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教育规律的定义。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3.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什么?(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2)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3)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1861年出版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2)1900年“实验教育学”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4)俄国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5)我国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3)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4)1972年开始,苏联连续出版了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几本系列著作。4.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1)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2)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需要这两个尺度,在头脑里观念地建构现实中尚未存在的实践模型,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将既存的世界转化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2正是由于要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向、实践能力,才产生了教育活动。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什么?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4.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古代教育的特点(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4.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1)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着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2)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指哪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2.人的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3.什么是遗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4.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5.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6.如何理解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3)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7.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发展的价值体现在那几个方面?(1)知识的认识价值(2)知识的能力价值(3)知识的陶冶价值(4)知识的实践价值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2.简述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4)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业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4.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的定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定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5.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分别是什么?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教育的生态功能(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6.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那几个方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独立性7.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4(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应了一定的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2.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典型的代表观点是什么?(1)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5.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性质:基础教育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第六章课程1.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定义。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2.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订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3.课程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4.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由哪三类组成?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5.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6.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7.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8.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自主张观点及代表人物?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学科课程论的主张观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5学科课程论代表人物:赫尔
本文标题:《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8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