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心理健康维度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讨》
心理健康维度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讨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次深入,大多数学生能扎实地掌握已学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相对进步的学习能力,但学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惨案也越来越多。本文重点论述在心理健康维度下,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班主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走进新课程所提出的理念,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那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根据日常教学教育工作经验,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千树万树梨花开”——多渠道。1、寓“心理素养”于“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它们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它们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千年梦圆在今朝》等—些科学家的课文,我们要有目的地介绍当时的背景,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及所付出的艰辛,激起学生对科学家们的敬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引导学生要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本领,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中彩那天》,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让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我们身边的人是怎么做的?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又入,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搭石》,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感受浓浓的亲情,如山一般的父爱似水一样的母爱,从而懂得感恩;有保护自然的《大瀑布的葬礼》等;也有要勇敢、要有毅力《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而且现行教材所选编的课文不仅是思想性强、情感丰富而且是文质兼美的好作品,所以可以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来落实感情朗读,我相信学生在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中,会受到文中人物品质的熏陶、激情的感染、情感的触动、美感的陶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2、寓“健全人格”于“体验实践”。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学生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比如建立体验基地——班级蔬菜基地。由他们自己设计规划,由他们亲自购买菜种,由他们轮流翻地、整地、栽种、浇水、除草治虫、收获,让他们感受劳动的艰辛,同时也体验劳动的快乐。如,每年元旦学校组织“跳蚤市场”活动,把自己家里半新旧的玩具、衣物等拿到学校,学生自己摆摊、设计广告、明码标价,自己想办法招揽顾客,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顾客,自己收管财物,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后,卖得的钱捐给结对扶贫学校等有需要的地方。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既当了回售货员,又当了回顾客,还受到了一次关爱他人的爱的教育。又如,有的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为期两周的军训,这一特殊的活动是对学生吃苦耐劳的磨练,意志的考验。平时看上去吊儿郎当的、我行我素的同学,军服一穿上身,个个精神焕发,神采飞扬;平时做事怕苦怕累,推三阻四的同学,今天烈日当空照,脚底白泡磨,也不低头,一个个真像绿衣战士。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3、寓“快乐心境”于“课外活动”。孩子们什么时候最快乐?玩游戏。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如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游戏,可以让被抓到同学表演节目,战胜胆怯,勇于表现;“文明用语”游戏,可以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适应能力得到锻炼。高年级学生则方式方法就比较多样化了,除了上述一些的游戏、活动可以采用外,还可以排练校园心理剧、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等方法来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有一次我发现某同学考试时焦虑不安,不停地摸额头,不停地抬头看我,不停地捏笔,一脸的烦躁,很难安心答题。我走过去摸摸她的头,看了一下她的考卷,微笑了一下,点了点头,以表肯定。于是她有了一定的信心,没像刚才那么心神不定了。下课后我与她及时沟通,发现她有考试恐惧症,原因来自父母的压力,于是我与家长进行了详谈。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孩子进步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我还排练过校园心理剧——考前心理我做主,利用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正反事例引入等心理治疗技术,通过表演的形式对团体进行一次辅导和教育,它集教育性、运动性、趣味性于一体,小学生是比较喜欢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蕴含了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以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在感受乐趣的同时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或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丰富情感、道德修养,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服务。4、寓“乐观心态”于“心灵交流”。随着年级的升高,有的学生把问题埋藏在心底,不太愿意与人倾诉。这时教师应该想办法给予疏导,否则易使学生误入障碍区。为此我设立了班级“悄悄话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真情流露,这样教师能够更好的捕捉学生的悲哀烦恼或快乐,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为学生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室内光线充足,安静幽雅,布置轻松愉悦,通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为学生在生活或学生上遇到的困难给予直接疏导,排除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另外教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如随意谈话、动作爱抚、眼神鼓励等,不仅加深了师生感情,而且促使学生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二、“润物细无声”——多赞美。赞美是人类的心灵需要。剧作家莎士比亚曾毫不掩饰地说:“赞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社会心理学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去拼搏,去努力取得成就,目的就是为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赞许和重视。一个人的辛勤努力,长期得不到肯定,那就有可能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成人是如此,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对他们的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赞美,会让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的自尊、自爱、自信。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勇气,主要是他没有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适时赞扬,减少了生活的能量,陷进了自卑的恶性旋涡。那如何赞美呢?赞美的方法很多,可以是非语言表达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为学生当时感知的,也可以是当时不能感知的,可以是集体性的,也可以是单个儿的。比如在课堂上当集体朗诵课文优美、小组合作优秀时可以表扬,当个别同学发言响亮、坐姿端正时可以表扬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别只注重成果,应该注重过程及出发点。一位同行给我说起:有一次,一位女生向生活老师说:“我想去分汤。”生活老师笑着答应了。后来等大家去就餐时发现剩菜桶里有肉骨头,大家就对她投以愤怒的目光,指责、热讽、蔑视,生活老师也讽刺她:“我想怎么会那么好心呢!原来是有目的的!”这给这位女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后来我找他谈话了解到她原先是想为同学分汤的,后来看见诱人的红烧肉就偷吃了几块。我没有批评她,反而表扬了她:“你想为同学服务是好事,出发点是好的,值得表扬,但没挡住诱惑,这是你的弱点。你是个不错的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吗?”她看到老师这么信任她,激起了她今后更大的热情。这给我很大的感触,多在学生身上发现有点,多进行赞美,会扭转事态,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更多地使用体态语言,有时直言不讳的赞扬会使对方尴尬,相反发自教师内心的动作和表情,比从口中说出的语言更有效。一个微笑,一束目光,一个点头,不花时间,不费力气,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有明显的效果。三、“拧成一股绳”——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任何推委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品德。培养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首先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1.养、教兼顾:家庭教育承载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育,这是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至关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通常,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一些因素。面对日益纷繁复杂且难以调控的社会环境,面对学校德育成效日益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显示了它前所未有的作用,它必须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可是,也许这位家长是“大款”,根本就不在乎买衣服的那点钱。但是“不要从经济上放纵孩子”,这是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对父母的忠告。众所周知,一些发达国家的富翁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态度是“富家穷教”。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中华民族有一种传统的美德叫做“勤俭”,勤俭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爱惜器物,体恤劳作的艰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而培养孩子珍惜万物的良好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的养成对孩子来说终身受益无穷。难道我们不应该三思吗?古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为之计深远。”我们的这位家长的想法似乎可以理解为:只要讨得孩子欢心,做家长的就尽可能满足他。其实是很幼稚的——你能满足他今天的欢心,能满足他将来的要求吗?人之立身处事,靠的是“德行”,自古以来对人的评价,不是讲德才兼备就是讲术德兼修。所以,家庭教育要着眼于为孩子塑造美好的德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面对孩子毁坏美好事物的行为,家长是否想过“苟不教,性乃迁”呢?这值得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多想办法紧密联系家长,与家长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2.品、学兼得:学校教育理应把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重中之重。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5项要求,其中之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什么人?温家宝总理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此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指出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理应把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重中之重。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研究的话题。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以乐观的心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去观察、分析、理解、帮助学生,解开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结,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一个永远的欣赏者,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上播撒春雨,催发颗颗希望的种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张仁芳,尹丽娜,杨晓霞.关于农村小学心理健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维度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5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