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双河小学王小丽一、教学预设1、课程标准分析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是高年段的起始教材,本册教材在承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年级教材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一些发展。从以家庭、学校、社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扩展到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等主要内容教材内容的综合层度更高。注意了突出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即“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和学习做人”。注意了范例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上有所增强。2、教学内容分析《祖国的宝岛——台湾》安排了“美丽的宝岛”、“根脉相连”、“祖国一定要统一”三个话题。第一个话题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台湾的位置、美丽与富饶,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开发经营台湾的事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台湾的美丽和富饶是长期以来人们辛勤付出的结果。第二个话题分别从饮食、节日风俗、文字、建筑、文化传承的角度,展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同胞共有中华传统,共享中华文明,引导学生感受“根脉相连”的含义。第三个话题呈现了我国政府致力于祖国统一的一系列政策,小资料给出了台湾问题的由来。意在让学生了解现在存在的统一问题,以及我国政府实现统一的决心与为了统一所做出的努力。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了第一个话题和第二个话题的内容。3、学生问题的困惑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文本的距离甚远,对台湾了解不多,因此很难感受到两岸人民骨肉相连的同胞情和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台湾回归的期盼是一大难题。4、教学目标的拟定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现有的知识特点,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①、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的问题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千百年来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②、知道台湾与大陆同祖同源,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重点: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知道台湾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认识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特点,及课程标准的分析,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台湾的地理位置、台湾的各种美称和台湾物产及风光的图片与文字资料。)(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师出示谜语,学生猜。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好吗?(生:好!)(课件展示谜面:长相俊俏,爱舞爱跳。飞舞花丛,快乐逍遥。2、导入台湾。3、欣赏台湾的美丽风光。师:欣赏完了,同学们觉得台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活动一:交流收集的资料,感知台湾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1)师:老师知道你们通过上网、查看书籍、询问长辈等方式收集到有关台湾的资料。请问你们都收集了台湾哪方面的资料?(2)师: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与小伙伴交流吗?(3)师:(出示交流要求)请看交流要求:A、在小组内积极交流收集到的资料。B、讨论在班上交流的方式,可以选派一人汇报,可以几个同学一人说一点,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4)学生交流。老师巡视。(5)师:在小组交流时,每人都跃跃欲试,看哪个小组先在班上汇报。我们都来当评判,给每个小组评评等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6)分小组在班上进行汇报。(7)师:谁来评评,哪个小组说得最好,要说清理由。(8)学生评价。(9)师:是呀!从各小组的汇报中,我仿佛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阿里山,美丽的日月潭,走在台湾的街市,品尝着美味可口的小食……我们迷恋台湾的美景,惊叹台湾的富饶。2、活动二:感受台湾与祖国大陆是根脉相连的。(1)师:美丽富饶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台独分子却认为“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大家打开课本看58-60页,划出相关的理由。(3)小组合作,小组长将理由归纳写在纸上。(4)师:看谁的理由最充分,交流时间5分钟。注意:别的小组已讲了的理由就不要再重复了。(5)学生汇报。(6)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台湾的饮食文化、节日风俗、语言文字、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等都告诉我们台湾与大陆有许多的共同点,它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所以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活动三:寄语台湾,深情呼唤。(1)师: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台湾还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从1949年起,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人民只能隔着海峡远远地相互眺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爷爷身居台湾,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以及祖国的亲人。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我们一起去听听。(2)播放诗朗诵《乡愁》。(3)你仿佛看到诗人余光中爷爷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4)体会诗人思念祖国及祖国亲人,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思想感情。(5)深情呼唤:台湾,快回家吧!(三)、课外延伸1、师:同学们,这一节课里,老师和你们都收获良多,我们知道了台湾有丰富的物产,秀丽的风光,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宝岛,它和我们中国有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实现统一,祖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逐渐从隔绝走向交流,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开设了“海峡两岸”节目,为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相互交流的桥梁。为了实现统一,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呢?大陆和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渴望回归的呢?2、请大家回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创造性导课,让思品课堂激情飞扬华蓥市双河小学朱渝频思品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导航仪,是引领孩子前行的指路明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础。创造性地运用导课艺术可以让思品课堂充满活力,激情飞扬。一、导课的意义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下面的演奏也难以成功。