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简明连贯得体”精讲精练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一、简明所谓简明,就是指语言的简洁、明晰。即用最少的语言符号,传递所必须表达的全部信息,做到表达明确清晰,有条理,不罗嗦,无歧义。由此要注意不滥加省略,不滥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用准标点符号等。主要题型有三种:1、删改所提供材料中有重复的文字和与中心无关的信息。2、变换原材料的语体。(口语改书面语,书面语变口语)3、辨析有歧义的语句。其中第三种题型是重点。消除歧义的方法主要有:(1)停顿消除法: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2)重音消除法:有些词语的不同重音会造成歧义。(3)变换词语法: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以前”、“前往”。)(4)语序消除法:不同层次和关系会造成歧义句。(5)语境消除法:一些兼类词会构成歧义。如:“劳动”既可作动词,又可做名词。“语言表达简明”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四个选项,选出其中表意简明(或不简明)的一项,也可以是提供一个语段,修改不够简明的地方,或者判断对不简明的地方所作的修改是否正确。无论考查形式怎样变化,考查点是相同的。做这类题,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看语句(语段)中是否有意义相同却重复使用的词语,如果有,根据表意的实际情况,考虑这些重复是否必要,删去后能否影响表达效果或能否用其他的词语代替。2、看语句(语段)在表意时,是否达到了表意明确不产生歧义或不使人费解。特别注意多重定语中表数量的定语位置是否得当,状语的位置是否得当。“和、跟、与、同”等类词语的词性在本语言环境中是否固定;承前或蒙后省略了主语的语句是否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一个语句作不同的停顿,是否有不同的意义。例、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2000年高考题)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1)学术研讨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2)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3)。“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七十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4)研究的情况,展开可热烈、自由的学术(5)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6)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这句可改为。[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简明运用语言的能力,D级。解题时应先分析哪些可有可无,哪些重复,哪些可用指示代词指代。这些分析必须依照上下文,因而要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判断。此题是考查简明和“内部语境”得体的一个范例。这是一则小报道,或称为短讯。短讯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最精炼的文字,非常简短扼要地说明一件事、一个问题的报道。该题解决的思路完全是由文体本身的要求决定的。答案:应删去的是(3)(6);应省略的是(5)可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2)处已说清了会议名称,(3)处明显地照录(2)处原文,重复罗嗦,应当承前省略。(6)处“学术”一词也属多余,因为标题和(2)处已清楚地说明了会议名称与性质,所以“展开了热烈、自由的讨论”,不言而喻是指“学术”,应删除。由于前文已三处[(1)(2)(4)]点明了会议内容,本着简明的原则,(5)处可用指示代词,即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便可以了。二、连贯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类考题主要是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主要题型有两种:1、排列句序;2、复位填充。其中以第二种题型为主,复位填充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点:(1)话题要统一:所谓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合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无关的话不搀杂在一起。(2)保持合理的句序:常用的句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有重到轻、由主到次等)。(3)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呼应常常和文章的内容主旨、条理脉络、层次结构有关,必须建立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的概念。(4)注意语言的节奏和声调:语句节奏和声调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语言表达连贯”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1、考查语意连贯,题型大体有三种:一是排列题,即给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二是嵌入题,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嵌入一句话或一段话使之上下衔接,语意贯通。三是承接题,只给定上句(上文),要你选择与之衔接相连贯的的下句(下文)。第一类题,应按照上文所述的三种排列方式思考;第二、三类题要综合多方面要求思考,如表意上的衔接,陈述对象的一致及句式对应等。就嵌入题而言,有设在段(句)首的,有设在段(句)中的,也有设在段(句)尾的。设在段(句)中的,可以是一处,如1999年第6题,亦可多处,如2000年第6题;可以是多句话组合,也可以是一句话的嵌入。2、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1)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前后一致,首尾一贯。(2)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保持清晰的条理。(3)统揽全局、善抓中心句,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4)注意必要的过渡、交待、衔接、呼应;注意关联词语和表总括性的词语,注意对一些重要代词的分析;注意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5)描述性文字,特别注意语境(意境)的和谐一致。