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七章思考习题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答: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答: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2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如何认识评价改革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继承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我们确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规定了界限和准则。(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3)“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手脚,大胆地试验。一切工作,都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最根本的判断标准。(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第八章思考习题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答: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江泽民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3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4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第九章思考习题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答:(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1-15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1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