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木兰诗》的思想意义
1《木兰诗》的思想意义杨云江(岑巩县羊桥民族中学,贵州岑巩557806)摘要:《木兰诗》是我国北朝民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其思想是进步的、积极的,具有极不平凡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塑造了一个划时代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二、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勇敢、善良与质朴;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在战争中的屈从地位。关键词:木兰诗思想意义《木兰诗》是我国北朝民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以浓厚真挚的感情,铺叙、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段,集中地描绘了一个普通农家女子替父从军、英勇善战、不受高官厚禄而解甲归乡的不平凡经历,是一曲颂歌,是一出喜剧。花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但可以说女扮男装实有其事。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事迹和英雄形象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经久不息,人人称颂。这就足以证明《木兰诗》具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义,才会感动千百年来数以亿万计的广大民众。那么,《木兰诗》的思想有哪些方面的意义呢?笔者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体会试作阐述,以求同仁商榷。一、塑造了一个划时代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彻底打破了封建理念中“女子不如男”的错误观念在家中,花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的织布姑娘,普通而又平凡,战争来临时,由于弟妹幼小,父母年迈,为了让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一个农家姑娘勇敢地承担起了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替父从军打仗的艰巨任务。正如诗歌中所叙述的“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那样,一声声的叹息说明了木兰姑娘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全家命运的关心,从而产生了替父从军征战的念头,很难想象产生这样的念头该有多大的勇气。“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更形象显示了她已下定决心,木兰姑娘的积极主动、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性格跃然于纸上,已显英雄本色。在战斗中,她忍受了常人(特别是一般妇女)难以忍受的“万里赴戎机”的长途奔波和“寒光照铁衣”的恶劣环境的煎熬,“关山度若飞”又表现了木兰姑娘气宇轩昂的英勇姿态。她在战场上奋起杀敌,屡建战功,十年转战凯旋而归,却功不受赏,心灵之纯洁,品德之高尚,形象之高大,实属罕见。回到家中,依然如故,又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农家女子,使勇敢、坚毅、机智的形象性格又表现出天真活泼、质朴的一面。更令人叫绝的是“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再联系前面的“将军百战死”和诗尾“雌雄两兔傍地走”的隐喻,木兰姑娘何等的机智勇敢、英勇善战是可想而知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二、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勇敢、善良与质朴,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2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战前——战时——战后。第二部分描写和叙述木兰姑娘的十年征战生活仅有30字,而是笔墨重点放在了战前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以及战后凯旋而归的思想、行为表现上,可谓用心良苦。这个良苦的用心就是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木兰姑娘在作战时如何的勇敢、杀了多少敌人、立了多少战功上,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木兰姑娘作为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的思想性格和行为表现上,去展示她的勤劳、勇敢、善良与质朴。第一部分共三段。诗歌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一农家小院,作者没有过多的去描写环境或介绍家人情况,而是直接切入正题,通过机杼声引出一农家少女的叹息声。为何叹息?第二段马上作答,父母与子女的一问一答,反应了木兰姑娘从军前的复杂心理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了她态度诚恳、意志坚定,一位孝顺父母、关心家人,更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纯朴、善良、勇敢的少女形象逐渐清晰起来。紧接着,用排比句写她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的一连串行动,一气呵成,表现了木兰姑娘办事的干练与果敢。而后两组“旦辞……暮宿(至)……”,对偶含排比,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的表现征战健儿(主要是指花木兰)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烘托木兰姑娘思念亲人的细腻情怀。一个又忠又孝、纯朴善良、英姿勃发的女英雄更加完美丰满了。这个性格特征源于劳动人民的哺育和父母的教诲以及平时的自我锻炼。第三部分又用浓重的一笔铺写花木兰不受高官厚禄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的动人情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生动描绘了木兰姑娘纯朴的农民本色,这与她替父出征的初衷是吻合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理念早在劳动人民心中产生,只不过是由后人总结罢了。当木兰姑娘所在的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候,木兰勇敢的站了出来,替父从军征战;当战功卓著该享受高官厚禄时却辞官回乡,这正是农民本色——善良与质朴、与仕无争的具体表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姑娘回到家中是那样的坦然,仿佛十年征战犹如如烟往事,不值一提,是应尽的职责,她所眷念的仍是农村的耕织生活。她,忠诚孝顺、谦逊而又单纯,她是普天之下普通劳动人民的代表。木兰归来,家人是欣喜若狂的,他们不在乎女儿的功绩与官位,在乎的是要一个完整的女儿回家团圆,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需要的是和平、安定、宁静、祥和的环境,他们需要的是平静、安宁的生活。作者赞美的正是劳动人民的这种勤劳与善良、忠诚与质朴的高贵品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极不平凡的意义。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在战争中的屈从地位“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就是一个例证,待字闺中、当户织布的木兰姑娘就是见了这军帖才决定替父从军的。之所以能引起一少女的注意和关切,说明这种“军帖”时常出现在村头巷尾,才会引起女子的倍加关注,从而推断出这个地区战乱频繁,且官府和朝廷随时都在大规模征兵,更牵动着每个普通民众的心。如果只是偶尔一两次小规模的战争,紧锁闺房、当户织布的姑娘家能轻易出门看3“军帖”吗?这就足以证明这个地区长时间的有大规模的战争,且到了危急关头,也彻底打破了这个地区普通百姓的宁静、安定、和平的生活。“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也足以证明战争规模的宏大,“将军百战死”能窥见战斗的惨烈和战争的残酷。正因如此,木兰姑娘才发出声声叹息,关心起家人、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毅然走上替父从军征战的道路。至于谈到劳动人民在战争中的屈从地位更无庸质疑了,因为战争打破了他们宁静、安定、和平的生活,所以,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虽然是自愿的,但也是被迫的。“军书十二卷”所表现的大规模征兵也就涉及到了广大民众,几乎家家难逃厄运,这“军书”上公布的名单,谁敢不从?谁敢违抗军令?我们相信任何人都没有这个胆量,要不然木兰姑娘也不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了。可以推断,当时的百姓在战争中绝对的处于屈从地位,只是没有像《企喻歌》《琅琊王歌》那样表现得明显罢了。要说明的一点是:屈从不等于害怕,不等于逃避,灾难降临时,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勇敢的气魄,才挑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因而作者在情感表达上不是悲凉的,而是慷慨热烈的。总之,《木兰诗》表现出来的思想是进步的,积极的,具有不平凡的历史、政治意义。作者简介:杨云江,男,土家族,1966年10月生,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人,大专文化,1985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中学一级教师。1985年7月毕业于岑巩县师范学校,1996年毕业于黔东南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为羊桥民族中学语文教师。
本文标题:《木兰诗》的思想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6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