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sk第三章中世纪欧洲档案事业的一般发展与中国档案事业的繁荣
第三章中世纪:欧洲档案事业的一般发展与中国档案事业的繁荣根据西方史学的分期方法,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约1000年时间被称为“中世纪”或“中古时代”。18世纪,“中世纪”的概念开始被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下来,我国史学界也是沿用了“中世纪”一词,但却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一般而言,它是指封建生产方式在实际范围内产生、发展及衰亡的历史过程。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制和机制,这就是封建宗教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宗教渗透到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各个阶层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绝无例外地被厚重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欧洲蛮族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彻底打破了过去的血缘关系,建立起较为完全的地域社会政治结构。中世纪的中国,则是封建制度繁荣昌盛的时期。从两汉到前清,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以连续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社会政治结构。在同处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作为国家职能部门的文书档案工作也因此而各具特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档案事业。第一节东罗马帝国的档案事业1.东罗马帝国的文明古代罗马帝国在狄奥多西大帝死后,于公元395年正式分裂为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因建都于拜占庭,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殖民城市,330年,君士坦丁皇帝在博斯善鲁斯海峡两岸古代希腊人殖民地——拜占庭建立新城,以君士坦丁的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之城的意思,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又于公元1453年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被来自北方的蛮族所灭,而东罗马帝国,却继续存在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是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后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国家,实际上也是该地区第一庞大的封建制国家。东罗马帝国从7世纪到11世纪逐步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同时保留、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成为中世纪欧亚大陆之间的文明中心。罗马政府、基督教、希腊东方文化是拜占庭文明的三大支柱。拜占庭帝国的皇权强大,因此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能够作为世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拜占庭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处,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它在文化上是贯通古今、融汇东西的。东罗马帝帝国文明是由罗马政体、基督教及希腊东方文明三种因素综合而成。东罗马国家政权最重要的特点表现为他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整个早期中世纪,仍保存一个拥有较强大的中央政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最高当局是皇帝,一个无限权力的统治者,集中了广泛的立法和执行权力。帝国的中央管理机构都集中在显官内部,并分成为一大批主管机关,都是由皇帝任命的高级官员来主持。5-7世纪是东罗马帝国由古代文化向中世纪文化的过渡时期。西欧的一些“蛮族”国家,古典文化已遭破坏,中世纪文化上处于最低水平,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习惯上把它称为“黑暗时代”。而东罗马却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瑰宝,是当时欧洲最有教化的国家,被人们视为知识和文明的圣地。