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课件
城市是有记忆的,城市也是有情感的。……作为城市的孩子,因为脚步急促,很难静下心来回眸过去、思考历史……冯骥才作家简介巴黎文化概念辨析学有所思重点字词斑驳:生苔:簇密:婆娑:沉淀:确凿: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也写作班驳。密密地聚集成团成堆。táipósuō盘旋。原指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指积聚或积累。非常确实。cù载体:颁布:良莠掺杂:一脉相承:华灯璀璨:笤帚: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zài公布(命令、法令等)。比喻优劣好坏的人或物混杂在一起。yǒu,狗尾草。装饰华美、光华灿烂的灯色彩鲜明。由一个血脉、一个系统或一个派别承接流传下来。tiáozhǒu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雕花烟斗》、《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作家介绍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多次组织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在海内外举行相关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由新浪网主办的“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杰出贡献人物评选活动”中,冯骥才被媒体及网民热情推选为“中国城市文化运动第一人”。大家公认冯骥才不仅是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更是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民间领袖,被誉为“城市文化家园的守望者”。作家介绍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始建于1190年,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曾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曾在此生活。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希腊萨莫特拉斯岛的胜利女神希腊爱琴海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外墙上精美的雕饰巴黎圣母院外墙上精美的雕饰巴黎圣母院内部凡尔赛宫凡尔赛宫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837年,被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凡尔赛宫的美丽花园爱丽舍宫爱丽舍宫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爱丽舍田园大街北侧,是一座大石块砌成的二层楼建筑。建于18世纪初,距今已有200多年。100年来一直是法国总统办公的地方。爱丽舍宫内金碧辉煌的装饰差点被宣判“死刑”的沃日广场帕伯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早露天赋,十几岁已成为优秀的画家。1904年来巴黎定居,从此便生活在法国。毕加索是一位特别多产的艺术家,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20000多件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在75年中平均每周五件还多。他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创造,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艺坛风云,贯穿了整个现代美术的发展,被世人拥立为20世纪的颠峰艺术家。《格尔尼卡》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了西班牙一个毫无设防的小镇格尔尼卡,共有1654人死于这次轰炸,世界震惊。毕加索怒不可遏,用半年时间画出了这幅使他不朽的大型油画。在纳粹占领法国期间,一个德国军官来到毕加索的画室,指着这幅画的复制品说:“这是你的杰作了?”毕加索漠然地回答他:“不,这是你们的杰作。”