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gao-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型分类总结之简答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该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136)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答: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4、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答: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5、中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对教育有何意义?答: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已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一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皮亚杰:他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其基本内容是:(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2)认知发展阶段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可概括为:(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7、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答: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对教育的作用:他的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8、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答:(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9、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答: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了解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典型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教师据此引导学生,采取与学习任务相吻合的认知方式。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0、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答: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11、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答: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12、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答:他的学习的联结说,认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166页)13、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答: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可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奖励来强化,并且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1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答:他的“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主要内容是:(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三)简评15、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答:(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老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2)学生观,它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已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已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已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已的理解。(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16、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答: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175页)17、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答: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18、评述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答:加涅汲取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成分,系统的提出了信息加工论,他一方面认为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联结,另一方面以着力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他的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对我们理解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加涅是个典型的折衷主义者,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第四章知识的构建19、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何联系与区别?答: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对教学的启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说课本里的某个知识点属于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层的、灵活的、有用的“真知识”,提高知识获得的效果的效率。20、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存储形式及对教学的启示。答: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这两种形式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了解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想法使学生更深刻际理解知识,更牢固地保持知识,并且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激活和运用知识。21、试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答: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2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答:为了促使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加题目(2)列小标题(3)提问题(4)说明目的(5)总结或摘要(6)画关系图或列表;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老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举例(2)类比与比喻(3)证明(4)复述(5)解释(6)推论(7)应用23、什么是学习迁移?答: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分类)(1)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24、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5、为什么说通过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答: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原有知识会在应用过程中被充实、深化、整合和发展。(一)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巩固与熟练化。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记忆,有利于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熟练化。(二)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在解决问题时,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作一定的推理和转化,这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更为丰富的联系,形成更为整合、更为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第五章技能的形成26、什么是技能?答: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27、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答:一般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三个特点。28、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答: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三个特点。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9、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它们各自用什么样的结构?答: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它的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30、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4)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31、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218页)答: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阶段。3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这一阶段正是中学生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的阶段。(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33、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本文标题:gao-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4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