8-12世纪东罗马的封建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3-15世纪是东罗马封建文化得到空前繁荣时期。2.东罗马帝国档案事业的特点东罗马帝国的政治和文化特点,必然地反映在它的国家机关组织和文书档案管理上面,由此,表现出以下特点:2.1重视书面文件的传统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继承了古代两河流域重视书面档案文件的传统。他们像古代苏美尔人一样,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司法活动)都必须以书面文件作为凭据。在东罗马帝国的初期,文件主要是写在纸草上。后期则写在带有金印的羊皮纸上和纸张上。这时的文件,特别是司法文件和财务报表文件,一般都像书本一样装订成册,名为典册。纸草的使用从公元400年起明显减少,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完全停止。皇帝办公厅直到9世纪还继续用纸草书写文件。在皇帝办公厅内,从1052年起正式用纸张书写文件。其第一件注有日期并被保存下来的纸张手稿是1094年写成的。尽管当时所需要的纸张是进口的,但是,纸张的使用仍然迅速得到普及。这时,蜡板也仍在继续使用。正是因为东罗马帝国十分重视书面文件,所以,十字军东征的骑士们把它说成是一个“书吏之国”(Countryofscribes)。这些骑士们曾于1204年在君士坦丁堡大街上高举墨水台游行,用来夸耀自己的胜利和嘲笑被征服者的失败。虽然东罗马帝国产生了大量的档案文件,但是,由于自然灾害、战争、人民起义、宗教运动和政治运动等原因,所产生的档案文件很少能够保存下来。例如,1042年,君士坦丁堡起义的市民冲进皇帝的金库,毁掉了金库内的税务文件。在8世纪的反圣像崇拜运动中,也毁掉了不少的档案和图书。在帝国的后期,阿拉伯人的入侵、十字军的东征、诺曼底人的征战、斯拉夫人的进军和奥斯曼士耳其人的占领,都导致了档案文件的大量毁灭。2.2重视中央机关的文书档案工作在4~5世纪,东罗马帝国一方面继承晚期罗马帝国的传统,把自己建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国家,另一方面则吸收东方专制国家的经验,把自己建成一个军事官僚主义的君主国。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是帝国的首脑,总揽帝国的一切大权。元老院只起最高司法机关的作用。由皇帝指定的若干名高级民政官员和军事官员组成国家委员会,负责处理帝国的各种事务。这些官员在他们各自的机关积累和保管有关的档案文件。帝国的管理大权集中掌握在皇宫内。皇帝办公厅长官负责掌握和执行帝国的对外政策,负责接待外国使节,负责监督宫廷机关和省级机关,还负责领导帝国的邮政、监督帝国的武器制造和视察帝国的边防军情况。皇帝办公厅及其下属机关所积累的档案文件,反映了帝国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重要问题。皇宫总务官也像皇帝办公厅长官一样,是帝国的最高官员之一。他是帝国的法学家和法官,以后也负责拟制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他下面设有公证官员和缮写官员,负责办理法律事务和拟制立法文件等。隶属于皇宫的许多财务机关,是由两个财务官领导的。其中的一个财务官专门负责管理帝国的金库和金库内的税收文件。2.3各种类型的档案馆东罗马帝国虽然十分重视档案工作,但是,它并没有仿照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作法,建立一个中央级的综合档案馆——国家档案馆。然而,地区档案馆、教会档案馆、私人档案馆大量出现。拜占庭帝国初期的行政区划分制以及后来实行的军区制为各地方的管理者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权,随着其各项事务的增多,各种文书档案大量产生,于是各级地区档案馆变涌现出来。在中世纪拜占庭,教会管理组织在许多方面是仿照皇帝的行政组织建立的,教会不仅执行宗教职能,而且执行广泛的社会职能和部分国家职能,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档案,加之人们对教会的信任,常常把档案文件送到那里保存。于是,教会所形成的各类档案馆在整个中世纪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封建制度日益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私人档案馆。3.东罗马帝国中央机关的文书档案工作在7~8世纪,东罗马帝国出现了各种封建主义性质的机构。这时,中央政府的管理活动集中在一些秘书处,其中最重要的是皇帝机要秘书处。该秘书处起了皇帝办公厅的作用。它拥有大量的官员,例如,负责向皇帝传递情报的法院首席书记,负责拟写司法决定的申诉书总管,负责保管最重要文件所需紫红色墨水的御用墨水收藏官等。在上述的每一位官员下面都有许多的小官员,诸如秘书和书吏等,由他们分别保管有关的档案文件。皇帝机要秘书处产生的档案文件主要有以下五类:(1)发给元老院的立法文件,其中包括告人民书,以及各种法律和对法律所作的修改的补充等。(2)因地方机关提出要求而颁发的文件。这类文件因所提要求的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例如,关于公民权利的决定、关于教会权利的决定和关于国库问题的决定等。(3)对外政策文件,其中包括各种外交条约、发给外国统治者的信函和国书等。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拜占庭皇帝把与外国签订的外交条约看作是对外国国王的恩施。