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主要作品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米隆老爹》等短篇佳作及《一生》、《俊友》(又译《漂亮朋友》)等长篇小说名著。你能根据定义区分以下图片,哪些是城市的文化,那些是城市的文物吗?文物是指名胜古迹。它们多是历史上皇家与宗教遗产中的精华,显示着一个城市文化创造的极致。文化的内容更多的“表现在大片大片的民居中。它是城市整个生活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真正的独特性之所在”。文物与文化的区别是什么?作者更看重“城市的文化”——民居,还是“城市的文物”,为什么?文物之间可以划分品级,文化之间却是完全平等的。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从整体文化上说,也就失去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作者看来,“巴黎的历史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圣母院。那是旅游者眼里的历史,或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巴黎真正的历史感在何处?这么多名城名居,作者为什么对巴黎特别青睐?在这里,墙壁差不多全老化了,斑驳、脱落、生苔,并被大片簇密又婆娑的常春藤覆盖;阳台上美丽的铁栏大多锈红;铺在地上的方形石块也已经磨圆,走在上边感觉更像大鹅卵石;那些石头台阶仿佛睡了一夜的枕头那样,中间部分生生地被踩得凹陷下去;又窄又弯的街巷,很少阳光通明,而总是被斜射下来的光束切割得一段明媚而灿烂,一段塞满黑黑的阴影。可就在这阴影里,常常会埋伏着一家老店,是面包店、酒店、鞋店还是书店?咖啡店总是香味四溢,店铺门上书写的年号只有在历史书上才能找到;至于店里陈设的瓷盘、画片和早年的遗物等等,就是这家老店独有的迷人的见证了。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老街老屋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它们与博物馆的区别在何处?巴黎的小旅馆处处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文化气息,但卫生间新式舒适。作者所享受到的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果实,还有历史文化在身边的积淀。巴黎人为自己生活其中的文化而骄傲。作者在文章最后记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从这段经历中看出什么?巴黎民居为什么能保护得如此原汁原味?写文章、办展览、成立保护组织、宣传观点,努力数十年——形成共识立法规、清资源、贴资金——成为民意巴黎人形成了怎样的先进观念?这些老屋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而且这空间绝非只属于过去。在这文化中历史仍然活着。整篇文章赞美了巴黎人保护城市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和他们的自豪,这是作者单纯的写作意图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我思考着我们与他们的距离。除了巴黎人,谁还会这么想?我们?巴黎的过去和我们今天一样,也经受过现代化的冲击。作者流露出对中国文物与文化保护工作现状的忧思。这些老屋绝非仅仅是建筑,这些老街也绝非仅仅是道路,它们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巴黎人的全部精神文化及其长长的根,都深深扎在这空间里。而且这空间又绝非只属于过去。在文物中历史是死的,在这文化中历史却仍然活着。从深远的过去到无限的未来,它血缘相连,一脉相承,形成一种强大和进展的文化与精神。割断历史绝不是发展历史,除掉历史更不是真正地创造未来。拓展训练:你了解杭州的民居现状吗?阅读《杭城历史建筑居民生活状况调查》,谈谈感受。“破城、旧屋、穷人”,一位文保专家用六个字概括了现在国内古建筑的现状,而这恰恰也是杭州老房子现状的真实写照。“破城”是说六大古都支离破碎;“旧屋”是说古建筑往往是破的;“穷人”是指住在老房子中的个人和单位没有钱,没有能力来保护他们的居所。杭城历史建筑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古都杭州有多少浓缩的历史隐藏寻常巷陌、白墙黛瓦之间?但一面是“老墙门”繁复雕花的扶栏留住的清末情调,码头、驳坎述说的运河文化传奇,以及悠长的里弄中浓浓的杭州民居况味……而另一面是身处其中的人们生活在“从前”,生活在时间的井底。