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1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名词解释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卷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生产方式: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生产方式。制度创新: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2、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生产与交换的关系1)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①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②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2)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①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②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2)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①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②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23)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4)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2)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而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方式,表示人类社会在一定阶但得社会性质。2)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与其相比,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相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共同的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该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对应。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发展时,它就会成为阻力,这时候就要进行适宜的改革。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6、其他概念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二章商品和价值1、名词解释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3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使用价值①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可兼有多种使用价值。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不等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⑴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⑵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⑶必须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④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⑤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①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③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性的范畴。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量①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②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③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时间①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②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复杂劳动①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②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计算价值量的时候,其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③复杂劳动转换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①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②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衡量标准是相对的。4劳动生产率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市场经济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资源配置①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②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2、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3、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