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课要通过精心设置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导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又有更具体的做法。比如,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巧妙的导课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需要教师钻研,采用最完美的艺术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二、导课的尝试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心理有很大差异,教师所熟知的事物,往往是学生所不感兴趣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枯燥的文字和说教毫无兴趣,他们往往热衷于一些节奏鲜明、轻快地事物。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我就课前准备了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在课的开头播放。孩子们的拍手打节奏,有的小声跟唱,还有的手舞足蹈……歌曲结束,我马上提问,“你们知道美丽的阿里山在哪里吗?”(台湾)“你们想了解台湾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的宝岛台湾”孩子们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2、灵活运用多媒体,让思品课情景交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它能让人的视觉听觉同时享受。恰当采用多媒体导课,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江山多娇》一课时,我在网上搜集了许多图片资料,祖国著名景点的画面,配有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富饶,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3.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导课的艺术性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导课中也一样,教师用丰富的表达方式会燃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①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语言的亲和力。语言是一门艺术。有些人讲话比较生动,比较委婉,让人产生倾听的欲望,是一种听觉享受。而有些人讲话平铺直叙,比较生硬,让人有厌恶的感觉,好像是催眠曲。前者让学生马上能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而后者则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关于演讲技巧方面的书籍,也可通过电视媒体等学习名人的成功经验,积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上课中,对每一堂课,都要仔细斟酌应该用什么话语导课,可以与学生拉家常,可以讲一些故事,也可以将学生当成一个好朋友讲几句心里话等等。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氛围,要讲不同的话,争取所讲的每句话都能体现你的语言魅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几句话能征服学生浮躁的心,很快使学生融入课堂中。②灵活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导课的效率。导课可以说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就有交往下去的信心。为了美化第一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让导课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就像是演员在表演,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演出。这些肢体语言有时要夸张、风趣,甚至将喜怒哀乐同时体现,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动感美。总之,思品课导课艺术鲜活灵动,无法尽述,使用时要因时因地而变。理想的新课导入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特色,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师自身特点。创造性导入新课,它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课堂教学的导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慧眼选择,巧妙设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为导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创造性地设计思品课的导课,让思品课堂活起来,激情飞扬!记“学”与“教”,谈思品与生活教学华蓥市双河小学席春梅现在:一路走来,带着嘱托,期盼,在努力、坚持后,我荣幸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班主任我也上孩子们的思品课。从内容上来看,现在的思品比以前更丰富了,除了涉及个人基本的思想道德要求、法律规范,还包括人也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更深广的内容;再看看学习活动,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等,丰富多彩。看着眼前的孩子——童真、灵气。他们比我们那时的生活经历要丰富得多,见的新鲜事物也更丰富,在行为上更好动。如果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一味的耐心讲解,高谈阔论,他们会听吗?望着他们,不禁想起我的学生时代。记忆:24年前,我还是4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顽皮甚至淘气应该能概括我们那个时代孩子的天性,当然今天的孩子也是。那时学习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学习对我们而言,就好像有许多人牵着。在学校能谈上学习兴趣的或许也就是新奇、新鲜的课堂内容了。如音乐课上,老师偶尔吹吹笛子,拉拉琴;美术课上,生动的图画;体育课,常规后的自由活动。但这些期待的往往还会被语、数“占用”,学习没有兴趣。沉闷的思品课会让你听演讲、说教一节课。思想品德课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讲课内容读教材,讲故事,语言枯燥无味,还动不动训人。老师说要诚实、勇敢,要文明礼貌,要尊老爱幼等等,我们只有记着老师说的,并努力去做。显然,传统的教学思路、方法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传统的思品教学俨然是老师的主体,学生更多时候是听众,课堂更是“封闭”的,“静态”的。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没有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学生主体的参与,即使空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我觉得思品课应该根据内容,有效的拓展第二课堂,并处理好课堂“内”、“外”。现在思品教学内容大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很接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便于开展学生的认知活动。“外”,就是学生在带着目标,在教学课堂外自主地进行实践,认知活动的过程,即第二课堂。“内”,即是学生在“外”实践、认知的收获展示、讨论、交流的过程。设想,如果能处理好这两层关系并落实,那么思品课不再让学生乏味,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努力拓展第二课堂,尽量开放教学,做好课堂外指导。就拿我们现在使用的西师版思品与社会课本三年级上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来说,根据教材内容努力拓展第二课堂,尽量开放教学,做好课堂外指导。“家”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知道家在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但他们却不知道“家”是怎么来的,家里的人都要做些什么,当然更不容易思考到自己为家做些什么。对于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学生必须要去参与认知活动才能明白。如,问问家长关于家的历史,
本文标题:《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4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