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征集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2、学科:数学3、课时:第一课时4、课前准备:通过百度搜索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试题;“方程”一词的译者——李善兰的资料,图片;等腰三角形的悖论、趣题。多媒体课件、展台、剪刀、白纸。二、教学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学生达成下列目标:(1)、学生能说出两条性质的已知条件和结论,能辨析概念中的易错点。(2)、学生能说出性质1的证明思路,能添加其他辅助线进行规范证明。(3)、能说出例1的解题方法,能利用该方法解决等腰三角形角度计算问题。三、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2、内容分析: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一(下)《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对等腰三角形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本节结合三角形全等、轴对称等知识对等腰三角形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索、抽象归纳、规范证明、转化迁移的能力。教材上的例1揭示出性质1的运用: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体现了方程思想的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同时,本节提供了一种证明角度相等的重要方法,为后继知识《等边三角形》学习的基础,是全章的重点。3、学情分析: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存在知识的遗忘。学生对动手实验普遍具有兴趣,但是从实验中概括、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能力还不够。4、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5、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2四、教学方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再通过检测练习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以学生交流和教师点拨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变式练习掌握知识,以课后练习、网络搜集的方式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视野。五、教学过程(一)、课前练习:1、等腰三角形: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2、在等腰三角形中,都叫做腰,叫做底边.在等腰三角形中,叫顶角,的夹角叫底角.3、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cm,另一边长为4cm,则它的周长是;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cm,另一边长为8cm,则它的周长是.【百度】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为性质的推导做好准备。让学生回顾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为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奠定基础。(二)、自主学习对于等腰三角形,在小学、上学期我们都曾做过一定的学习,当然,由于知识背景,能力要求的不同,我们了解、掌握的知识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掌握了三角形全等、轴对称的相关知识,重新来审视等腰三角形,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这要大家亲自动手来探索。按图示要求剪出三角形,阅读教材P49—50上的内容,并思考:1、性质1和性质2的已知是什么?结论是什么?2、证明性质1的主要步骤?所用到的知识?3、例1中用到了那些知识?3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其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三)、检测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互相重合()2、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70°,求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百度】、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100°,则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为:.【百度】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让学生明确两条性质中的关键点,加深对性质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性质1的简单运用,巩固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为例1做铺垫。(四)、难点突破以课堂提问,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问题1:性质1证明的主要思路?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已知:.求证:.证明:学生交流:同桌、前后桌四位同学对证明思路进行讨论、交流,说出证明的步骤,尝试通过其他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证明性质1.教师点拨:关注辅助线的添加是否合理、书写格式是否规范,“三线合一”的证明方法,指出性质1证明的实质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一组全等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添加其他的辅助线进行证明,培养其逻辑推理、书写规范的几何证明能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可使他们思维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远超过ABC4教师的单一示范效果。问题2:在例1中主要用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方法?例1: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学生交流:同桌、前后桌四位同学对解题思路进行讨论,说出解题的关键步骤,所用到的重要知识。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重点指出:例1证明的主要过程是:先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然后在图形中寻找关于角的等量关系,再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例1用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方程的思想,知识的综合程度较高,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兵教兵的教学策略,可使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知识介绍:方程史话——李善兰教师讲解:用课件介绍“方程”的译者——李善兰。【百度】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方程”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巩固例1的方法。问题3:例1中的三角形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教师讲解:用课件介绍黄金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百度】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例1的知识。(五)、变式练习:1、在△ABC中,∠C=90°,DE垂直平分斜边AB,分别交AB,BC于D,E.若∠CAE=∠B+30°,求∠AEB【百度】、如图,在△ABC中,AB=AC,BD⊥AC求证:∠DBC=21∠A【百度】设计意图:针对例题的要求,做相应的变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与方法。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六)、总结提炼由学生交流,教师点评。性质内容:1、明确性质中线段、角的位置(注意概念清晰).2、明确性质的实质(注意转化的思想).性质运用:1、在等腰三角形内已知一个角求其余两个角(注意分类讨论).2、与方程相结合求解角度问题(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设计意图:强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促进知识形成系统化。(七)、板书设计12.3.1等腰三角形一、性质的内容性质1:.性质2:.二、性质的证明三、性质的运用四、总结归纳ADCB投影展示区6(八)、课后作业1、(2010山东烟台)如图,等腰△ABC中,AB=AC,∠A=20°.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交AC于E,连接BE,则∠CBE等于()A、80°B、70°C、60°D、50°【百度】、如图,在△ABC中,AB=AC,BD平分∠ABC交AC于点D,若∠ADB=60°,则∠A=【百度】=25803、网络搜集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等腰三角形悖论【百度】等腰三角形趣题【百度】=0&si=6设计意图: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六、教学反思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利用互联网搜索了与等腰三角形性质有关的一些知识:中考试题、经典问题、悖论、趣题等,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反馈,绝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性质的运用,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1、合理利用网络可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学生会的坚决不再讲,可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可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AEDCBABCD7授课教师信息:省份:四川省江油市姓名:李世宏学校:四川省科学城材料所子弟学校通讯地址:四川省江油市华丰新村9号子弟学校邮编:621700联系电话:13778045003邮箱:scjylsh@126.com
本文标题:《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5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