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唐代的外来文明》读书报告
《唐代的外来文明》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爱德华•谢弗(EdwardH.Schafer,1913-1991),中文名薛爱华,生于华盛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世界著名汉学家和语言学家。谢弗的《唐代的外来文明》是公认的谢弗的代表作,并与《朱雀》共同被视为其研究唐朝外来文化的双璧。二.内容简介本书原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这部书在西方汉学界影响之深远可知。汉译本自1995年问世以来,也已再版两次,得到了海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三.心得体会史学著作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以来似乎可以与一个词划上等号:严谨。对于《唐代的外来文明》这本书,我一开始完全没有“也许这本书会很有趣”之类的妄想——这类事无巨细的历史细节的著作,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大堆的史料和数字图表的堆砌,要想仔细的阅读是要有大恒心的,而我一开始也真的没有打算认认真真的把它读完。但是当我翻开它之后,我就惊喜的发现,它竟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以至于厚厚的四百多页的书我竟然丝毫不觉得厌倦的读了下来。所以我想,能将如此枯燥的东西写的如此生动,这种史学写作的手法,大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吧!这种吸引力的一个来源,我想是因为作为一个精深的汉学家,谢弗先生很了解中国诗词中最有魅力的一个部分:生动的比喻和精彩的想象。当这两者与史学家敏锐的目光和睿智的思维联系起来的时候,美丽的历史就再现了。比如说这本书的书名吧。《撒马尔罕的金桃》是本书的英文原名。至于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谢弗先生自己是这样说的:“‘撒马尔罕的金桃’之所以被选作书名,是因为‘金桃’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金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这中水果的滋味又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推测了。种种奇妙的传说,是这种水果罩上了一层耀眼迷人的光环,从而也就成了唐朝人民所渴求的所有外来物品以及他们所希冀的所有未知事物的象征。”其实就是这样,无论是撒马尔罕还是金桃,以及以此为代表的所有的那个时代的有关外来文明的生活画卷和动人传说,都已经是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但这都无所谓。历史和文学和神话本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谢弗没有特意剥开其中的纹理,而是用精密的事实向我们展现栩栩如生地唐朝的物质生活,进而展现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谢弗说:“(金桃)虽然曾经是某种‘真实的’存在,但是这种水果已经部分的成了一种玄虚神妙的实体。他们仅存的真实生命是文学的和隐喻的生命。简而言之,与其说它们属于物质世界,倒不如说它们属于精神世界。”在我看来,谢弗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真实可信的历史现实,也是一部令人难忘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和精神的关怀。正如他所说,他的目的在于写一本研究人的著作,而它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则是物质的内容。普鲁斯特说,历史隐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范围之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体中。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谢弗在这本书丰富的史实和美妙的语言之后,在如此“诗意的历史”之后究竟想给我们什么东西了——那就是那个时代,唐朝人的丰富的精神和生存的活力。最后让我引用一句《星期六评论》杂志的评论来结束我对于这本书有关文风方面的看法吧:“完全是赏心乐事……谢弗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唐代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以至于一点一滴地为整个文明建立起一幅合情合理的全景画卷……谢弗先生文笔优雅,睿智。他喜欢这些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且把它们讲得非常好。”也许历史的确需要一些诗意呢,不是么?本文主要在汉文史料基础上写成,参考利用了汉文正史、政书、类书魏晋到宋代的诗歌、笔记、小说零散、包含夸张、想象、虚构的成分。没有可以追求具体物品的“真实”与否,着眼于史料记载背后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以及从思想观念中所投射出的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一只西里伯斯的白鹤,一条撒马尔罕的小狗,一本摩羯陀的奇书,一剂占城的烈性药等等,每一种东西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发唐朝人的想象力,从而改变唐朝的生活模式。