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言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知识架构板块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如“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针对练习: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故其畜积足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块二古今异义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4.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当今是贬义2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5.程度变化词义的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的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6.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现已改用“眼睛”,“寡不敌众”的“寡”现已改用“少”,等等。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尤其需要注意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当然,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针对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3)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_______________(4)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___________________(5)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___________________(8)天子春秋鼎盛。__________________板块三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下:“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hán)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针对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大树将军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3(《后汉书•冯异传》)下面各句加点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伐:自夸②十年春,齐师伐我伐:讨伐,征伐B.①进止皆有表识识:赏识②天下谁人不识君识:认识C.①每所止舍舍:宿营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D.①光武以此多之多:赏赐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多:大多板块四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针对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题技巧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许多技巧,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1.形体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再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宀(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4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针对练习:根据形体推断法,推断出加点词语的含义。(1)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因此,判别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针对练习:根据语境推断法,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句中的“除”,我们可以联系《苏武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由此来推断,“除”也是“台阶”之意。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针对练习:根据联想迁移法,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但以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2)刘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3)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4)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4.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而5语法依据就是:句子一般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同样一个“微”字,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意义和用法就会不同。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微行入古寺。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针对练习:根据语法推断法,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_____________________(2)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意在哉!”
本文标题:xs文言实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8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