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为IMViC试验。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22、生物安全是生物技术安全的简称,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2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扩散和防感染。2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浸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25、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26、化学消毒灭菌法是使用化学消毒剂,其原理是:①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②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③损伤细菌的细胞膜而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从而发挥防腐、消毒甚至灭菌的作用。27、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因素: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物理状态,微生物的数量,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温度,酸碱度,有机物。28、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29、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四个阶段。30、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通过噬斑计数,可测知一定体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数目,即噬菌体的数量。31、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具有的这种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称为溶原性转换。32、转座因子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转座子结构比较复杂,大小约2000~25000bp,出两端的IS外还带有其他基因。整合子是一种运动性的DNA分子,具有独特结构可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变成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33、转化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导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34、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抗生素指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35、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影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及影响核酸合成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36、耐药性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37、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包括: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机制和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等。38、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同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39、正常菌群对宿主有以下的生理学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40、菌群失调是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41、一般常采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42、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侵袭力包括黏附素、荚膜、侵入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主要涉及菌体的表面结构和释放的侵袭蛋白和酶类。毒素主要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43、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靶点等,又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44、内毒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和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由活菌分泌到菌外,少数是细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被破坏160℃,2~4小时才被破坏作用方式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物质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45、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和细菌侵入的途径。46、人体内存在着较完善的免疫系统。该系统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病原微生物等的功能。特异性免疫又称为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类,分别有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所介导。47、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细菌感染称外源性感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或体表的细菌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48、感染类型可以出现隐形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临床表现。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为隐形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为显性感染。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49、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临床上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5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学所致。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51、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感染,主要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患者入院时已发生的直接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52、形态学检查包括不染色标本和染色标本的检查法。53、药物敏感试验: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应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关系。方法:(1)将在56℃左右恒温的无菌MH琼脂倾注于直径为90mm的平板中,使琼脂的厚度为4mm。(2)无菌手续挑取孵育16~24h的血平板上4~5个菌落置于无菌生理盐水中,校正其浊度为0.5麦氏比浊管。(3)用无菌棉签浸入细胞悬液中,将拭子在试管上臂轻轻挤压以挤去过多的菌液。棉签在三个方向均匀抹琼脂表面(每次转60)使菌液均匀分布,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4)盖上平板的盖子,放置3~10min后贴上标准抗生素纸片,放置培养箱内孵育。(5)根据选择的菌株挑选相应的抗菌纸片,用无菌的镊子将抗菌纸片粘贴于MH琼脂的表面,一旦纸片贴上,不能移动;各抗菌纸片中心距离应大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
本文标题: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