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7
潍坊学院教案课题解释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课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解释分析性报道的定义、特点、采制原则;2.掌握调查性报道的定义、特点、采制原则;3.要求能够分辨解释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两种类型。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两种报道类型的定义和特点。[教学难点]两种报道类型的采制原则。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步骤备注一、解释分析性报道(一)解释分析性报道定义解释分析性报道是运用事实来解释分析事实的报道,是通过背景材料与事实材料的说明、对比和分析,展现出新闻事实的原因、意义或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目前广播电视中的解释性报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整篇报道只有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观点在事实的累积中自然得出。二是,整篇报道以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为主,在结尾部分给出分析或评论。三是,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加入背景材料和分析性材料,夹叙夹议。(二)解释分析性报道的特点1.解释分析性报道的报道对象,通常是非事件新闻或比较复杂的重大事件新闻2.解释分析性报道着重分析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和影响3.解释分析性报道中事实材料、背景材料和分析评论材料的关系4.解释分析性报道中需要使用大量背景材料(三)解释分析性报道的采制原则二、调查性报道(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笔者认为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是,新闻媒介对被遮蔽的真相,进行相对独立调查的报道方式。(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1.调查性报道的采访是由记者主导进行的相对独立的调查取证工作2.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是公共空间中的问题或漏洞,起到社会预警作用3.调查性报道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需要记者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精神4.采制调查性报道的过程中,要尽量保留证据,以防应对新闻官司(三)调查性报道采制规则授课效果分析总结讲稿第六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常见类型本章介绍和分析常用的两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解释分折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第一节解释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一、解释分析性报道(一)解释分析性报道定义解释分析性报道是运用事实来解释分析事实的报道,是通过背景材料与事实材料的说明、对比和分析,展现出新闻事实的原因、意义或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解释性报道中含有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立场和观点,但是记者并不直接给出判断,而是通过事实的比较,让受众自己得出答案。目前广播电视中的解释性报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整篇报道只有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观点在事实的累积中自然得出。如第五章的例稿《火烧湿地》,全篇几乎没有记者的直接评论,但由于记者在报道中层层展开事件背景、使得观众在看完报道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扎龙湿地着火是由于人为的盲目开发造成的。二是,整篇报道以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为主,在结尾部分给出分析或评论。报道的开头和主体部分完全按照时序结构组织材料,结尾部分有记者直接或间接的画龙点睛的议论。三是,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加入背景材料和分析性材料,夹叙夹议。这种报道形式,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以事实材料、背景材料为主,言论材料为辅,完成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解释。第一种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第二种和第三种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新闻述评性节目。(二)解释分析性报道的特点1.解释分析性报道的报道对象,通常是非事件新闻或比较复杂的重大事件新闻解释分析性报道的对象通常是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这类问题发生后,受众迫切需要媒介解疑释惑。2.解释分析性报道着重分析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和影响解释性报道详述新闻事实发展始末,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细化事实,而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出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或者给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和影响。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公众不满足于媒介只提供“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而解释性报道恰恰就是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报道方式。3.解释分析性报道中事实材料、背景材料和分析评论材料的关系解释性报道仍然是报道类作品,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是报道的主体和基础,分析评论性材料是事实基础上的点题,与事实水乳交融在一起,不能脱离事实。4.解释分析性报道中需要使用大量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使受众能更清晰地了解到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走向;通过纵横材料对比,能够更好地凸显新闻事实的价值;记者选择背景来解释新闻事实,而当记者立场、观点不同时,选择的背景也会不同,造就传达出了主观倾向。(三)解释分析性报道的采制原则以下通过南通电台记者采写的报道《应对反倾销,你准备好了吗?》,分析在广播电视中,解释性报道的采制原则。略二、调查性报道(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有以下几种:第一,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第二,调查性报道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权势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精密的、深入的采访活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第三,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大多数日常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示被隐蔽起来的情况;其题材相当广泛,广泛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定义1.