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爱你在心口难开”--亲子关系成长小组计划书
1“爱你在心口难开”成长小组小组名称:“爱你在心口难开”成长小组导师:***组员:何*王**胡*理念:一名词解释:再婚母亲是指在配偶死亡或与配偶离婚,不享有子女抚养权或没有子女,并与享有子女抚养权的男性再次结婚的女性。本次研究中的非亲生子女是指与继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享受被扶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二影响再婚母亲和非婚生子女情感联系的因素阿德勒认为,在一个人成长中起最重要角色的是母亲,所以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么影响再婚母亲与非婚生子女情感联系的主要因素是:1再婚母亲打破了非婚生子女的一致性教育和生活模式儿童从小都跟随自己的亲生父母相处和生活,养成了一种一致性的教育模式。这种一致性的教育模式包括生活的照顾、学习的指导和批评、奖励和惩罚方式等等。而再婚母亲的加入显然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一致性教育模式,造成了儿童对再婚母亲的教育方式感觉陌生和厌恶,与原有的教育方式进行比较。而且原有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交流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照顾,但是再婚母亲却更多的是从母亲的职责方面去做该做的事情,本身就缺乏情感的注入。儿童在与自己的亲生母亲交流时表现轻松和快乐,在继母面前表现拘谨和胆怯。所以从两方面的制约使再婚母亲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一致性的教育方式,造成了情感交流的空白和紧张,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和家庭关系被破坏的局面。2.再婚母亲和非亲生子女难以进入新的家庭角色当再婚母亲和非婚生子女在组成的新家庭中生活的时候,他们就拥有了一个新的家庭角色和地位,如果出现了家庭角色适应不良的情况就会影响他们的交流和联系。“继母难当”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当再婚母亲进入家庭中难免会有心理负担,不知道该如何与非亲生子女交流和相处,所以更多的人选择的是以生活中的照顾为主要方式拉近与非亲生子女的距离。但是这种方式是出于责任和要求产生的,缺乏发自内心的母爱和情感。这种情况就叫做母亲角色适应不良。其实,子女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当蛇蝎继母的观念进入他们的头脑中时,他们就会避开继母,从而不与继母发生太多的交流,采取消极的交流方式。无法找到子女的别爱和爱的感觉,产生负面的心理感受,这样也是家庭角色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两者的情感交流和联系。三再婚母亲和非亲生子女交流存在的问题1交流方式消极继母与子女因为角色和地位的原因,会出现尽量避免两人单独相处的情况。继母大多在生活起居中对子女进行照顾和关心,但是具体到子女的情感和心灵上缺乏2关爱。子女也保持着对继母距离,不与继母说悄悄话和真心话,甚至会出现与继母作对或不与继母说话的情况。这些消极的方式都影响着再婚母亲和非亲生子女的交流,造成了双方的情感淡漠。2继母与子女角色定位不清继母在进入新的家庭之后容易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自己应该是子女的母亲,对子女有管教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往往会采取长辈的方式对非婚生子女教育和交流,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打击他们与继母交流的积极性和方式。这也是造成双方缺少沟通和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子女也认为继母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以不能像父亲那样对自己呵斥和管教,所以对继母由很深的距离感和防备心理,容易有逆反心理出现。3继母处理非婚生子女与亲生母亲关系不当孩子往往在父母离婚后还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具有很深的感情,认为亲生母亲才是关爱自己的。但是继母却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会对孩子的亲身母亲由地对或负面想法,认为子女不应过多地与其亲生母亲交流和相处,这样的方式和心理会引起继母与非婚生子女关系的紧张,更加伤害了双方建立起来的薄弱情感交往。4再婚家庭结构复杂与不稳定在再婚家庭中,再婚母亲、非亲生子女和父亲构成了整个再婚家庭结构。由于这样的结构是复杂和不稳定的,这大大降低了再婚母亲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因为在他们之间有父亲作为桥梁和纽带。当他们能够利用好父亲的作用时,就会发挥积极影响促进他们的联系。但是如果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会适得其反影响继母与自己的交往,成为他们矛盾的导火线和根源处。四分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情感依靠和生活保障。孩子与父母的互动程度和亲密关系将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和成长的轨迹。如果再婚家庭中的孩子不能与继母形成良好的互动,就会破坏整个家庭的亲密关系建立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成长,破坏再婚夫妻间的感情和交流。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再婚家庭的离婚率大大高于普通家庭。我想在这其中不乏有继母和非婚生子女的互动不良的因素影响。所以,建立良好的继母与非婚生子女的情感联系对整个再婚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继母的形象一直是狠毒、苛刻和虚伪的。传统俗语中“最毒妇人心”也是继母形象的写照。这样固定的刻板印象使每一个进入再婚家庭的继母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她们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她们的非婚生子女,只有努力地表现出关爱和照顾,不敢表现出任何的不满与责骂,维持表面的和睦和亲密。长此以往,这种关爱和照顾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它缺乏内心的爱与付出。所以,经常出现继母感觉自己已经付出很多,却无法得到子女回应的情况。其实,她们的付出并没有让子女感觉到母亲般的亲密与关爱,子女只有维持着表面化的和睦,无法做出直接的回应。这样的交往方式只能维持暂时性的亲密与和睦,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使再婚母亲和非亲生子女表现出疲惫和厌烦,最终导致矛盾的爆发和关系的破裂。处于青春期和成熟期的青少年是我们本次招募的非亲生子女主要对象,他们正处于发展的敏感期和叛逆期。他们在这一年龄段的主要表现是反叛和敏感,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家长作对,但是同时又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他们是矛盾的整体,而当他们的家庭中出现了非亲生母亲时,他们更加茫然和无助。青春期的孩子不知道该怎样和继母交流和生活,只能采取逃避、消极和反抗的方式。