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儿童行为矫正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行为:狭义上是指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广义是指除直接能够测得的外显活动之外,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2、行为矫正: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3、正强化:是指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即时得到一种正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境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机率会升高。4、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即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撤出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5、负强化: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的移去或取消,则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6、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7、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行为的过程。8、渐隐:是指在刺激的微小变化下对特定反应的强化,最终使刺激变化成为所需的控制反应的刺激。9、链锁:我们把通过训练刺激—反应链来建立目标行为的方法叫做链锁。10、系统脱敏:就是指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地提高患者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患者对于惧怕的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二、简答题1、行为矫正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有哪些?答:1、实施行为矫正时,必须先求得被矫正儿童或其父母的同意,让他们明白实施的程序和目的。实施计划应符合常理并可公开2、慎重选用对被矫正者具有较大效果及最小伤害的方法,要多用奖励等正强化法,少用施加厌恶刺激的惩罚法3、行为矫正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或取得专家资格。这是保障行为矫正实施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前提4、行为矫正者应当告知被矫正者父母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2、有效运用逃避、回避的原则有哪些?答:1、若必须依靠逃避和回避条件建立良好行为,则优先采用回避原则;2、在进行回避反应前,常常先凭借逃避反应建立目标行为;若逃避反应已塑成,则可使回避反应的建立更加容易;3、在回避反应过程中,所使用的条件厌恶刺激必须是强力惩罚物的信号,这个信号可加强制约作用,使被矫正者获得“警告”;4、必须像惩罚原理一样,慎重使用逃避和回避反应,因为这些方式都需要运用厌恶刺激,会令人感到不适并容易发生副作用,使被矫正者对其他刺激也形成逃避和回避反应,从而消除了某些良好行为,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3、影响消退有效的因素有哪些?答:1、消退应和正强化相结合;2、严格控制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3、执行消退程序的背景设置;4、连续强化的行为容易消退;5、应用“自然结果”。4、渐隐的优点是什么?答:1、渐隐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因为渐隐直接提供正确反应模式,它使得行为少走弯路;2、渐隐避免了错误的发生,这样就避免了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错误而使错误反应达到一定的强度;3、当错误已经产生,再进行消退,容易使被矫正者产生消极情绪,如得不到强化物,就发脾气,产生攻击性行为和企图逃离情境等。应用渐隐程序就可以避免上述副作用。它一开始就引导被矫正者步入正确反应之中,并使他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5、有效应用固定比例强化的原则有哪些?答:1、反应数目逐渐增加;2、每次强化所需要的数目不宜过多;3、强化与强化之间有“停顿”现象,因此要注意所适用的行为。6、低比例区别强化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答:1、改变儿童整天看电视的习惯;2、改进一年级新生的不良发言习惯;3、改变儿童吃零食的习惯;4、矫正过快或过慢行为的速度。7、间歇强化有何优点?答:1、有间歇强化所增加的行为更不容易消退;2、间歇强化法也可用于减少行为,与消退法相比,由间歇强化削减行为的效果更好,而且还能根据需要使行为削减到一定的水平;3、间歇强化能克服连续强化中的“饱厌”现象;4、在某种情况下,间歇强化比连续强化更容易操作。8、正强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答:1、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矫正者,以期取得积极配合;2、在所需要的行为出现之后立即予以强化,不要延搁很长时间;3、给予强化物时,要想被矫正者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4、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它奖励,如口头赞扬、拥抱、微笑等;5、为了防止饱厌情况出现,矫正者在每次强化时只给予少量的正强化物。三、填空1、行为矫正发展史上的三大杰出人物:南非的沃尔普、英国的艾森克、美国的斯金纳。2、正强化物的分类:根据内容分类可分为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根据性质分类可分为原级强化物、次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3、惩罚的类型:体罚、谴责、隔离。4、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分为哪些类:低比例区别强化程序、零反应区别强化程序、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程序。5、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都拉。6、负强化的基本过程是从逃避到回避。7、行为的定义及行为矫正的定义。见名词解释8、偏差行为的3种类型即不正常行为的表现类型:行为不足,行为过渡,不适当行为。9、间歇强化的分类:固定比例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可变比例强化,可变时间间隔强化。10、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泛化、分化。11、链锁反应训练的三种方式:整体任务呈现、逆向链锁、顺向链锁。12、不合理的信念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之极。四、案例分析1、答:采取的是隔离法,妈妈在对玛丽隔离期间给予了注意,如果妈妈在她坐在隔离席上时继续抱怨和争论,就不是正强化隔离了;如果妈妈在她不服从命令时不给予注意,而在服从命令时给予表扬,效果会更好;如果妈妈在整个隔离期间与她没有相互租用,她只有通过服从才能得到注意,问题行为就会减少而替代行为(服从)就会增加。与孩子说话是父母实施隔离时的通病,父母应该得到指导,不要在隔离期间与孩子有相互作用。2、矫正塑造过程:1、确定目标行为:减少陈亮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2、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1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7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3次,语文约4次。3、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4、详细过程与结果:事先和陈亮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对比基准线进行奖惩代券,3代券可换颗墙上的1红星,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2次,第二周1次。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以对准基准线五次为限,进行奖罚代券,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以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平均水平1次,即可得张券,其他同上,语文以2次为界,外语以2次为界,其他同上,时间4周。第四阶段为追踪期,取消增强物,改用“有时提醒,有时鼓励”的方式,陈亮插嘴次数仍保持在每节课1次,一周平均每节课不超过2次。实际上从第一阶段开始他就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而且每次插嘴时间都极短,一经暗示就能自觉控制,一改过去非要一吐为快,止也止不住的状况。五、论述题1、试论述行为矫正和行为治疗的区别。答: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下5个方面:1、行为治疗主要为巴甫洛夫、赫尔和沃尔普学派所采用,重视反应性行为,行为矫正主要由斯金纳派学者所使用,重视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2、行为治疗主要由从事传统诊疗所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和行为心理学者所采用,行为矫正主要由从事学校、家庭或其他非精神诊疗所工作的行为心理学家使用3、行为治疗是指在治疗室内,治疗者和患者之间借语言沟通来进行的行为处理,行为矫正是指在自然的生活环境或训练情景下进行的行为处理4、行为治疗奠基在精神病院内的实验基础上,而行为矫正奠基在人和动物的操作制约实验基础上5、在欧洲国家较喜欢使用“行为治疗”,在美国较喜欢使用“行为矫正”。2、结合所学内容,试论述惩罚的误用及其弊病有哪些?答:惩罚的误用有:1、嘲笑、讽刺他人,从而无意中实行了惩罚作用;2、谴责后没有惩罚跟上;3、惩罚不够及时;4、滥用惩罚;5、惩罚过于轻微。弊病:1、强烈的惩罚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3、易导致儿童模仿成人的惩罚行为来对付别的儿童;4、惩罚可能导致使用者上瘾;5、惩罚只是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本文标题:儿童行为矫正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0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