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SQL优化规则1SQL语句优化技术分析操作符优化:IN操作符用IN写出来的SQL的优点是比较容易写及清晰易懂,这比较适合现代软件开发的风格。但是用IN的SQL性能总是比较低的,从ORACLE执行的步骤来分析用IN的SQL与不用IN的SQL有以下区别:ORACLE试图将其转换成多个表的连接,如果转换不成功则先执行IN里面的子查询,再查询外层的表记录,如果转换成功则直接采用多个表的连接方式查询。由此可见用IN的SQL至少多了一个转换的过程。一般的SQL都可以转换成功,但对于含有分组统计等方面的SQL就不能转换了。推荐方案:在业务密集的SQL当中尽量不采用IN操作符。NOTIN操作符此操作是强列推荐不使用的,因为它不能应用表的索引。推荐方案:用NOTEXISTS或(外连接+判断为空)方案代替操作符(不等于)不等于操作符是永远不会用到索引,因此对它的处理只会产生全表扫描。推荐方案:用其它相同功能的操作运算代替,如a0改为a0ora0a’’改为a’’ISNULL或ISNOTNULL操作(判断字段是否为空)判断字段是否为空一般是不会应用索引的,因为B树索引是不索引空值的。推荐方案:用其它相同功能的操作运算代替,如aisnotnull改为a0或a’’等。不允许字段为空,而用一个缺省值代替空值,如业扩申请中状态字段不允许为空,缺省为申请。建立位图索引(有分区的表不能建,位图索引比较难控制,如字段值太多索引会使性能下降,多人更新操作会增加数据块锁的现象)及操作符(大于或小于操作符)大于或小于操作符一般情况下是不用调整的,因为它有索引就会采用索引查找,但有的情况下可以对它进行优化,如一个表有100万记录,一个数值型字段A,30万记录的A=0,30万记录的A=1,39万记录的A=2,1万记录的A=3。那么执行A2与A=3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区别了,因为A2时ORACLE会先找出为2的记录索引再进行比较,而A=3时ORACLE则直接找到=3的记录索引。LIKE操作符LIKE操作符可以应用通配符查询,里面的通配符组合可能达到几乎是任意的查询,但是如果用得不好则会产生性能上的问题,如LIKE‘%5400%’这种查询不会引用索引,而LIKE‘X5400%’则会引用范围索引。一个实际例子:用YW_YHJBQK表中营业编号后面的户标识号可来查询营业编号YY_BHLIKE‘%5400%’这个条件会产生全表扫描,如果改成YY_BHLIKE’X5400%’ORYY_BHLIKE’B5400%’则会利用YY_BH的索引进行两个范围的查询,性能肯定大大提高。UNION操作符UNION在进行表链接后会筛选掉重复的记录,所以在表链接后会对所产生的结果集进行排序运算,删除重复的记录再返回结果。实际大部分应用中是不会产生重复的记录推荐方案:采用UNIONALL操作符替代UNION,因为UNIONALL操作只是简单的将两个结果合并后就返回。SQL书写的影响同一功能同一性能不同写法SQL的影响,完全相同则ORACLE只会分析一次,共享内存也只会留下一次的分析结果,这不仅可以减少分析SQL的时间,而且可以减少共享内存重复的信息,ORACLE也可以准确统计SQL的执行频率。WHERE后面的条件顺序影响WHERE子句后面的条件顺序对大数据量表的查询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Select*fromzl_yhjbqkwheredy_dj='1KV以下'andxh_bz=1Select*fromzl_yhjbqkwherexh_bz=1anddy_dj='1KV以下'以上两个SQL中dy_dj(电压等级)及xh_bz(销户标志)两个字段都没进行索引,所以执行的时候都是全表扫描,第一条SQL的dy_dj='1KV以下'条件在记录集内比率为99%,而xh_bz=1的比率只为0.5%,在进行第一条SQL的时候99%条记录都进行dy_dj及xh_bz的比较,而在进行第二条SQL的时候0.5%条记录都进行dy_dj及xh_bz的比较,以此可以得出第二条SQL的CPU占用率明显比第一条低。查询表顺序的影响在FROM后面的表中的列表顺序会对SQL执行性能影响,在没有索引及ORACLE没有对表进行统计分析的情况下ORACLE会按表出现的顺序进行链接,由此因为表的顺序不对会产生十分耗服务器资源的数据交叉。(注:如果对表进行了统计分析,ORACLE会自动先进小表的链接,再进行大表的链接)SQL优化规则2采用函数处理的字段不能利用索引,如:substr(hbs_bh,1,4)=’5400’,优化处理:hbs_bhlike‘5400%’trunc(sk_rq)=trunc(sysdate),优化处理:sk_rq=trunc(sysdate)andsk_rqtrunc(sysdate+1)进行了显式或隐式的运算的字段不能进行索引,如:ss_df+2050,优化处理:ss_df30‘X’||hbs_bh’X5400021452’,优化处理:hbs_bh’5400021542’sk_rq+5=sysdate,优化处理:sk_rq=sysdate-5hbs_bh=5401002554,优化处理:hbs_bh=’5401002554’,注:此条件对hbs_bh进行隐式的to_number转换,因为hbs_bh字段是字符型。条件内包括了多个本表的字段运算时不能进行索引,如:ys_dfcx_df,无法进行优化qc_bh||kh_bh=’5400250000’,优化处理:qc_bh=’5400’andkh_bh=’250000’应用ORACLE的HINT(提示)处理提示处理是在ORACLE产生的SQL分析执行路径不满意的情况下要用到的。