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WTO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
第十四章WTO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第一节外贸体制的模式比较•一、对外贸易体制的含义对外贸易体制是对外贸易经营与管理体制的简称。具体包括一国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规定。一般包括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外贸企业的微观经营方面的制度。二、对外贸易体制的模式•(一)稳定调节性模式•该模式主要靠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主要对宏观经济目标(经济稳定、经济周期、失业率、通货膨胀等)进行总量控制,而对企业、价格等微观因素较少进行直接干预。该模式的主要特点:•1。多市场、少政府•2。国家或政府的间接调控•3。调控的目标是稳定增长••(二)发展导向型•该模型也叫“政府导向型”、或“政府主导性”。政府直接干预该国的产业甚至企业等微观层面,政府按其确定的发展目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日本、韩国为典型。•发展导向型的主要特点:•1。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经济调节方式•2。以指导性计划为国家干预手段•3。以混合经济结构为经济组织形式第二节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与发展•一、对外贸易体制的含义•对外贸易体制是对外贸易经营与管理体制的简称。具体包括一国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规定。一般包括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外贸企业的微观经营方面的制度。•二、中国外贸体制的建立及特点•(一)新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外贸企业、新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改造私营外贸企业。•特点是:外贸部统一领导管理、各外贸公司统一经营、统一指令性计划管理、国家统负盈亏的高度其中的对外贸易经营和管理体制。•具体表现在:•1。对外贸易经营体制上:外贸公司垄断、统一经营。出口收购和进口调拨。•2。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上:行政命令。如计划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发放、数量外汇管制等方面的政府计划和干预•3。财务体制上:国家(财政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外贸公司-外贸部-财政部)•(二)旧的对外贸易体制的弊端•1。垄断经营:缺乏竞争机制,效率低•2。产销脱节:产品适销能力差•3。政企不分: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缺乏经营的主动性。政府宏观管理能力差•4。国家统负盈亏:企业没有积极性、国家财政负担大。三、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阶段性•1。初步改革阶段(1979-87年)•2。深化改革阶段(1988-91年)•3。围绕入世的体制改革(92年以后)•4。入世以后的外贸体制改革(2001年以来)三、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一)初步改革阶段(1979年-1987年)•1。打破垄断,下放外贸经营权。•体现在工贸公司的成立和地方性外贸专业公司的成立。•2。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上海试点“四联合、两公开”。即联合办公、联合安排生产、联合对外洽谈、联合出国考察。公开换汇成本和生产成本。•3。政企分开,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减少指令性贸易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内容。1985年起,外贸部不再下达出口收购和进口调拨计划。••4。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外贸部对所属各外贸专业公司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承包的内容是:出口创汇、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盈亏三个指标。超亏不补、减亏留用、增赢对半。•5。改革外贸财务体制•1984年至1986年,国家改变统付盈亏,开始推行核定出口成本,增赢分成、减亏留用的办法。•(二)外贸体制继续改革(1988-1990年)•1。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1)发包人:中央或者国家•(2)承包人:三个渠道,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政府;各外贸专业总公司。•(3)承包指标:出口收汇、上缴外汇额度、经济效益指标•(4)奖惩办法:各个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完成承包指标的外汇收入,大部分上缴国家,小部分留成与地方或企业;超过承包指标的外汇收入,大部分留给地方或企业,小部分留给国家。•(5)国家配套措施:国家为使企业有承包的积极性,最终使企业走向自负盈亏,采取了一些配套措施:出口退税、放宽外汇管制、中央下放权利增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2。自负盈亏试点改革(轻工业、工艺、服装业)•3。继续改革出口经营体制:减少指令性计划,增大指导性计划。进一步加强工贸结合,实行出口代理制度。•4。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外贸管理方面有直接控制为主,转变成以法律经济手段,加上必要的行政手段。•5.开始进口经营体制的改革•(1)打破进口经营的垄断:国计民生商品由外贸总公司经营;国际市场敏感的商品由有进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联合成交;绝大部分商品由各类外贸公司放开经营。•(2)各类外贸公司服从进口经营权和进口许可证的国家管理。•6.国家配套政策是人民币汇率的两次大幅度下调。三、1991-1993年外贸体制改革•1990年12月9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核心是实行自负盈亏机制。•1。本次外贸体制改革的核心:取消出口贸易的财政补贴,建立自负盈亏机制•2。国家的配套措施:•(1)89年-90年人民币汇率两次大调整。•(2)改革外汇留成:•从地区不同比例留成到行业同一留成,体现地区间的平等竞争;行业留成的差异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3。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94年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的外贸体制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个核心。•(一)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1。强化经济手段:•(1)汇率制度改革、汇率调整、汇率并轨•(2)降低进口关税•(3)改革财税体制:由税收包干到分税制•外贸企业所得税33%。外贸企业税收主要用于补充进出口银行的信贷基金和外贸发展基金。•(4)实施鼓励出口的信贷政策: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实施鼓励出口的卖方信贷。•2。加强立法手段:1994年《对外贸易法》•此外,《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相继出台。•3。改革行政管理手段:放宽生产企业经营外贸的审批;逐步放开商品经营范围;改革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中央减少行政审批,减少数量限制。(二)深化外贸经营体制的改革•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产权关系明晰:企业的国有资本属于国家,企业有全部的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法人实体,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2)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出资者按照出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4)政企分开:企业按市场组织生产,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行为。•(5)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2。实行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革:•3。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重创汇到创汇和效益并重;从商品经营到资产经营;从单一经营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从外贸收购到代理制;从分散走向规模。四、入世后的外贸体制改革•1。转变政府职能•2。完善贸易的法律法规•3。建立便利、公平的外贸外贸运行机制•4。建立便捷有效的外贸监控与反应机制•5。建立有效的外贸管理机制•6。建立有效的外贸中介服务体系•7。建立有效的出口促进机制
本文标题:WTO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8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