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材说明:岳麓版必修3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相对来说,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因为涉及到一些基督教的教义以及各个改革者甚为深奥的宗教思想,使讲解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困难。课前应注意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关于基督教的知识,并预习本课内容。课上讲授时适当介绍一些宗教概念并解释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找些直观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全面的贯彻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分析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而本课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即人文主义影响到宗教领域而产生的一系列变革。因而,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比较重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本课知识点主要包括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和日内瓦宗教改革及对这些改革家的评价等。其中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思想,而且要通过分析马丁﹒路德改革思想来深入了解课标要求的“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即指出贯穿宗教改革思想中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也是本课的一大难点。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和活动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在本课教学中应突出以下策略:(一)引导联想策略本课主要讲授的是宗教改革。跟上节课文艺复兴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平民的思想解放。因此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会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二)创设情境策略本课讲授宗教知识,学生们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可适当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本课内容。教学资源与手段资源:教材及相关资料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神父施行洗礼图设问:这是什么仪式?属于哪种宗教?回答:天主教的洗礼。导入: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所有居民在一出生都要接受洗礼。天主教神学可谓是从一出生就打上了烙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运动,它是资产阶级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起注意,使之进入学习状态。出示幻灯片:课题:挑战教皇的权威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要使欧洲广大人民加入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提示并过渡:从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宗教入手,改变原有的宗教教义和教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挑战教皇的权威即宗教改革。新课讲授接着出示幻灯片:三教并立图板书一、原因出示幻灯片“教皇出行”和“出售赎罪券”并解释。出示幻灯片“赎罪券价目表”和“枢密大臣的话”: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清罪恶了。讲述: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四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95年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分为东方和西方教会。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东方教会以正统自居,称正教即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西方教会以普世自诩,称公教,即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后来在宗教改革中,从天主教中分离出一些新的教派,统称为新教(在中国一般称为基督教)。那么为什么会从天主教中分裂出这些新的教派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呢?解释说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不仅牢牢控制各国人民的思想,而且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比如裁决各国纠纷,废止各国法律,甚至决定各国帝王的废立。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最高一级是罗马教皇。这就是他阔气的出行场面。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就要做善事赎罪。教会发明了出售赎罪券的方法,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最基础的宗教知识,虽然稍显复杂,但必须要交代清楚,以免学生产生疑惑。“赎罪券价目表”和“枢密大臣的话”这有人问教廷枢密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惩罚?”他悠然说道:“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宁愿让他们活着出钱。”出示材料:在中世纪,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神学家所提倡的是禁欲主义,认为自甘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之爱的基本条件,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罪恶。但商品经济不声不响的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上帝——金钱。这个新上帝将以其自身的力量迅速改变旧的道德秩序。板书:1.教会腐化2.文艺复兴3.资本主义设问:结合以上图片和材料,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呢?原因一:教会的腐化和搜刮是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其实对天主教会的贪婪和腐败的批判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大家还记得杨诺劝教的故事吧。那个故事就揭露了教会的腐化。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回答:《十日谈》。设问:《十日谈》是什么时期的代表作?全书贯穿了什么思想?回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原因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成为宗教改革者的思想武器。它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生。设问:文艺复兴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请大家根据下面这段材料,思考宗教改革发生的经济原因。归纳出原因三: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两则材料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教会的腐败,引导学生认清教会的本质。