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UF1000i参数临床意义
UF1000i/UF-500i全自动尿中有形成份分析仪各参数临床意义UF1000i/UF-500i全自动尿中有行成份分析仪的参数有有5项分析参数(定量),7项标记参数(定量/定性),三项研究参数。五项分析参数参考值:男性:0-14/ul,女性:0-23/ul1.红细胞(RBC)血尿分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根据病因不同,血尿分为以下几类:1.1泌尿系统疾病引起1.1.1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见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IgA肾病、局灶性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节段肾小球硬化症。1.1.2感染:见于非特异泌尿系感染及特异性结核菌和病毒感染。1.1.3泌尿系结石。1.1.4泌尿系肿瘤。1.1.5遗传性、先天性疾病:见于遗传性肾炎、良性家族性血尿、多囊肾、海绵肾、先天孤立肾、马蹄肾、肾下垂、洲走肾、膀胱内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甲—骨—肾综合征。1.1.6血管性疾病:肾动脉或肾静脉血栓、肾动脉栓塞、泌尿系静脉曲张、腰痛—血尿综合征。1.1.7外伤、手术、器械损伤。1.1.8化学药物:大量静占甘露醇或甘油、磺胺、盐酸氯胍、酚、斑蝥、乌洛托品、松节油、汞砷中毒等。⑨其他;运动性血尿等。1.2全身性疾病所致1.2.1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过敏性紫瘢、再障、白血病、血友病、恶组、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红蛋白病等。1.2.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硬皮病等。1.2.3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脑、感染性心内膜炎等。1.2.4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性肾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2.5内分泌代谢疫病:痛风、糖尿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1.3尿路邻近器官司疾病导致1.3.1见于急性阑尾炎、盆腔炎、输卵管炎等炎症,还可见于直肠癌、结肠癌、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等的影响。根据临床判断标准可将红细胞形态分为三种类型a.均一型红细胞形态正常,有时可见少数大小、形态相同的影细胞及棘细胞。提示血尿来源于非肾脏,多见于急性尿道炎、膀胱炎、肿瘤、尿路结石、结核、前列腺炎。b.多形型红细胞多种多样,红细胞大小不等,(以上b-g均为多型)。提示血尿来源来源于肾脏,多见于肾小球肾炎、IgA型肾病、遗传性肾炎、多囊肾、肾肿瘤、肾梗死等。c.混合型均一型及多形型红细胞各占50%左右。2.白细胞(WBC)参考值:男性:0-15/ul,女性:0-20个/ul尿中白细胞可分为:2.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活细胞和死细胞有很大不同,在尿液中有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能吞噬细菌、真菌、红细胞、胆红质结晶。泌尿系统炎症时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IgA肾病,局灶性增殖性肾炎,膀胱炎,膀胱癌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肾恶性肿瘤等都会在尿液中出现白细胞。女性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细胞增多,常拌大量扁平上皮细胞。2.2淋巴细胞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慢性肾炎和间质性肾炎。2.3嗜酸性粒细胞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可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扎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2.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是同一细胞系统,在尿液中与中性粒细胞相同,有活泼的吞噬能力。在细胞浆可吞噬红细胞、脂肪颗粒、精子细胞等。3.上皮细胞(EC)参考值:男性:0-6/ul,女性:0-40/ul3.1鳞状上皮细胞(SQEP):也称偏平上皮,是排列在女性尿道和男性尿道未端极薄的细胞,妇女尿中可成片出现,如伴有大量白细胞,应注意泌尿生殖系炎症。在妇女常可见到阴道分泌而来的阴道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一般无临床意义。3.2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尿中不见或偶见,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最为多见。成堆出现时,表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肾移植后1周内,尿内可发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可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可再度出现成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3.3移行上皮细胞,来自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细胞脱落。这类细胞由于部位的不同和脱落时器官的收缩状态的差异,其大小和形态有很大差别。膀胱炎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可成片脱落;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增多,表示肾盂、输尿管及膀胱颈部有炎症,可成片脱落;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增多,表示肾小管有病变,急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多见。3.4多核巨细胞增多时,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的尿中。4.管型(CAST)参考值:男性:0-0.4/ul,女性:0-0.6/ul4.1管型的形成管型是由髓襻升支粗段远端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黏膜蛋白为基质在肾小管内形成的圆柱状凝聚物。当血浆白蛋白自肾小球从溶液状态渗透到肾小管后,与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Tamm-Horsfall粘蛋白结合。此结合物通过肾小球和集合管时,在尿液浓缩、盐类增多、pH下降、流速减低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以微纤维蛋白网为基本结构的管型基质(即相当于透明管型)。Mcqueen进一步证实,血浆中各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都以颗粒形式凝聚在透明管型的基质(Tamm-Horsfall蛋白)上。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强,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酯的存在,蛋白在肾小管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因尿通过炎症损伤部位时,有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脱落黏附在处于凝结过程的蛋白质中而形成细胞管型。如附着的细胞退化变性崩解成细胞碎片,则形成粗或细颗粒管型,如附着脂肪滴、细菌、盐类色素物,即形成各种各样的管型。