3但是这样的方式和方法伤害了继母的热情和付出,她们找不到自己付出的回报,渐渐感觉到失望和伤心。而且,大部分的再婚母亲都是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在更年期的女性压力很大,脾气比较暴躁和敏感。假如到一个陌生的家庭生活,要面对非亲生的子女和自己的丈夫,更是加剧她们的压力和烦恼。如果她们与非亲生子女的互动不健康就会使她们更加感觉焦虑和失败,造成负面的情绪感受。其实,这种不良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方式会对再婚母亲和非亲生子女造成负面的心理感受,影响家庭的发展和交往。所以,本次招募的再婚母亲和非亲生子女所进行的情感交流小组能够解决以上所阐述的问题和矛盾。从社工的视角来分析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双方换位思考,理解继母和子女的问题和压力,有效地解决不良的沟通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能够减轻社会的压力和矛盾,最终实现和促进社会公义。这次的小组工作也能够在社会上起倡导和呼吁的作用,让更多人来关注和理解再婚家庭的情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与更多的谅解和援助。使本次小组的意义得到彰显和深华,履行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倡导者的身份和角色。理论框架:1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来看再婚母亲与非亲生子女的情感沟通问题,阿德勒极为强调社会兴趣的重要性,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动合作,所以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必须具备浓厚的社会兴趣,懂得与他人合作。而且他在自卑与超越中具体列举具有不见康的人格的人很多是由于器官缺陷,被娇宠,被忽略的童年经验导致的,而后两种不良的童年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时由于不良的家庭影响造成的,所以家庭对于人的发展极为重要。阿德勒在对于家庭影响的分析时,分别从母亲和父亲的影响两个角度说明,他认为,母亲是婴孩第一个接触到的人类,也是他除了自身外,最先使他感兴趣的任,她是他通往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一个完全不能和母亲(或另一个代替母亲地位的人)发生联系的婴孩最终会走上灭亡之途。母亲也是孩子的第一合作者,孩子最初的合作观念也来源于母亲,所以再婚母亲与非亲生子女的情感沟通不畅,会影响到非亲生子女的成长,可能导致子女的自卑情结的产生,并且无法超越这个情结,阻碍青少年的成长,心理发展,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招募对象认识到这点,认识到再婚母亲与非亲生子女情感沟通的重要性。2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因此,再婚母亲与非亲生子女的良好关系建立有助于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3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可以看出,他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包括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伙伴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并希望为团体与社会所接纳,成为其中的一员,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而再婚母亲和非亲生子女对这种需要的更为强烈,他们需要相互合作建立尊重,温暖,和谐的关系,从4这种良好的关系中满足自身爱人与被爱的需要,和稳定的归属感,从而获得更高层次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4弗洛姆伦理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把伦理学与心理学分析学紧密糅合在一起,因此,他关于爱的理论也建立在他关于人的性格分析的基础上。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植根于生产性之中”,“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有能力的表现。能有效地健全地实现人与人的存在状态的爱,应是生产性爱。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并且这四个要素是有机融合,缺一不可”.。再婚母亲与非亲生子女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学习爱的技巧,找到合适的表达爱和接受爱的方式,建立和谐,温暖的关系。5从家庭治疗师眼中的个人,家庭与社会来看(《成长中的家庭》贝蒂*卡特等人著),再婚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家庭范式,而且在现行社会越来越多,家庭治疗师发现,再婚家庭在生活与治疗中出现的大多数困难是因为很多家庭成员,甚至包括治疗师在内,试图用首次婚姻角色和规则来指导新的家庭,这种企图复制一个“完整”的核心家庭往往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说,再婚家庭需要一个全新的范式,比如,由于继母的特殊性,就要求她照顾家庭,孩子以及建立系统中情感联系的观点在这个范式中被完全颠覆,最好还是由亲生父亲作为孩子的首要照顾者。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促进再婚母亲与非亲生子女对于再婚家庭的正确认识观形成,并且使他们了解彼此真切的需要,寻找良好的沟通途径,最终提升情感沟通能力,建立再婚家庭的和谐关系。目标及目的:一目标:通过讲述再婚母亲与家庭中的非亲生子女的故事,分析他们之间情感交流的阻碍因素,提升再婚母亲与家庭中的非亲生子女的情感沟通能力,促使再婚家庭的关系和谐。二目的:1使对象正视家庭现实环境,勇于克服心理阻碍,树立双方建立良好关系,提升彼此情感沟通的能力。2通过专业化培训,使双方正确认识再婚家庭,并了解,接受对方不同的心理特点与状态,学习正确的沟通方法。3通过小组活动,使双方了解彼此的情感需要,接受并适应生活中彼此不同的沟通方式。4将小组活动中建立的良好沟通模式带入日常生活环境中并根据实际情况保持或改善模式,最终提升再婚母亲与家庭中的非亲生子女的情感沟通能力,促使再婚家庭的关系和谐。服务对象:1资格:再婚母亲与家庭中的非亲生子女2特点:再婚母亲没有原生家庭中孩子的抚养权并且在重组家庭中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非亲生子女年龄在12岁到18岁(青春期)之间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被爱的需要,希望改变双方的关系,提升情感沟通能力小组特征:51性质:情感沟通能力提升小组2节数:43日期:2008年3月1日-2008年3月22日4地点:海淀区青少年宫5招募人数:6对,共12人招募方法:1在××××××附中附近的社区张贴海报。2在××××××附中放学之际,发放招募传单。3前往××××××附中附近的社区向社区负责人了解该社区再婚家庭情况,有重点得对其推荐的学生予以招募,吸纳其参加本小组活动。工作日程日期
本文标题:“爱你在心口难开”--亲子关系成长小组计划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3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