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的复习提要和习题集
1《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的复习提要和习题集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1、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农业的基础性和粮食安全弱质性风险性农业的历史贡献国际经验•理论框架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道德基础,它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这个问题。理论是政策选择的基础,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存在一个先验的、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相反,就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而言,各个国家基于不同的国情和利益追求,对相关理论普遍存在实用主义的选择性利用。•比如,有的国家推行所谓的“收入平价”原则,试图通过大规模补贴把农民收入提高到与城市居民大体相等的水平;有的国家奉行“比较优势”原则,认为各国均应根据其资源禀赋的不同而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换回本国所需要的产品;还有的国家立足“动物福利”原则,对出口国的饲料安全与饲养环境提出十分严格的要求。(1)传统理论框架•从我国的情况看,过去一直强调基础产业理论,即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其他产业所不能替代的。•其实,基础产业理论跟我国历史上的农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理论可细分为要素贡献论、产业制衡论和自然属性论三个层次。•要素贡献论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在《经济增长与农业的贡献》一书中的“经典分析”,指的是农业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大贡献。•产业制衡论主要关注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第一次产业分工之前,“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经常提供剩余产品时,工业以及其他部门才能相继脱离农业而独立”;在工业化推进期间,“如果农业不能继续提供有保障的食物,以及部分原料、市场和要素贡献,工业化将急刹车或停滞”;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则要“以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自然属性论认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由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和农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能够生活,首先要求衣、食、住、行及其他东西”和“在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的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应该说,这三个理论层次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的、有机的相互联系。从政策效应看,由于注意到了四大贡献,所以就利用“剪刀差”和“粮食定购”,大肆从农业提取积累资金;由于注意到了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所以官方要求“加强农业”、“重视农业”的口号不绝于耳;由于注意到了农业的自然属性,所以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和增加农业产出。•客观地讲,基础产业理论对于发展我国农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个理论的错误应用也直接导致了对农业的过度掠夺,恶化了农民的处境并加剧了农村的贫困。(2)新型理论框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继续奉行基础产业理论可能将使我国农业陷入困境。我们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理论框架有两个理论支柱,一个是弱质产业理论,另一个是多功能性理论。•弱质产业理论2•农业是一个需要扶持的弱质产业。在发达国家,一些经济学家在给政府的政策建议书内,经常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作为第一理由,促使政府增加对农业及农业科研的投入。按照非均衡理论,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出现越早的产业,比较利益就越低,而产生较晚的产业,其比较利益就越高。农业作为一个母亲产业,是人类最早的产业之一,这就造成了其比较利益的低下。•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当期的生产计划基本上是根据上期的价格走势确定,无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供给缺乏弹性,产出水平往往不是太多就是太少。产出太少时,面对市场机会无能为力,错失赚钱的机会;产出太多时,因农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易腐、不耐储存的特点,只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生产既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因而面临着双重风险的压力。一方面,农业生产可能会遭遇洪涝、干旱、沙尘暴、病虫害和瘟疫等灾害,生产形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在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情形下,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存在着很大的经营风险。•第三,投资回报率低。一般而言,农业生产普通存在资金周转缓慢、固定资产利用率偏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的情形,对逐利资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当然,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产业链增值利润的回馈分享,使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但投资回报率低于其他产业的事实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市场经济中的弱者,都需要得到政府扶持。但对我国而言,这种弱质性还有更为复杂的根源,比如: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生产者素质较低,经济形态表现为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完善,等等。这意味着,我国农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多功能性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最先在其“稻米文化”中引入了农业多功能性概念。之后,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相继出现在《21世纪议程》、《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联合国文献之中。•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注意到农业对保护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与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农业多功能性概念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新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认为,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有助于唤起国民对本国农业的热情。对日本而言,如果仅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能会放弃农业,以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如果从多功能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而且能带来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多种效用。据日本有关研究单位应用替代成本法测算的结果显示,农业多功能性给日本的农区和山区丘陵区分别带来550亿和240亿美元的效益。•日本尚且如此,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就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对我国而言,农业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可以提供生存保障,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可以维护自然景观。总之,农业是一项公益产业,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农业对我国的贡献绝不仅仅是GDP的问题,它需要全民进行关注,需要各方力量进行扶持。3、政策建议•(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国内支持总量。3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的主要措施。WTO规则并不笼统地反对农业国内支持政策,限制的只是那些对生产和贸易有扭曲作用的支持措施。因此,必须坚持农业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增加。•(2)调整农业支持保护结构,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储备。二是完善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在中小型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方面的责任,把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财政支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村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目前实施的大豆、小麦、玉米良种推广补贴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并进一步向其他农产品延伸。五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结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建立对化肥、农药、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政策性补贴制度。•(3)改进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民直接补贴规模和范围。既可以考虑不与产量挂钩的直接收入补贴,也可以考虑与产量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还可以考虑选择某些对增效增收作用明显的生产环节进行补贴,如机耕机收补贴,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检验检疫补贴等。改变单纯依赖政府直接救济的做法,积极试点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相结合的自然灾害补助。加强不同财政支农方式与其他支农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继续完善国家财政对农业直接投资的同时,加强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担保等经济杠杆工具,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农业。•(4)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质量管理和出口企业的保护,努力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也应该探索积极的出口促进措施,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近期,应重点针对一些国家利用技术壁垒、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设置贸易障碍,严重阻碍了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严峻现实,加大对外谈判交涉力度,建立与进口国的双边或多边磋商机制,为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对国际农产品产需情况及绿色认证标准等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掌握国外最新贸易政策动态,及时对社会发布,为企业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提供权威的信息服务。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对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将农产品精加工增值税进项抵扣率与销项税税率一致起来;提高大宗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退税率,按照增值税的征税率进行退税。2、试述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政策•(1)粮食直接补贴。2004年中央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抽调100亿元资金对农民进行直接性补贴,这项政策开展至今一直持续。各省做法基本符合中央指导意见,即以财政为基础直接对农民进行经济补贴。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对农民所有良田进行统计,案面积进行直接补贴,补贴数额一定,不管农民所种植作物种类优劣,同等给予补贴。•(2)良种补贴。粮种补贴的价格会因年而变,基本上保持上升的态势。2010年的标准是:油菜10/亩,小麦10/亩,水稻15/亩,玉米是10元/亩。江苏省有关小麦的良种补贴政策比较典型,2009年中央财政实施的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在江苏省实行补贴全覆盖,补贴原则定位为小麦良种补贴坚持政策公开、全面覆盖、直补到户的原则。全面覆盖:对种植小麦的农户按照种植面积全部进行补贴;直补到户:补贴资金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到户,确保农民受益,补贴标准为每亩10元。•(3)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国家要求对农机具的进行购置补贴,我国的农机具补贴主要包括补贴新型农机具的添置、新农艺的推广等,农机具补贴政策随着科技进步范围也在扩大,主要政策覆盖还应包括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4策。•(4)最低价收购。最低价收购价政策基本每年都会有新的文件明确规定价格水平和执行时间。各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会商,准确判断市场价格水平,当市场价格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水平时,中储粮有关分公司及其直属企业和委托收储库点要立即停止最低收购价收购,严禁通过各种方式抬价或变相抬级抬价收购。为稳定市场预期,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较多时,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可暂缓轮入,并按管理权限适当延长轮换空库期。•(5)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以政府财政为支持对农作物投保,以防止在面对较大自然灾害时农民也不至于遭受巨大损失。•一、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
本文标题:《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的复习提要和习题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0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