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思南县板桥中心小学张著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就如春风细雨,包含在字词的赏析中,在文章的感悟中,包含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慢慢地、温暖地进入学生的心灵,与无形中感染、熏陶着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对台湾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船员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引入课文学习:“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点。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淼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老师的导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想尽快了解祖国这神奇山水景色的愿望,迫不及待地想翻书读课文,情绪高昂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在谈学习体会时,学生们纷纷发言,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美景而感到自豪。为了使学生的这一爱国热情得到升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我们的祖国不仅有许许多多这样神奇的山水,还有美丽的内蒙古草原,富饶的大兴安岭林海,雄伟的泰山,巍峨的黄山,还有更让我们为之骄傲的长江、黄河。我们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祖国而感到自豪!”老师富有激情的结束语,将学生的情感引入了高潮,同时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我注意围绕课文的中心,抓住关键的词、句、段、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章求其训”。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如《一个降落伞包》一文中,当飞机遇到危险,人们生命受到威胁时,“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这段话中“立刻”、“站”、“跨”几个极普通的词语,就闪耀着周总理为他人着想,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德。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然后找出这三个词,问学生:“文中用上这三个词有什么好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这三个词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周总理的几个连续动作,同时还可以看出当飞机遇到危险时,周总理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小女孩的安全,想以最快的速度把小女孩救出机舱。通过关键字词的品味,学生对周总理的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再如教《古井》第四段,那口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强调了“应该怎样做人”,而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了做人就应当像古井那样,“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作者感慨古井“它时时在启迪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我马上问学生:“你们受到什么启迪?”大家纷纷发言:“我们做了好事,不应该自我吹嘘。”“要像古井那样,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要为人类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我们做人就要有奉献精神。”“我们做好事不要报酬”等等,这些讨论给学生们的启迪是深刻的。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篇“古井的启发”的作文。如通过学习《狱中联欢》理解革命者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仍对新中国的建设满怀憧憬、斗志高昂,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乐观、耐受挫折的心理。通过学习《倔强的小红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勇于牺牲自我利益的健康的心理。通过学习《登山》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坚强面对并努力战胜它的良好心理素质。(三)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将相和》时,我引导学生在理顺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先以“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为由,从秦王手中智取来和氏璧;再以“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为借口,让手下人化装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勇敢机智的高尚情操。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立功升职之后,知道廉颇对他不服,有意羞辱自己,“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当路遇廉颇时,便“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这些细节,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廉颇知道了蔺相如对自己处处忍让的原因之后,便“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团结对敌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就能从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中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四)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要注意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讲述中,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在邱少云周围,枯草在燃烧,浓烟滚滚;火苗趁风势乱窜,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背上的棉衣烧着了,发出了浓重的棉布焦味。邱少云感到仿佛有万根钢针在身上扎,他强忍住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右手紧握着枪,左手死死抓住地上的土块,紧咬住双唇,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滴,他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地盯着敌人的碉堡,目光里充满了愤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和摹声技巧,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当时火势之迅速、猛烈,邱少云处境的危险,思考着邱少云为什么还“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认识到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如临其境中感受了邱少云这一英雄形象的崇高品质,从而自觉地以邱少云为榜样,增强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在教《寻隐者不遇》一文这首古诗时,在“想意境,悟诗情”这一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一边吟诵诗句,一边放缓慢的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闭上眼睛伏在桌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通过创设情境,容易使学生真正进入诗的意境,容易把学生带到那高大幽深、云雾迷蒙的山岭之中,尽情领略祖国山川之美,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五)在质疑求异中渗透德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向。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意设疑,学生质疑,启发解疑的过程中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自觉、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如《小珊迪》一文,讲到最后时,我请学生设想:如果小珊迪不出来卖火柴,结果会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如果珊迪不出来卖火柴,就不会被马车撞死。有的说,即使小珊迪不出来卖火柴,也难逃一死,因为珊迪家里穷,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他不出来卖火柴,不知哪一天也会饿死或者冻死。有的说,在那个黑暗的、吃人的资本社义会里,像珊迪这样的穷孩子,是永远逃脱不了这种悲惨命运的。学生的一番议论,使他们生动、透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黑暗的、人吃人的罪恶本质以及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豪感由然而生,使他们受到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生活、发奋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德育教育再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在分析课文中,就可抓住课文中的中心词——“忘我”去以文悟道。围绕这个中心词去设计问题:什么叫“忘我”?在什么情况下会“忘我”?作者观察到的聋哑青年是怎样“忘我”?“忘我‘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就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佩服起这位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学习态度。从而受到了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勤奋刻苦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努力的教育(六)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能培养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句、比喻句,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运用教材的插图、幻灯图片和录音带,在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第二、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就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还有《可爱的草塘》一课,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草塘的可爱,读来令人神往。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讲讲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句子写得传神,然后充分运用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欣赏、品味语言美,在品味中陶冶美的情操,从读中体会北大荒特有的情趣,体会草塘的可爱,体会北大荒人的自豪感,从而自然地,渗透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白杨》一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笔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七)课外深化时渗透德育教育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单单在课内是不够的,还要延伸到课外。我在《林海》一文教完后,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美景,然后拿起自己的笔来赞美家乡,在习作中同学们能抓住太白公园,青龙瀑布,潭獐峡等进行生动描写,表现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69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