它可以对SQL进行以下方面的提示目标方面的提示:COST(按成本优化)RULE(按规则优化)CHOOSE(缺省)(ORACLE自动选择成本或规则进行优化)ALL_ROWS(所有的行尽快返回)FIRST_ROWS(第一行数据尽快返回)执行方法的提示:USE_NL(使用NESTEDLOOPS方式联合)USE_MERGE(使用MERGEJOIN方式联合)USE_HASH(使用HASHJOIN方式联合)索引提示:INDEX(TABLEINDEX)(使用提示的表索引进行查询)其它高级提示(如并行处理等等)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不良的SQL往往来自于不恰当的索引设计、不充份的连接条件和不可优化的where子句。在对它们进行适当的优化后,其运行速度有了明显地提高!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所有实例中的SQL运行时间均经过测试,不超过1秒的均表示为(1秒)。----测试环境:主机:HPLHII----主频:330MHZ----内存:128兆----操作系统:Operserver5.0.4----数据库:Sybase11.0.3一、不合理的索引设计----例:表record有620000行,试看在不同的索引下,下面几个SQL的运行情况:----1.在date上建有一非个群集索引selectcount(*)fromrecordwheredate'19991201'anddate'19991214'andamount2000(25秒)selectdate,sum(amount)fromrecordgroupbydate(55秒)selectcount(*)fromrecordwheredate'19990901'andplacein('BJ','SH')(27秒)分析:date上有大量的重复值,在非群集索引下,数据在物理上随机存放在数据页上,在范围查找时,必须执行一次表扫描才能找到这一范围内的全部行。----2.在date上的一个群集索引selectcount(*)fromrecordwheredate'19991201'anddate'19991214'andamount2000(14秒)selectdate,sum(amount)fromrecordgroupbydate(28秒)selectcount(*)fromrecordwheredate'19990901'andplacein('BJ','SH')(14秒)分析:在群集索引下,数据在物理上按顺序在数据页上,重复值也排列在一起,因而在范围查找时,可以先找到这个范围的起末点,且只在这个范围内扫描数据页,避免了大范围扫描,提高了查询速度。----3.在place,date,amount上的组合索引selectcount(*)fromrecordwheredate'19991201'anddate'19991214'andamount2000(26秒)selectdate,sum(amount)fromrecordgroupbydate(27秒)selectcount(*)fromrecordwheredate'19990901'andplacein('BJ,'SH')(1秒)分析:这是一个不很合理的组合索引,因为它的前导列是place,第一和第二条SQL没有引用place,因此也没有利用上索引;第三个SQL使用了place,且引用的所有列都包含在组合索引中,形成了索引覆盖,所以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4.在date,place,amount上的组合索引selectcount(*)fromrecordwheredate'19991201'anddate'19991214'andamount2000(1秒)selectdate,sum(amount)fromrecordgroupbydate(11秒)selectcount(*)fromrecordwheredate'19990901'andplacein('BJ','SH')(1秒)分析:这是一个合理的组合索引。它将date作为前导列,使每个SQL都可以利用索引,并且在第一和第三个SQL中形成了索引覆盖,因而性能达到了最优。----5.总结:----缺省情况下建立的索引是非群集索引,但有时它并不是最佳的;合理的索引设计要建立在对各种查询的分析和预测上。一般来说:①.有大量重复值、且经常有范围查询(between,,,=,=)和orderby、groupby发生的列,可考虑建立群集索引;SQL优化规则3②.经常同时存取多列,且每列都含有重复值可考虑建立组合索引;③.组合索引要尽量使关键查询形成索引覆盖,其前导列一定是使用最频繁的列。二、不充份的连接条件:例:表card有7896行,在card_no上有一个非聚集索引,表account有191122行,在account_no上有一个非聚集索引,试看在不同的表连接条件下,两个SQL的执行情况:selectsum(a.amount)fromaccounta,cardbwherea.card_no=b.card_no(20秒)selectsum(a.amount)fromaccounta,cardbwherea.card_no=b.card_noanda.account_no=b.account_no(1秒)分析:在第一个连接条件下,最佳查询方案是将account作外层表,card作内层表,利用card上的索引,其I/O次数可由以下公式估算为:外层表account上的22541页+(外层表account的191122行*内层表card上对应外层表第一行所要查找的3页)=595907次I/O在第二个连接条件下,最佳查询方案是将card作外层表,account作内层表,利用account上的索引,其I/O次数可由以下公式估算为:外层表card上的1944页+(外层表card的7896行*内层表account上对应外层表每一行所要查找的4页)=33528次I/O可见,只有充份的连接条件,真正的最佳方案才会被执行。总结:1.多表操作在被实际执行前,查询优化器会根据连接条件,列出几组可能的连接方案并从中找出系统开销最小的最佳方案。连接条件要充份考虑带有
本文标题:SQL优化规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0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