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solo评分法与高三历史复习
经典例题分析材料一:“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回忆录》材料三:“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1、2006年38题:(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4分)——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1分)——考察了解获取材料的各种途径,必须具备相关的史料知识(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5分)——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概述的方式组织、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附录:史料,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史料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文字类——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非文字史料有图像类——如绘划、壁画、刺绣图案;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风俗文化等。•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基于材料的写作题”评析例1:18世纪以来,革命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利用下面的材料,对比不同的革命家是怎样解释他们所处时代的革命需要的。你还能够举出其他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革命的基本原理吗?材料一:亚当斯1772年10月20日在波士顿会议上的演说。(略)材料二:毛泽东1934年1月27日在江西省的演说。(略)材料三:罗伯斯庇尔1974年4月5日在巴黎的演说。(略)材料四:阿基诺1985年在马尼拉的演说。(略)材料五:托洛茨基1917年在圣彼得堡的演说。(略)材料六:格瓦拉1958年在墨西哥的演说。(略)材料七:胡志明1929年的著作先选段。(略)例2:利用下面的材料,对比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13世纪早期之间不同的文化类型是怎样对待妇女的。你能够分析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文化类型对妇女日常生活的影响吗?材料一:《圣经》中对妇女地位的表述。(略)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对妇女地位的表述。(略)材料三:古希腊、罗马人对妇女地位的表述。(略)材料四:中国的女史学家班昭在《女诫》中对妇女地位的表述。(略)材料五:印度《摩奴法典》对妇女地位的表述。(略)“基于材料的写作题”的评分标准论点是否言之成理?是否运用了所有的材料(或者运用了除一道以外的所有材料)?是否利用了材料中的合理论据来支撑你的论点?是否正确理解了你所运用的材料的意思?是否运用了至少两道材料来分析某个论点或偏见?是否至少运用了一种方法来分析和综合材料?能否运用其他材料来分析你的观点?每点1分,共计为7分。•巨石阵位于英格兰南部一片平坦的田野上。如图所示,它由一圈非常较大的石头组成。一些巨石已经倒塌,一些则不知所踪。我们把建造这些巨石的英国人称为石器时代的人。很久以前,这里有不少的居住点,巨石阵是他们为了信仰或献祭而修建的神殿。其中的一些石头来自附近的山区,而另外一些我们称之为蓝石头的石块,相信是来自威尔士山脉。请回答:你认为巨石阵是一个要塞而非神殿吗?为什么你会这样想?•“是一个神殿,因为人们在里面生活。”•“这不可能是个要塞,也不会是神殿,因为这些石头已经倒塌了。”①前结构层次: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它们都摆成圆形,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神殿。”•“这里先前很可能是一个要塞,因为一些巨石已经被击碎了。”②单点结构层次: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这应该是一个要塞,因为它看起来非常像。在那个年代,人们通常用石头来修建要塞。而且看起来你可以在里面进行防御。”•“巨石阵看起来更像一个神殿,因为这种神殿都是设计成圆形的,而且它们大多都会残破不堪。”③多点结构层次: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神殿,因为它有圆形的结构,一块巨石的顶部还有一块祭坛石。我想这是用来祭祀太阳神的。由于没有屋顶,所以太阳光可以直接照进神殿。他们从威尔士搬运来蓝色的石头,可见他们为了信仰付出了大量艰苦的劳动。此外,我们认为不太可能在一个平原的中部建立起一个要塞。”④关联结构层次: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巨石阵是古代众多的遗迹中的一个,对于它的认识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要塞,但证据表明它更像是一个神殿。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历经三个时期建造起来的,用于防御的要塞不可能等待这么长的时间。圈形的结构以及不远千里从威尔士运来蓝石头表明巨石阵的建造是为了信仰。有人认为这是专门祭祀太阳神的场所,那是因为每年的特定时间里,太阳光会恰好投射在祭坛石上。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巨石阵的结构符合占星学的一些原理,其外部的一圈壕沟是用于记录时间的。关于巨石阵,我们拥有很多的解释,但没有人知道真相。”⑤抽象拓展层次: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最新历史评分方法——Solo分类评价法香港大学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制定评分标准,能较好区分思维问题的层次高低。如果将五个层次赋予不同的等级分数,那么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质量就可以被量化,量化的分数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它将有效的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评分标准: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例2:2007年上海高考题36.