体现在文字描述中的外来物品,最终成了一种柏拉图式的实体。它们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理想化,也失去了大多数特性。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在史观和史料运用方面的四个要点——大、小、慎、勇。大可以说是最直观的一个感触。我们研究的历史是什么?不是单纯的那一年发生了什么,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要寻找史实之间的连续性与规律性,从而对现在做出启示。有句话讲得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说明现在。以此观之,必须要有一个大历史观。这个大历史观,从纵的方面来讲,按照黄仁宇的说法,是因为生命的终极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在短时间内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的出来。那么从横的方向来说,则是要注重同一时期内的国际性和互补性,讨论一事一国,要从整个大的国际背景去寻求答案,对一个事物的考证,也要斟酌大量不同来源的资料。这一点谢弗先生给我们一个光辉的榜样。比如说书中第十章“香料”的第九条“药”,在短短三百余字的篇幅中,谢弗就提到了近东、埃及、基督教和唐代医典的资料,甚至考证了“药”这个名称的来历是对其英语名“MURR”的近似的音译,还提到了在十世纪的《药谱》中,药的名字叫做“蛮龙舌血”。谢弗先生能够达到如此的广博,与他深厚的汉学底蕴跟宽广的学术视野是分不开的,而这于我们是不可得的,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历史方面的理想之一吧!小,或者可以说是细。我觉得“大历史”必须要有“小考据”来做支撑,一字一句都绝不可含混。做结论自然是要“看远不顾近”,但是叙述和考究则离不开细致。胡适先生说,学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拿证据来。一份证据说一分话,九分证据就说不得十分话。那证据在哪里呢?无非就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无非就在恒河沙数的古物里。在书中,我们可以从一字一句中体会到谢弗先生的细致。比如说,书中无数次提到正仓院的文物,仿佛只要是正仓院有的,谢弗先生就一定要列入书中作为举证。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正仓院难以计数的文物都一个个把玩揣摩过!慎,是跟着细而来的。没有根据,绝不轻言一字,这是历史学者最基本的品质之一。但是有几个人能一丝不苟的做到呢?黃仁宇说,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认识是,仁是最容易获得的品质,任何人有志于仁就能得到仁,但它同时又是最难保有的品质,即在圣贤,也难能始终不断的不违反仁。对于历史学者,“慎”又岂不是这样的呢?当我看到他密密麻麻的参考书目的时候,我相信谢弗先生是努力去做到“慎”的。随便举一个例子,在第十五章“宝石”的第五条“天青石”中,谢弗先生首先讨论了“瑟瑟”这种东西。在长长的一段注解中,他除了提出自己的观点即“‘瑟瑟’就是天青石”之外还提到了其他学者的五种观点,然后又用丰富的资料和考据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在这之后他还是谨慎的说道,“姑且假定将‘瑟瑟’看做天青石的观点是正确的”。诚然,书中仍然有不少的不妥之说,但对于一本注文的字数达到了正文的三分之一的历史著作来说,我们显然不需要过于吹毛求疵。然后则是最重要的一点,勇。严谨固然是历史最核心的准则,但却并不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恰恰在于“勇”。观点,是一本史学著作中最闪光的东西,是历史学家的生命,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味的在历史的角落搜求,即使皓首穷经,也丝毫无益。那样的治学,最多成就一个经师,而决不能称其为大师。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在迷茫的黑暗中踏出更远的一步,给我们的历史带来新鲜的血液。现在回到这本书吧。即使抛开美丽的文笔和诱惑的书名,它仍然是烁烁其华,那些闪光之处就是谢弗先生独到的研究。对中国古代药物学的论述,对唐朝诗人作品中新出现的颜色词与外来文明的关系的研究,对唐传奇的出现及其对外来文明内容的表现的探讨,对古代宝石的认识,对中国古代药物食物以及香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这些精彩而独到的见解充满了整本著作。当然,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并不是随意的来的。《唐代的外来文明》实际上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系统化而得到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这些新颖的观点有一个牢固的基础。姓名:学号: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本文标题:《唐代的外来文明》读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5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