他们身处在文化的符号中,但他们的生活却与优雅无关,与文明相去甚远。露天浴室中的向往小营巷中有毛主席的足迹,还有钱学森故居。然而把它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清末杭州居民生活的典范。然而,在整洁清雅的外墙之内,却是脏乱破旧的里弄宅院。难怪居民尖刻地称之为“麻子搽粉”。这是一个用塑料纸包起来的莲蓬头,就安置在露天天井,安置在拥挤不堪的公共厨房门口。到夏天,不仅院子里的大老爷们要靠它来冲凉,夜深人静时,院子里的大妈、小嫂儿也会做贼似地出来,用绳子拴起一块“遮羞布”,成了一个临时浴室。虽然女人们不免心慌意乱,感觉无数双眼睛在偷窥,甚至肥皂沫子都没冲干净,但是一年到头,也难得体会一下淋浴的爽快感觉,就豁出去了。小营巷44号不足100平方米的老宅院,住了4户人家老少11口人,象这里的所有住户一样,家家没有卫生间。他们大都收入不高,冬天到公共浴室洗一个6元钱的澡,也是一种奢侈。现在已很少见的巨大木盆,就是他们冬天洗澡的“浴缸”,塑料浴罩就是他们的“浴霸”。洗完了,洗澡水还得一盆盆“分解”在小脸盆里,才倒得动。站在像十月怀胎一般鼓出的厢壁前,站在油漆斑驳的被白蚁蛀空的柱子旁,隐没在遮蔽日晒的陈旧竹帘的阴影中,68岁的王桂红用一种平铺直叙的调子幽幽述说,突然间,老泪渗出了她的眼角,她用手帕一下一下地擦着。这个在此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女人,哽咽着说:“希望晚年能住上带卫生间的房子!”阁楼里的三张小床与其说这是一个阁楼,不如说是一个大箱子更为恰当。有一种船舱中的感觉,人不能直立,只能猫着腰。空间刚够放三张小床,让人想起《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的小床。但现实不是童话。这个细窄的空间中住着爷仨:73岁的夏锦文大爷、43岁的大儿子夏建平及35岁的小儿子夏建军。两个儿子人近中年却都还打着光棍,因为没有房子。阁楼的四壁严严实实地贴着一层编织塑料纸,这是装了空调后安上去的。否则老房子密封不佳,到处透缝漏风,空调如同虚设。夏大爷说,盛夏里,阁楼上的温度足有40多度。身材高大肥胖的夏大爷攀在竹梯上,把几根细瘦竹竿捆扎而成的梯子压得咯吱直响。他提醒我们下阁楼时要当心,而我们却想象着73岁患有风湿症的身体笨重的夏大爷每天怎样艰难地翻爬这个离地3米高的自建阁楼。楼下住着夏大爷的老伴和8岁的孙子。这儿常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夏大爷的床上挂着分不清颜色的蚊帐,蚊帐的顶上横着一张竹榻,竹榻上放着一个大脚盆,脚盆里有肮脏的雨水。这是用来接屋子漏雨用的。门墙内原本的花园已经东一块、西一块被各家搭建的厨房“蚕食”。斑驳的墙体裸露出泥土,杂草野花倒长得自得其乐。乱七八糟的电线就像是动物的肚肠东牵西挂。木结构的老房子极易起火,去年过春节时,小营巷几个门墙一连发生了4起火灾,烟头、用电、用煤气一个不当心就烧起来了。衣服晒到大桥上72岁的曹大妈一个人住在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里,一住就是23年。没有阳台与窗户,连个晒衣服的地方也没有。每天早晨6点多,她一个人端着痰盂,走过小河直街,走到小河路上21号至23号之间的公共厕所里去倒。吃过早饭,看着太阳一点点爬上来,阳光照到街面上了。她站起来,把昨天晚上洗好的衣服或是被单抱到500多米外的长征桥上去晒。有时候风大,衣服被吹到底下的小河里,不得不重洗。我们把曹大妈晒衣服的路重走了一遍,看着长征桥上扬尘而过的汽车,心里一颠一颠的,有些发酸。螺蛳壳里做道场小河直街8号那一溜房间有点像筒子间,过道里厨房一家挨一家,都备有煤气灶和煤饼炉,洗澡时就发煤炉烧水。那一溜整齐摆放在窗台的热水瓶,悬挂在屋角的电视机,楼梯下的储藏室以及挤挤挨挨一直垒至屋顶的鞋盒。阁楼里闷而干燥,就经常在那里放一桶水;洗衣机的水管也可以聪明地穿墙越壁……小河直街8号潘成荣家中墙壁上有几个用水泥封起来的洞,那是对白蚁无计可施的结果。白蚁还蛀空了潘成荣家中的木头柱子、家具,甚至爬上了床。老伴漆大妈心里也像爬满了蚂蚁。夏天的时候,白蚁在家中铺天盖地地飞着,手在空中一抓就一大把。用灯火把白蚁引到水盆中,消灭了足有十几斤。潘大爷一家8口人住在42平方米的屋子里,客厅的门封起来给老六三口子做了卧室。房顶上搭建了一个卧室和厨房,给老七两口子住。天井旁边一溜是东倒西歪、破烂不堪的危房,仿佛随时都会倒下来。下水道不通,几个大缸里存着肮脏的雨水以备突发火灾时用。这是一个潮湿、阴暗、霉污的环境,让人身上心里都感到有一种潮湿发毛的感觉,没有家的温馨和安全感,只想快点离开。但是他们不能离开,这是惟一为他们挡风遮雨的地方。潘大爷还把房卡仔细地收藏在他小小的储物箱,当他抖抖索索地把房卡拿
本文标题:《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2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