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满分题工人中有童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没有充裕的休息,工人竞争很激烈,机器开动时分钟后大门即关闭,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深受资本家、工厂主剥削。任何工厂中的物件被损坏,不计较元凶,都由工人赔偿。工人的工资往往拿不到规定的数目,工厂主千方百计找出工人的不足。工人的工作由监工监督,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克扣工人工资的现象十分严重。总的而言,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拿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微薄工资,勉强维持生计,且在工厂中处处受监视、压迫,毫无地位可言,是社会最底层的受剥削民众。工人每天需要工作大量时间,连童工业不例外,这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工厂每天规定工人的上班时间,这体现了工厂制度是工人纪律性、组织性得到提高。在工作时间,工人不得缺席也体现了工厂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人的行动、纪律。工作时损坏的物品由工人来赔偿,这是资本家对工人的一种剥削。在工作中,工人若有他人讲话、唱歌要罚款也体现了工人在工厂中自由受到限制,资本家对他们实行严酷的剥削。但同时也体现了工厂中工人纪律性的提高。我认为当时的工人既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同时也在工厂主度下形成纪律性、合作性,成为最先进的阶级。•在我看来,当时的工人阶阶的状况十分悲惨……然而,也是因为如此严格的工人管理与工作制度,才能使英国的工业飞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而工人阶级为了生存,也适应了当时的紧张生活,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这工作制度也促使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率先完成。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变,被剥削的工人阶级也一定程度的有所获益,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斗争水平。•英国工人阶级遭受资本家的严厉剥削:•早期的工人阶级具有历史局限性:组织性纪律性较差•英国工人阶级在现代工厂制度的严格管理下日益成长,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4、综述:(一定要有)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受剥削,在政治上与资本家直接对立的历史现象。•第一、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正如材料中说,日工作时间12小时以上。工人缺乏必要休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资本家可以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第二、被严格控制、遭严酷管制:正如材料所说,每天开工后厂门关闭,不得工人进入。这不仅限制了工人的自由,而且是工人成为机器生产的附庸。•第三、受罚金盘剥、生产条件差:正如材料所说,机器运转时缺工,按其管理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未经监工允许离开车间罚款三便士;机器设备的损坏也要有工人补偿。•第四、有童工劳动、生活很贫困:正如材料中所透露的“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不仅是非人道的,而且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得残酷性,也说明工人阶级的贫困。•第五、有散漫现象、不遵守纪律:正如材料中对“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的罚款规定,透露出工人中存在不守规定散漫问题。但也可以反映出对资本家的不满情绪。•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工人阶级开展了反抗斗争。学生甲: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品行和才能选拔人才,但由由三公、九卿或列侯向皇帝推举人才,有一定局限性;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魏晋采用九品中正制,以品行和才学推举人才。但到魏晋后期,举荐权掌握在世族手中。从材料三可以看出,隋唐科举制采用考试选拔,弥补了过去选拔人才的不足。但从材料四种可以看出,科举制发展到清代,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例3、评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学生乙:古代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与完善,以适应不同时代需求。汉代实行察举制,由三公、九卿或列侯向皇帝推举人才。魏晋采用九品中正制,以品行和才学推举人才。但到魏晋后期,举荐权被世族门阀所控制,推荐凭家世。隋唐科举制采用考试选拔,考试范围地域广,促进选拔公平,繁荣封建文化和社会进步。但清代科举重视八股文,禁锢思想,阻碍学术和社会发展,弊端日益明显。学生丙:进步:从秦汉到隋唐,选官制度不断完善:汉代实行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徒以冯籍世资”,官位被世族垄断,不利于贤能之士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隋唐实行科举制,“有常贡之科,有秀才、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它使真正的贤能之士能够通过考试进入政权中心,有力于社会的公正、稳定以及文化的繁荣。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科举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八股格式死板,内容空泛,颂联套语,千篇一律”,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加强了皇权,但却极大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开放性试题
本文标题:solo评分法与高三历史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0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