌有7个rRNA操纵子其特征都与基因组的复制方向有关即按复制方向表达。7个rrn就有6个分布在双向复制起点oric(83min)附近,有利于核糖体的快速组装。4.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原核生物基因组存在一定数量的重复序列,但比真核生物少得多,重复序列一般为4~40bp,重复程度十多次、上千次不等。8.2.2啤酒酵母的基因组:啤酒酵母是单细孢真核生物,1997年,有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共96个实验室的633为科学家是艰苦努力完成了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是第一个完成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基因组大小13.5×106bp,分布在17个不连续的染色体中。酵母菌的DNA与四种主要的组蛋白(H2A、H2B、H3、H4)结合构成染色质(chromatin)的14bp核小体核心DNA;染色体DNA上有着丝粒(centromere)和端粒(telomere)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有间隔区或内含子序列。酵母菌基因组的特点:高度重复;tRNA有250个拷贝。rRNA只位于Ⅻ号染色体的近端粒处,每个长9137bp,有100~200个拷贝。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称为遗传丰余(geneticredundancy)——一种进化的策略(有备无患)。8.2.3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詹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jannaschii)属于古菌,发现于1982年。生活在2600m深,2.63×107Pa(260个大气压),94℃的海底火山口附近。1996年由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heInstituteforGenomicResearch,简称TIGER)和其他5个单位共40人联合完成了该菌的基因组全测序工作。这是完成的第一个古菌和自养型生物的基因组序列。根据对该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完全证实了1977年由Woese等人提出的三界学说。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的特点: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其中有的类似于真细菌,有的类似于真核生物,有的二者融合。古菌在基因组结构上类似于细菌。詹氏甲烷球菌有1.66×106bp的环形染色体DNA,具有1682个编码蛋白质ORF;功能相关的基因组成操纵子共转录成一个多顺反子转录子;有2个rRNA操纵子;37个tRNA基因,基本上无内含子;无核膜。负责信息传递的基因类似于真核生物。转录起始系统、RNA聚合酶的亚基组成及序列、启动子结构、翻译延伸因子、复制起始因子均与真核生物相似。古菌还含有5个组蛋白基因。8.3质粒和转座因子:质粒(plasmid)和转座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都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另外两类遗传因子。前者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后者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8.3.1质粒1.质粒的分子结构: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closedcircular,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三种构型即CCC4型、OC型(opencircular)、L型(linearform)。近年来在疏螺旋体、链霉菌和酵母菌中也发现了线形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质粒分子大小范围1kb~1000kb。2.质粒的主要类型:质粒所含有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须的,只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根据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1、致育因子(fertilityfactor,F因子):又称F质粒,大小约100kb,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结合作用)有关的质粒。2、抗性因子(resistancefactor,R因子):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两大类。3、Col质粒(colicinogenicfactor):产大肠杆菌素因子,能编码大肠杆菌素(colicin)属于细菌毒素(bacteriocin)。4、Ti质粒(tumorinducingplasmid)5、代谢质粒(metabolicplasmid)6、隐秘质粒(crypticplasmid):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只有通过物理的方法,如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抽提液等方法才能发现。酵母的2µm质粒。根据质粒的拷贝数、宿主范围分:高拷贝数质粒(highcopynumberplasmid):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0~100个拷贝。又称松弛型质粒(relaxedplasmid)。低拷贝数质粒(lowcopynumberplasmid):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4个拷贝。又称严谨型质粒(stringentplasmid)。窄宿主范围质粒(narrowhostrangeplasmid):复制起始点(originofreplication)较特异。广宿主范围质粒(broadhostrangeplasmid):复制起始点不太特异。附加体(episome):能整合进染色体而随染色体的复制而进行复制且又能脱离的质粒。3.质粒的不亲和性(incompatibility):细菌通常含有一种或多种稳定遗传的质粒,这些质粒即为彼此亲和的(compatible)。如果将一种类型的质粒通过接合或其他方式(转化)导入某一合适的但已含另一种质粒的宿主细胞,只经少数几代后,大多数子细胞只含有其中一种质粒,那么这两种质粒是不亲和的(incompatibility)。根据某些质粒在同一细菌中能否并存的情况,可将质粒分成许多不亲和群(incompatibilitygroup),能在同一细菌中并存的质粒属于不同的不亲和群,而在同一细菌中不能并存的质粒属于同一不亲和群。当两种同一不亲和群的质粒共处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由于不能复制因而在细胞的不断分裂过程中被稀释(dilutedout)或被消除(curing)。8.3.2转座因子:转座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是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有三种类型: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转座子(transposon,Tn);某些特殊病毒(Mu、D108)。转座的遗传学效应:1、插入突变;2、产生染色体畸变;3、基因的移动和重排。8.4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8.4.1基因突变(genemutation):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1、突变类型:营养突变型(auxotroph);抗性突变型(resistantmutant);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lethalmutant);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mutant);抗原突变型(antigenicmutant);产量突变型。52、突变率(mutationrate):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突变率一般为10-6~10-9。3、突变的特点:不对应性、自发性、稀有性、独立性、诱变性、稳定性、可逆性。4、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变量试验(fluctuationtest);涂布试验(Newcombeexperiment);平板影印培养试验(replicaplating)。5、基因突变的机制1)诱变机制:碱基的置换(substitution):分为转换(transition)和颠换(transversion);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2)自发突变机制: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诱变;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互变异构效应;环出效应6、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紫外线(U.V.,ultravioletray)主要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暗修复作用(darkrepair)又称切除修复(excisionrepair)。8.4.2突变与育种1.自发突变与育种①从生产中选育②定向培养优良品种采用梯度平板法(gradientplate)筛选抗代谢拮抗物的突变株。2.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mutagen)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之用。诱变育种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潜在化学致癌剂的测定——艾姆斯试验(Amestest)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originalstrain)3.处理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4.选用最适诱变剂量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synergism)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7.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Amestest(重点掌握!
本文标题:《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7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