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题
1、空想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间接渊源一、空想社会主义在西方的萌芽(一)柏拉图的《理想国》──贵族共产主义(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产阶级实行统治二、空想社会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一)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形成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用文学游记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理想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该时期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人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一、对私有制社会批判第一,对封建专制的批判第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第三,对私有制的批判二、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第一,经济上实行公有制第二,政治上实行民主制第三,婚姻家庭方面实行男女平等制度第四,科学文化教育上实行全新制度第五,宗教信仰方面实行自由政策第六,对外实行和平睦邻政策描述了乌托邦政治结构:乌托邦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妇女享有受教育权、从事科学研究权以及当选为僧侣的权利乌托邦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异,主张人们将大量的业余时间用于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研究。孩子们从小就在家庭受道德、文化、技术教育,学习手工业、农业。三、未来社会的缺陷第一,乌托邦还保留奴隶第二,乌托邦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技术之上的农业社会第三,乌托邦没有摆脱政教合一的模式第四,乌托邦在政治上民主不彻底,其最高领导人王爷还是终身制的莫尔的贡献:一、第一个对近代社会主义进行了独立的探索二、第一个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三、第一个出色地宣传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莫尔的局限:首先,以理性原则代替客观规律其次,以繁琐的设计代替本质分析最后,以社会改良代替社会革命(二)十八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是用法律理论来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较前一阶段更为抽象。主要特点为:第一,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第二,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通过立法变革现实社会。第三,主张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恩格斯评价其为“苦修苦练的,禁绝一切享受的,斯巴达式共产主义”。1.英国温斯坦来《自由法》2.法国摩来里《自然法典》3.法国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意义》(三)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本阶段的特点:第一,为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制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提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圣西门),生产力发展将使资本主义灭亡。第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材料。第三、提出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预测。1.法国圣西门的“实业制度”2.法国傅立叶“和谐制度”3.英国欧文“公社制度”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第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思想材料。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主张和天才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第一,世界观和历史观总体上还是唯心主义的。第二,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第三,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三、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一)儒家的“小康—大同”思想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富民足君先德后刑”思想之一的人。(二)道家的无为而治理想国—“弱国寡民”。(三)墨家的“尚同”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四)法家的法制天下,从人性恶出发,强调法制,重刑罚,轻德治。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近代得到快速发展。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太平天国第一次尝试着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展了古代大同思想,并尝试为其注入科学内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提出“三民主义”,尝试着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解决中国面临的诸种问题。由左翼参与和领导的新村主义以及各种工读互助团则直接尝试建立以公有制为模式的社会组织。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考的都是如何富国足君,富民安邦的大问题。尤其儒家提出的小康大同理想为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而以共产党为领导的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则直接吸取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某些模式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代至近代各种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空想的社会主义可追溯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该书以文学虚构方式描绘理想的公有制社会,谴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反映劳苦大众对未来的憧憬,揭开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史的最初篇章。16世纪德意志农民战争领袖T.闵采尔的“千年天国”在宗教色彩掩盖下表达早期无产者消灭剥削压迫的愿望,并以实际的战斗留下了革命的传统。在17世纪,意大利的T.康帕内拉和法国的D.维拉斯先后用对“太阳城”和“塞瓦兰国”的描述,表现对共有共享的美好社会的构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掘土派领袖G.温斯坦利的空想社会主义则同劳苦大众要求消灭土地私有的实际斗争相结合,所著《自由法》是以立法方式表述建立新社会设想的先声。进入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阶级斗争错综复杂的法国。早期有《遗书》作者J.梅利埃,其后有《自然法典》、《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等著述的作者摩莱里和G.B.de马布利。他们的理论比以前对理想社会作虚幻描绘或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空想社会主义前进了一步,把理性论贯彻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理论探索中,并试图将设计的新社会蓝图法律化和制度化。18世纪末平等派运动领导人F.-N.巴贝夫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反映法国下层群众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不满,要求实现社会平等,消灭阶级,主张通过密谋组织武装夺取政权,实行“人民专政”。16~18世纪末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仍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在大工业生产在欧洲日益发展,两大阶级对立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发生的条件下。19世纪初,法国的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这三大思想家把空想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高峰。他们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努力探求这些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作了有力的抨击。他们对旧社会的改造和新社会的设计提出许多光辉构想:如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把国家变成单纯管理生产的机构以及对社会历史的看法等,包含可贵的辩证法因素。但是,他们不承认阶级斗争,企图向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全社会呼吁,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英法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1802年的《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1821年的《论实业体系》,1823年的《实业家问答》;傅立叶1808年的《四种运动论》,《新世界》;欧文1813年的《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等,可以视为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猛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虚构了理想社会,历史观中具一些辩证法的因素,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19世纪30~40年代还出现过法国的□.卡贝、T.德萨米、L.-A.布朗基和德国的W.魏特林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他们更多地受到工人运动的直接影响,其中魏特林和布朗基曾经是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有一些新的特点和建树,但未超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2,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认为,资本主义是应当消灭的社会制度;主张建立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全社会组织生产,计划经济,按需分配,消灭商品交换,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从总体上看,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欧文的公社制度等,就其内容而言,反映了无产阶级先驱者利益.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局限性就其地位而言,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当时还未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们作社会主义的先驱,其理论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就其局限性而言,在于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看不到改造社会生活的真正途径和现实力量,否定阶级斗争,幻想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来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把工人阶级仅仅当作受苦受难,直得可怜和同情的对象;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工人运动是脱离的,甚至是对立的;在历史上是唯心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即理性支配世界,天才人物创造历史.概括起来,就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找不到自己所依赖的阶级基础和实现途径.*************************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两大派虽然在中国不同的社会层面传承,但是仍然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大同思想,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的一切社会思潮,包括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丰富和发展无不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的烙印。第二,平等,平均即绝对平均主义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中国是农民占绝对多数,小生产如汪洋大海的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平等,平均,都是与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愿望和要求联系在一起的。“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成了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并直接影响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内容及其形态。第三,中国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形态上虽然比西方空想社会主义逊色的多,但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康有为,孙中山,洪秀全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产生之时恰逢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之时,因此,他们的思想,已融入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孙中山晚期思想不断向马克思主义靠近,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础和桥梁。中国空想社会主义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被镇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流产而破产。但是,作为从中国国情中滋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对中国人民,包括中国共产党人有着重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2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