强调调查性报道要揭露问题,指出调查的对象是各类问题,但这个定义没有将调查性报道同一般的负面报道、批评性报道区别开。定义2.是个描述性定义,其中强调了采写调查性报道的一些特点,如采访时间较长、报道形式通常是连续报道。但这些采写特点也不是调查性报道独具的,解释性报道也会表现出这种特点。但定义2.中还描述了调查性报道的另两个特点:其一是调查性报道以揭露或揭丑为核心,其二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精密的、深入的采访活动。第一个特点,概括了调查性报道诞生以来独具的要素——对社会权力机关的调查监督。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的“揭丑”报道,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中出现大量的腐败现象、政府黑幕、大企业违法行为等现象,新闻界开始对这类问题进行揭露。调查性报道揭露的对象通常是社会权力机关,这就要求媒介在做这类报道时,要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就是调查性报道的第二个特点。与定义2.相比,定义3.没有强调调查性报道的对象是权力机关,而是指出调查对象可以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是揭示问题,而且是揭示被隐蔽起来的问题,就是调查性报道。被隐蔽起来的问题,既可能是被权力机关有意遮蔽,也可能是由于社会整体认识水平不够,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中暗藏着危机,人们没有发现。定义3.的外延要比定义2.大。应该说当前调查性报道的对象已经不局限于政府、法院等社会权力机关,而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近年来获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的作品为例。2002年获奖的是《华盛顿邮报》专职调查性报道记者萨里·霍威茨(女)、斯科特·海厄姆和数据库主编萨拉·科思(女),因其对华盛顿特区在1993到2000年间忽视儿童保健,造成229名儿童死亡的系列报道而获奖。报道促成了对该市儿童福利系统的检查。其他最终入围者是:(1)《戴顿每日新闻》(DaytonDailyNews),该报对美国学校招收外国竞技运动员问题进行的雄心勃勃的全球性审视。(2)《西雅图时报》(TheSsettleTimes)记者达夫·威尔逊(DuffWilson)和戴维·希思(DavidHeath),他们对一所地方癌症研究中心进行了“具有穿透力”的调查。(3)《华盛顿邮报》记者克雷格·惠特洛克(。raigWhitlo。k)、戴维·S·福利斯(David.S.Fallis)和阿普里尔·威特(AprilWitt),他们的两个系列报道揭露了乔治王子县警方系统的滥用权力;2003年《纽约时报》的克利福德·J·莱维的关精神病人受虐待的系列报道《破碎的家》获得调查报道奖。从2002年和2003年的参评和获奖作品可以看出,除了传统意义上对拥有社会垄断资源的权力部门的调查,调查性报道也涉足教育、科研等机构,也就是说在公共领域内,所有可能存在偏差的部门和领域都有可能成为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调查对象。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是,新闻媒介对被遮蔽的真相,进行相对独立调查的报道方式。(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根据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可以看出调查性报道具有以下特点:1.调查性报道的采访是由记者主导进行的相对独立的调查取证工作在调查性报道中对真相的调查、证实、确认,都是记者独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不能得到相关权力部门,如政府、法院、公安等机构的配合,而且还会受到各种渠道的干扰,真相被人有意识地掩盖。如果根据这个标推来判断调查性报道,中国新闻界日前很多以调查名义出现的报道就不能称为调查性报道。有的报道在采访过程中,权力部门或知情人,是一路绿灯,如《焦点访谈》中的多数报道;有的报道干脆就是记者直接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的“联合行动”,如本章第二节中的例子《江苏打假暗访实录》;有的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处问题后,新闻媒介配合进行的宣传报道,如《成克杰是如何走向堕落的》等等。《新闻调查》记者曾在采访手记中说:“《新闻调查》播出五年多来,可以其作调查性报道的节目凤毛麟角,如果以传统新闻学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解释再加筛选,这个数字更接近于零。一向被内部人士誉为调查性报道典范之作的《透视远城渗灌工程》,也仅仅是具备了调查性报道的某些特征,远不足以称为典范。”当然这只是当年《新闻调查》的情况,中国新闻业一直就有过、现在也正拥有越来越多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最早的如1979年的“渤海二号”为什么翻船》。“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在迁往新井位的过程中,因为违章指挥造成翻船,致使72名职工死亡。这起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后,某些部门领导封锁消息,试图逃避责任,并在各种媒介上宣传灾难中的英雄事迹。《工人日报》记者逐一采访死难者家属和职工,亲自到钻井平台去查看,从侧面了解事实,最终报道了真相。进入新千年,中国新闻界的几篇著名报道,如“基金黑幕”、“南丹矿难”、“孙志刚案”都是由新闻媒介自主调查,揭开黑幕的典型案例。2.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是公共空间中的问题或漏洞,起到社会预警作用调查性报道针对的通常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调查过程中记者通常要面对种种困难,充满冒险曲折经历,但调查性报道的目的不是为猎奇,也不是仅仅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调查性报道是媒介履行社会责任理论的报道品种。记者对问题的调查和揭露是为了促进社会改良,提前发现问题,发出预警。正像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诲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3.调查性报道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需要记者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精神由于调查取证困难,记者往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进行深入了解,最终发现真相。《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为了报道一起毁容案,调查翻阅了当事人之一王保京近40年的所有造假、浮夸的历史档案和音像资料。为了报道中关于王保京和烽火村历史的200多字,他请了一批工作人员,一页一页检索从1950年到1990年代的《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他还采访了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农民数十人,采访资料摞起来有一米厚。报道采写过程中,卢跃刚受到各种威胁恐吓,报道发表后,迎接他的是长达四年的诉讼案。卢跃刚的遭遇并不是偶然事件,与社会黑恶势力为敌,调查性报道记者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4.采制调查性报道的过程中,要尽量保留证据,以防应对新闻官司常见的证据有:书证,如书信、文件、票据等;物证,或关于物证的照片或复制物;视听资料,相对于其他证据,视听资料更具直观性。近年来,在深度报道领域,报纸媒体受到的起诉,比广播电视要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广播电视采访的录音和录像,就是记者的证据。(三)调查性报道采制规则下文中笔者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记者采写的调查性报道《对黄淑荣的精神病调查》为案例,分析调查性报道采制中的基本规则。关于“黄淑荣事件”曾经先后有十几家新闻媒体进行过采访,但因调查取证困难等各种原因都没有进行报道。中央台记
本文标题:《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4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