这种看法直到8世纪中叶以后才有所改变。(4)行政管理性的文件,其中包括关于赐予封号或任命职务的诏令等。(5)带有金印的特许状。这是拜占庭皇帝隆重颁发的一种特许权证书,它从9世纪起才受到比较广泛的采用。在东罗马帝国的后期,皇帝发出的公文可按重要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简易型公文(又叫简化型公文),另一类是正规型公文(又叫赏赐型公文)。简易型公文的特点是采用简化了的日期标记,仅仅写明某月某日,而且由皇帝本人用朱砂墨水书写,用以代表皇帝的签名。正规型公文的特点是采用完整的日期标记、特殊的结尾方式以及带有头衔的皇帝本人亲笔签名。在东罗马帝国,为了规范政府各机关的活动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凡是比较重要的事件都必须办理书面的手续,以书面文字作为凭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件的副本具有重大的作用。例如,在编立遗嘱和婚约时,在签订各种私人契约时,都必须制作副本。在恩赐特权时,还必须把相应文件的副本送交法院或税务官员验看。东罗马帝国为了防止伪造文件的活动,采取了两种措施:一种措施是制定了严禁伪造文件的法律;另一种措施是在文书处理部门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并对这种符号体系严格保密。尽管如此,伪造文件的现象在拜占庭帝国仍然是层出不穷。在11世纪,帝国的军事统帅克卡福敏曾经警告人们不要伪造皇帝的文件。他说,伪造皇帝文件的结果会使自己名誉扫地和倾家荡产。从这里不难看出,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绝对不允许别人伪造自己的档案文件。如果发现有人伪造了他的文件,就会给伪造者严厉的打击。不过,有些皇帝本人却不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肆意伪造文件。例如,在11世纪中叶,有一位皇帝名叫米哈伊尔五世,他就是利用伪造的文件夺得皇帝宝座的。4.东罗马帝国的档案馆4.1地区档案馆查士丁尼大帝尤其重视地方档案馆的建设。他曾经作过这样的指示:“请命令全国各省,各拨出公共建筑物一座,使各省军政长官在此收藏文件,并选派专人保管,以免损坏霉烂,并便于迅速查阅,使所藏之文件井然归档,使各城市有失照料之档案得到适当管理。”拜占庭帝国从7世纪开始在各省实行所谓军区制。每个军区又划分为若干个军分区,军区和军分区的首脑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这些办公室的主任也是各自办公室的文件保管员。在拜占庭帝国,从4~5世纪开始直到帝国灭亡时为止,始终征收一种所谓人头地亩税。这种捐税的税册是在每一个旧的15年结束而新的15年开始的时候编制的。中央税务机关仅仅规定每个军区的捐税总额,每个军区则编制自己的捐税通知书,详细列举捐税的收支金额。这种人头地亩税的分摊和征收,导致了许多种税务文件的产生和积累。在城市档案馆(或称城市议会档案馆,属于地区档案馆)收藏的人头地亩税册里,列有每个纳税人的名字和每个地段的名称,以及所有的课税条款。每个纳税人在交纳税款后都会得到一张与他有关的课税款副本,以及他交纳税款的收据。同时,按照拜占庭帝国法律的规定,大部分文件都必须由那些经过专门学习并获得相应资格的书吏办理,而不能由官员自行办理。这就促进了公证制度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10世纪君士坦丁堡城市手工业行会当中,也出现了一个受京都长官领导的文件保管员行会。这个行会共有23名会员,每个会员都在京都的一个区内为私人服务。申请入会者必须通过考试,并且经过授予称号的仪式,才能成为会员。文件保管员必须遵守行会的规章,违犯规章者要受到鞭打和削掉胡须与头发的处分。在东罗马的另一些城市内,也有类似的行会组织。4.2教会档案馆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成了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教会在各个王国中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是最大的封建主。不仅如此,它还在思想、科学、文学、教育、艺术等一切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不管各个世俗封建主如何争夺权利,教会总是屹立不动,因而使人们认为教会诗歌可靠的避难所,经常把档案文件送到那里去保存。这样,往往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档案文件,在教会档案馆可以找到。同时,教会设有法庭来审理婚约、誓约、合同、继承、遗嘱、债务等案件。它所处理的案件比诸侯多得多。教会不仅执行宗教职能,而且执行广泛的社会职能和某些国家职能。因此,教会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具有历史意义和实际意义的档案。这些档案是研究宗教史、经济史、司法制度史、风土史和艺术史的宝贵史料。它们从多方面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面貌。这样就使得教会所形成的档案和教会档案馆在整个中
本文标题:sk第三章中世纪欧洲档案事业的一般发展与中国档案事业的繁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9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