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温故知新。板书二、过程出示幻灯片“奶牛的愤怒”板书1.马丁·路德改革播放课前录制好的音频“路德朋友的日记”。文字演示:1517年10月31日万圣节前夕好象总是不寻常的。路德从罗马回来后我便觉得不对劲。前几天,大主教亚尔伯特来这儿出售赎罪券。听说是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债而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的。路德这些天一直很愤怒。但没想到,他今天竟在卡斯尔教堂的大门前帖上了一张公告。不用猜,我也知道内容是什么。短短一天,全城都知道了这件事。我心里既高兴又担心,因为大幕才刚刚拉开。1519年7月30日在诸侯和人民的庇护下,路德更坚定了信心。思考:显然,教会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问题是在当时欧洲的众多国家中,为何首先在德国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而不是别的国家?通过阐释“奶牛的愤怒”得出结论: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宗教改革前夕,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把它当作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劫走大量财富,人们称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马丁·路德。创设情境: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我虚拟了一个人物:维克多,他的身份是路德的朋友。人物虚拟,但历史事件是真实的。下面我们通过维克多的眼睛来体会德国宗教改革的经过。根据第一篇日记设问:1.结合教材,请说出路德张贴的公告的名称?主要内容是什么?2.根据日记判断,哪件事导致路德针锋相对张贴公告?3.“我”为什么“担心”?提示:1.《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2.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3.担心教皇判他为异端进行严惩。“奶牛的愤怒”成为悬念,唤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纷纷猜测什么是奶牛?它怎么会愤怒?以此导出马丁·路德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观点,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创设情境“路德朋友的日记”,来认识路德改革的思想。路德今天在莱比锡参加了辩论会,他的对手是罗马天主教大神学家艾克。他在辩论中滔滔不绝,但都是些陈词滥调:什么履行圣礼才能得到上帝恩典,多行善功才能赎罪,没有教士的帮助灵魂就不能得救,绝色弃欲才是正途。他甚至还恐吓路德。但路德没有没吓倒,他那惊世骇俗的言论,引得会场掌声不断,并彻底击溃了艾克,使得他狼狈地败下阵去,但艾克古怪的表情却让我迷惑不解。1520年12月20日在艾克的怂恿下,教廷终于批准了训谕,限定他在60天内悔过,否则便判决他为异端分子。今天便是最后一天,但根据第二篇日记设问:1.从中概括出罗马天主教会的观点。2.如果你是路德,你怎样反驳艾克?3.为什么路德会击溃艾克?他得到普通天主教徒支持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教皇派的观点:因行称义(圣礼、善功、神职人员)。2.路德观点: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到自己真诚忏悔,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的媒介,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追求现世的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们要大胆地创造财富,僧侣们可以婚配,可以还俗。3.原因:因行称义把教徒们束缚在教会控制之下,使他们失去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得不听从教会的控制。而路德的因信称义却可以把拯救人的灵魂的钥匙由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到每一个拥有真正信仰的基督徒自己手中,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要在人们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路德的思想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人文主义就是肯定人,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的个性解放。最后指出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第2问可以分组讨论,每组都可以派出代表,发表观点反驳艾克。第3问为本课的难点,在讨论和交流中,分析因行称义的弊端,进而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充分贯彻课标要求。理解本课的难点。路德却在维登堡居民燃起的篝火中把教皇敕令付之一炬。我很佩服他的勇气。但对他的安全更为担心。我和几个朋友决定把他藏到瓦特堡。1525年7月25日今天是个令人高兴的日子,路德结婚了,新娘是曾经当过修女的凯瑟琳。当然这个消息前几天也曾让我吃惊。但又有什么不能在他身上发生呢?新教会这几年也产生了,我们叫它路德教,和原来的天主教有很大不同,而且我们都是新教的信徒。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多改变,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路德。板书加尔文改革出示幻灯片:加尔文。简要了解他的生平;著作《基督教原理》,理论:先定论(核心)。根据第三、四篇日记设问:1.路德的新教和天主教有什么不同?2.他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1.不同: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礼拜用德文,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等。2.影响:创立了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动摇了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设问:通过以上几篇日记的学习,思考路德改革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要点归纳:一是路德有敢于突破陈规勇于探索真理的勇气;二是他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使个人获得更多的精神自由。顺应了时代潮流。过渡: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拉开了序幕,形成了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而其中又以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富有时代特色。(进入下一目)思考:为什么称加尔文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提示:从他的著作、思想和具体实践来考虑。设问: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你会更倾向谁的主张?为什么?提示:加尔文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以后的资通过新教与天主教的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教的“新”,从而掌握知识。通过对路德改革成功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概括理解能力,同时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加尔文改革简单了解即可。但先定论是个难点,通
本文标题:《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7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