(6)要注意上下文句式的协调,使用整句或散句,主动句或被动句、肯定句或否定句、长句或短句等等,一定要考虑整体上的协调,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7)充分考虑不同文体语言的不同特点。例、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句子衔接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句子的衔接是否恰当,虽然也与句子的形式有关,但主要是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值得注意的是,本题的题干与往年相比稍有变化,往年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改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这就给考生一个暗示,本题中要求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不仅要求考虑语意的连贯,还要注意音节是否和谐。而音节的和谐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句式对称音节协调;二是上下文押韵。本题中的①句,每逢为六字句,若选①,“置身山顶”是四字句,“俯瞰槐榆丹枫”又为六字句,显得参差杂乱,极不平稳;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与“览”也押韵。所以第一句应该选②,这样A、B两项就可以排除了。第二句“远看”与“近眺”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三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④,韵脚字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答案应为D。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2000年全国高考题)[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句子衔接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句子的衔接是否恰当,虽然也与句子的形式有关,但主要是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本题所选用的这段文字,是谈读书多与少的关系的,中心意思是说读书少而精远胜过读书多而不求甚解。抓住了这一点,做这道题就很容易了。这段文字开头说“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作者要强调的显然是“少读”而不是“多读”。第一处横线后的“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与“少读如果彻底”一气贯通,而多读与“深思熟虑”之间就隔着一层。所以①②之间应该选②。这样,B、D两项就可以排除。再看第二处横线后的语句“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其中“十里洋场”指旧上海,是旧中国繁华热闹之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温柔富贵乡。“珍奇满目”、“眼花缭乱”都暗含有“多”的意思,如果选④,显然与文意不合。“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多指读书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可见,读书“不求甚解”也与读得“多”具有内在的联系,所以③④中只有选③才符合上下文意。这样C项又可以排除。第三处横线后的语句“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这是对那种读书“只为装点门面”的现象进行嘲讽和批评。而⑤⑥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⑤中有“许多人读书”,着眼点是读书这件事,⑥中有“许多读书人”,着眼点是“读书人”,而“读书人”是指知识分子,也有一些地方指学生。从上下文看,作者主要是对“以多为贵”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评,所以选⑤更符合上下文意。答案为A。三、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所用语句与特定的语境相吻合、不矛盾、不冲突、妥帖恰当。它要求说话者既要考虑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情况,又要考虑听话者的诸方面情况,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准确得体,恰到好处。主要题型有:1、转述得体:转述,是对信息进行转达。这个信息传递过程共有三方参与:发出信息者(甲),接受信息者(乙),转达信息者(丙)。转述者的任务是甲、乙间的沟通。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不能“照葫芦画瓢”,简单复述,而要在不失本意的前提下因时变化、因地变化、因人变化。2、用词得体:用词得体比较好把握,主要是修改“用词不当”现象。3、按照文体要求转换口语或书面语。如广播稿的用语听起来明晰,通俗易懂。变换原材料,使用语得体的一般要求有以下四点:(1)不同语体,用语不同。口语用词要求通俗易懂,用简短句式,避免误听的词语和太长太绕的句子;书面语要求语句要严密系统,专业语要有专业特色,文学语要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2)不同交际场合,用语不同。如喜庆的场合,用语热情奔放或风趣诙谐;悲伤的场合,用语宜严肃低沉;庄重严肃的场合,宜用书面语等。(3)交际对象不同,用语不同。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性格等来选择恰当的词句,如对上级、对长者多用敬称,对自己常用谦称,对对方侮辱性称呼多用贱称。(4)交际的目的不同,用语不同。如有求于人时用词多卑谦礼貌,说服别人时应用议论较强的词句,讽刺攻击对方时用词应语气强硬犀利等。例、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A、一封书信一般应该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分。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字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写。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该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解析]这是一题关于“得体”的考题。“署名”要看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如果是一般关系,最好姓名都写上;如果为亲密关系或血缘关系,则写上姓倒有疏远之嫌。故答案为D。例、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金馆长: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周华5
本文标题:“简明连贯得体”精讲精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3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