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网上购买版本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4.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5.黄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发源地: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山。6.中国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向西一直深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总面积新数:1045万平方公里。7.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8.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9.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10.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11.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都督府),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12.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13.我国拥有23个省、四个直辖市、五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省市简称省会省市简称省会北京市京湖南省湘长沙市上海市沪广东省粤广州市天津市津海南省琼海口市重庆市渝四川省川或蜀成都市河北省冀石家庄市云南省滇或云昆明市山西省晋太原市贵州省黔贵阳市辽宁省辽沈阳市陕西省秦或陕西安市吉林省吉长春市甘肃省甘或陇兰州市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市青海省青西宁市江苏省苏南京市台湾省台台北市浙江省浙杭州市内蒙古自治区蒙呼和浩特市安徽省皖合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市江西省赣南昌市西藏自治区藏拉萨市福建省闽福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市山东省鲁济南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乌鲁木齐市河南省豫郑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湖北省鄂武汉市澳门特别行政区澳第三章历史发展1.1965年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3.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4.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5.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6.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1-(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7.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皇帝(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8.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9.儒家三才:天、地、人10.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1)西方的华夏集团;(2)东方的东夷集团;(3)南方的苗蛮集团。11.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已出现了私有财产已形成了奴隶制度已建立了王位世袭制度已建立了国家官吏制度已建立了行政区划制度,将领土分为“九州”,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牧)。12.商汤定都于亳,盘庚迁都于殷。13.(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14.卜辞: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15.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16.西周继续实行奴隶耕作的(井田制),并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17.西周著名青铜器有(大盂鼎)和(毛公鼎)。18.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百谷)之称。19.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开始产生。20.春秋六强:齐、晋、楚、秦、吴、越2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2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3.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24.战国时期,铁农具和耕牛得到普遍使用。(秦统一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25.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实行郡县制。26.汉代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7.魏:曹丕,以洛阳为都;蜀:刘备,以成都为都;吴:孙权,以建业为都。吴国军队到达台湾(夷州),开始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治联系。28.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29.“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30.北朝:北魏南朝:宋、齐、梁、陈,南朝均以(建康)为都。31.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之治”、“安史之乱”。32.(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33.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34.(元)朝建立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35.(明)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36.(明)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37.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38.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39.公元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大沽口,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2-40.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第二次攻入大沽口,直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41.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举办近代工业,用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学校,历史上称为“洋务运动”。42.公元1895年,甲午海战全军覆没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43.公元1900年,俄、日、英、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二次攻占北京,签订《辛丑北京和约》44.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汉起义,并乘胜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45.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46.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宣告成立。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2.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1)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3.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4.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5.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6.姓氏最初的区别:(1)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2)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3)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7.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8.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9.姓氏的主要来源:(1)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姜、姬、姚、姒、嬴等;(2)以国邑为氏:鲁、卫、晋、滕、虞、齐、宋、陈、杞、焦、韩、魏、赵等;(3)以官职为氏: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总、帅等;(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宗法制明显特点之一):牛、关、柯、丰、乐、仇、廖等;(5)以排行次第为氏(也是宗法制一种体现):孟(伯)、仲、叔、季等;(6)以爵号、谥号为氏:王、侯、文、武、穆、宣、闵、简等;(7)以居住地为氏: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西闾等;(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屠、陶、甄、卜、巫等;(9)以事为氏:李、林、车、昃等;(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等。-3-10.东汉“四姓小侯”:戚樊、郭、阴、马11.东晋侨姓:王、谢、袁、箫12.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13.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14.姓氏混杂的原因:(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15.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为了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16.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王)和(张)。17.“名有五”:《左传》中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1)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2)义:以道德品行命名;(3)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4)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5)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另外: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18.名和字的关系:“名之与字,义相比附”(1)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诸葛亮字孔明(2)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子子龙(云生龙);(3)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水)夫”字“子辛(金)”,取水生于金之意。(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6)取于古语或成语19.号的流行是在(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第五章汉字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2.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3.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4.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出土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罗振玉肯定其为商代故都殷墟。5.1985年到1986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兽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6.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7.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之后是行书和楷书。8.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9.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为(《仓颉篇》)。10.“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11.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六书说文解字含义例子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日、月、龙、门等-4-指事视而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网上购买版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7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