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桥之美》教学设计(周月星)
-1-教学设计表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九年级学校:郑店中学教师姓名:周月星章节名称《桥之美》教学设计计划学时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做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诸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学习者分析当今的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接收时过多的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不深,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里?过程与方法:1.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2.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解决措施:1.通过阅读,品味词句,利用多媒体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想象、体会桥之美美在哪里。2.从语言上品味美,归纳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教学设计思路与学生闲谈中发现,他们对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很多雷同。有的偏激,有的执著。我想这和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我想,美应该是有共同的标准的。吴冠中先生的文章是从一个画家的角度对美进行了诠释。因此,对此篇的教学,我设想结合多媒体,先让学生直观地感性地体验美,然后从文本中找信息来解释,美在哪里,并进一步从语言上品味美,归纳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最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读课文,感受美;看课文,理解美;学方法,欣赏美;课外拓展,关注美,创造美。依据的理论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读促悟,边品析边欣赏。-2-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桥之美图片欣赏不同的桥,展现名桥风采,结合课文感悟桥之美。图文、影音结合多媒体展示,学生听、看、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桥之美,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美术作品展示拓展学习媒体与图片师展示,生点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作为一个武汉人,对武汉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那么,你们见到过武汉的哪些桥呢?2.欣赏中国名桥风光片,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印象。5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提示并补充。其间展示武汉名桥风采,如长江大桥、长江二桥、晴川桥、东湖石桥……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展示图片、交流发言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收集资料,增加对桥之美的认识,拓展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他们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通过多感官的刺激,初步感知体验桥之美,并把感情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读课文,感受美。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2.师引导、示例: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55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学。展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桥之美的地方作上记号。学生发言,小组交流。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生整体感知课文,充分感受课文内容。-3-同时也是组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3.自学反馈①、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比赛。②、“桥之美”美在哪里?③、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己介绍认为难弄明白的字词。6指名读喜欢的段落;课件出示问题,展示答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地评价;课件出示:指导学习生字词。读喜欢的段落,品读文中“桥之美”句子,并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话;认读生字词,说说注意之处。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三、看课文,理解美。1.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间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②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细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普成形与色的乐曲。④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151.体味句子情味:①课件展示图片,帮助学生感知美句意境”;②课件板书美文,师配乐朗读;③指导学生体味美句的情味。1.欣赏图片,体味句子情味,明确:①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②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1、体味句子情味:①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味美句情味。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培养学生桥之美的喜爱之情。-4-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3.小练笔,模仿美句仿写。教师提示,指名学生回答,并予点评。教师示例引导,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并予以点评。的东西来烘托了。③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④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学生品读课文,完成教师提问。学生小组交流,完成问题。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提升语言品味和赏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四、学方法,欣赏美1.展示美术作品,请同学点评。2.联系课文说说我们怎样欣赏一幅画?3.我们该如何去欣赏美呢?4多媒体展示作品媒体出示问题媒体出示问题看图片,生讨论交流,完成媒体展现问题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也是本文的任务。五、拓展迁移1.请同学们谈谈黑板上方的红旗美吗?为什么?2.请同学们谈谈某杂志上的明星头像美吗?为什么?3.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后的启示。4师提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小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本文提示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美在和谐。其实不仅仅是桥之美体生讨论回答使学生从小到大,由近到远去发现美,关注美,创造美。-5-现在和谐,一个班级,和谐才能奋进,一个社会,和谐才有稳定,整个世界,和谐才能共存。六、作业1.请尝试以“XX之美”为题写一篇练笔。2.仔细观察一座建筑,分析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试着欣赏与评价。1布置作业抄作业通过练笔来巩固课堂所学的审美方法,同时也想唤起学生对美的关注与热爱。教学反思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眼中,我们的城市建筑不美。一个学生写道:小区里的花亭建筑在大路旁边,无水无树无石无名称,上面刷的是刺眼而谷气的大红大绿的油漆,怎么看都别扭。另一个学生说:“我们家住的那幢楼就像一个火柴盒,直上直下,单调乏味,和周围的环境一点都不谐调。”还有学生写道:学校的所有建筑都应该透出一种文化味,让人处处受到熏陶,不应为追求建筑时尚而丢失中国风格。他们用刚学到的审美眼光去审视,发现了很多不美。在他们心中,应该有很多美好的构图吧。他们是未来的主人,这城市也将由他们来重新设计。一堂语文课能他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然后去追求美,创造美,这应该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所求。
本文标题:《桥之美》教学设计(周月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0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