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一)2011湛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参考答案(一)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18.C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二)2011绍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课文《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2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答:15.放弃限制威慑通叛,背叛16.D18.施行仁政(三)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三)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答: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答: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故:任:曾:过:23.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3分)答:24、填空:文中的划线句属于论据。作者从个人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的中心论点。(4分)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25、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5、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111词词义例句入①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草色入帘青《陋室铭》③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答:答案:15、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1分)10.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1分)答:11.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4分)答:文言文阅读(12分)9.儒(1分)10.“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1分)11.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2分)12.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4分)13.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4分)2009年山东济宁(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答: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答: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故:任:曾:过:23.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3分)答:24、填空:文中的划线句属于论据。作者从个人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的中心论点。(4分)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
本文标题:《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5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