4.2这里管型分透明管型和病理管型,透明管型正常人在激烈运动后或老年人的尿液中可少量出现。此管型持续多量出现,同时可见红细胞时,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剥落现象,说明肾脏有严重的病变。病理管型的临床意义在后面会介绍到。5.细菌(BACT)参考值:男性:0-27/ul,女性:0-130/ul尿细菌有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以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多见。健康人群自然排尿中检出革兰阴性菌菌落计数小于104/ml时,多来自污染,无临床意义。若出现多量细菌,并伴有白细胞和上皮细胞时,多为尿路感染。革兰阴性菌菌落计数大于105/mL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革兰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4/mL就有诊断价值。膀胱炎、肾盂肾炎、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性传播疾病尿中可检查到淋球菌奈瑟菌;泌尿系统结核中可查到抗酸杆菌。七项标记参数7项标记参数没有确立参考范围,因为尿液本身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标本,其内含的颗粒并不是全部都有临床意义,又因在留取标本时很难做到标准化留取,这样会导致尿液标本在检测过程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度,例如尿液排除体外后随时间的延长会有不同量的结晶析出及细菌的滋生,有形成份会因环境的改变而被破坏。1.结晶(X’TAL)尿液中结晶分生理性结晶和病理性结晶,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生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盐类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1.1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等混合物,低温和尿液浓缩时容易析出,因仪器在检测的前处理时加热到35度使非结晶性尿酸盐溶解,所以在检测时不会对其他颗粒造成干扰。1.2尿酸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新鲜尿液中如大量出现且伴有红细胞时,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1.3草酸钙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新鲜尿液中如大量出现且伴有红细胞,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1.3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此两种结晶常在尿液中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肝萎缩,急性磷中毒,白血病等患者的尿液中。1.4胱氨酸结晶,正常尿液中少见,大量出现时为肾或膀胱结石之症。1.5胆固醇结晶,正常尿液中少见,多出现与膀胱炎、肾盂肾炎和乳糜尿等尿液中。1.6尿酸铵结晶,此结晶见于陈旧性尿液中,则无任何意义。小儿或乳幼儿尿液中多见,如在新鲜尿液中出现时,则表示膀胱已受细菌感染。1.6胆红素结晶,此结晶不出现于正常尿液中,多出现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伤寒等尿液中。1.7磺胺类药物结晶,如尿液中大量出现,表示在输尿管,肾盂等处有形成沉淀阻塞尿路的危险,故可形成无尿或伴有血尿。2.酵母菌(YLC)真菌性尿路感染多为继发性,患者常有基础疾病或医源性因素,临床上常见于下列原因:①应用抗生素治疗引起正常菌丛失调,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时;②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肿瘤病人行放射治疗,使机体的防御功能减弱;③留置导尿管、尿路畸形等尿路局部抵抗力下降;④慢性严重疾病致使体质极度虚弱;⑤糖尿病病人,抗念珠菌的能力降低,当血糖>8.34mmol/L(150mg/dl)时,白色念珠菌生长率提高;⑥尿pH:念珠菌生长的适宜pH值是5.1~6.4,正常尿液呈酸性,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尿路感染,及临床用药导致菌群失调时会有酵母菌出现,糖尿病患者及女性尿液和碱性尿中也会出现酵母菌。3.小圆细胞(SRC)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4.病理管型(PathCAST)病理管型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类型的管型其临床意义也不一样。4.2.1细颗粒管型偶见于正常尿液中,常见于运动后,脱水及发热时,如大量出现,提示存在肾实质损伤的可能。4.2.3粗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若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同时存在,多见于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严重感染及肾动脉硬化等。4.2.4上皮细胞管型,常出现于肾病、长期高热、子痫、重金属中毒及肾淀粉样变性等患者的尿液中。4.2.5白细胞管型,常出现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多发性动脉炎,肾盂肾炎和细菌尿伴有尿路感染等患者的尿液中。4.2.5红细胞管型,表示肾脏内有出血,有时因溶血现象而只存在红细胞的轮廓,此管型常出现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及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患者的尿中。4.2.7混合管型,表示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出血和血管坏死,常见于活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进行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狼疮性肾炎及恶性高血压等患者的尿液中。4.2.8蜡样管型,尿液中出现此管型是不良之征,表示肾小管有严重的变性坏死,常见于重症肾小管肾炎,尤其慢性肾小球肾炎后期及肾淀粉样等患者的尿液中。4.2.9脂肪管型,常见于类脂性肾病及肾小球肾炎等患者的尿液中。4..2.10血液管型,常出现于急性出血性肾炎、血红蛋白尿、骨折及溶血反应引起的肝胆系统疾患等患者的尿液中。4.2.11宽幅管型,在重症的肾脏疾患或肾性昏迷时易见。直径在15µm以下的管型称为狭幅管型,在新生儿或小儿中可见。5.黏液丝(MUCUS)黏液丝成长丝状,粗细不等,边缘不整齐,一端尖细、弯曲、分叉、略似透明管型。正常尿中会出现,尤其在妇女尿液中,但大量存在时,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尿液中还有一些形状类似透明管型的类圆柱体状成分,可能是集合管产生的黏液丝,常和透明管型同时存在。多见于肾血循环障碍,或肾脏受到刺激时出现。6.精子(SPERM)尿内的精子多见于男性遗精后及性交后的尿中,前列腺炎患者偶尔也会出现,一般无临床意义。7.电导率(COND)尿的导电率,跟尿渗压和尿的浓缩度有相关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渗量低,其电导率就低,大量饮水后留取的尿液标本电导率也很低,相反尿浓度高的电导率就高,糖尿病患者电导率偏高。三项研究参数1.红细胞形态信息(RBC-info)当尿液标本中的红细胞超过20/uL时UF1000i会对红细胞形态进行分类:1)Isomorphic(均一型红细胞):提示血尿来源不是肾小球;2)Dysmorphic(非均一型小红细胞):提示血尿可能来源于肾小球;3)Mixed(混合型红细胞):提示尿液中大小红细胞都有,需要进一步检测。2.尿路感染信息(WBC-info)UT
本文标题:UF1000i参数临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4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