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Linux中IP隧道的分析与建议
Linux中IP隧道的分析与建议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的安全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以Linux2.0.34(RedHat5.2采用)为基础,对隧道技术进行分析,并侧重安全领域对在Linux环境下利用隧道技术实现虚拟专网提出建议。为什么需要IP隧道?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的人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概念最初的提出很简单,就是为了在TCP/IP网络中传输其他协议的数据包。设想一下IPX协议或X.25封装的数据包如何通过Internet网进行传输,在已经使用多年的桥接技术中是通过在源协议数据包上再套上一个IP协议头来实现的,形成的IP数据包通过Internet后卸去IP头,还原成源协议数据包,再传送给目的站点。对源协议数据来说,就如同被IP带着过了一条隧道。这种技术在业余无线网络(AmateurPacketRadioNetwork)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的移动式IP(mobileIP)技术已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利用IP隧道来传送的协议包也包括IP数据包,本文主要分析的IPIP封包就是如此。所谓IPIP,就是把一个IP数据包又套在一个IP包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并非多此一举。见过一些应用就会明白,移动IP(Mobile-IP)和IP多点广播(IP-Multicast)是两个典型的例子。目前,IP隧道技术在构筑虚拟专网(VPN,VirtualPrivateNetwork)中也显示了出极大的生命力。本文也将对利用IP隧道技术构筑VPN做简单设想。IP隧道的多种理解和实现Internet的研究者多年前就感到需要在网络中建立隧道,最初的理解是在网络中建立一条固定的路径,以绕过一些可能失效的网关。可以说,隧道就是一条特定的路径。这样的隧道是通过IP报头中的源路由选项来实现的。在目前看来,这种方法的缺陷十分明显。要设置源路由选项就必须知道数据包要经过的确切路径,而目前多数路由实现中都不支持源路由。另一种实现隧道的机制是开发一种新的IP选项,用来表明源数据包的信息,原IP头可能成为此选项的一部分。这种隧道的意义与我们所说的隧道已十分接近。但它的不足在于要对目前IP选项的实现和处理做较大的修改,此外它还缺乏灵活性。最常用的一种实现方法是开发一种新的IP封包(encapsulation)协议,仍然套用当前的IP头格式。通过IP封包,不须指明网络路径,封包就能透明地到达目的地。也可以通过封包空间把未直接连接的机器绑在一起,从而创建虚拟网络。这种方法易行、可靠、可扩展性强。Linux采用了这一方法,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理解的隧道思想。封包协议结构封包协议的实现原理十分简单,从图一中可以看到通过隧道传送的数据报在网络中是如何流动的。为了叙述简便,下文中把在隧道中传送的IP数据包称为封包。图一封包协议实现模型图一中的设备#都处于隧道的两端(中间的(#)设备只做简单的转发),分别起打包(封装)和解包(解封)的作用。在整个数据包的传送路径中,除了隧道两端的#设备,其他网关把数据包看成一个普通的IP包进行转发。设备#就是一个基于封包的两个实现部件———封装部件和解封部件。封装和解封部件(设备)都应当同时属于两个子网。封装部件对接收到的数据报加上封包头,然后以解封部件地址作为目的地址转发出去;而解封部件则在收到封包后,还原为数据报,转发到目的子网。隧道的源端(封装部件)对进入隧道的数据包进行封装,形成封包。图二是一个完整的封包示意图。图二封包结构Linux封包实现在Linux中,隧道的实现主要涉及两个文件:new-tunnel.c和ipip.c。另外,Linux还定义了一种新的协议类型———IPIP(IPPROTO-IPIP),它类似于上面所说的封包类型。在Linux中IPTunnel的实现也分为两个部件:封装部件和解封部件,分别司职发送和接收。但这两个部件是在不同的层次上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的。封装部件是在数据链路层以虚设备的方式实现的,所有源代码见:/usr/src/linux/drivers/net/new-tunnel.c为实现封装,Linux实现一个称为tunl的网络设备(类似于loopback设备),它具有其他网络设备共有的特征。对于使用此设备的上层应用来说,对这些网络设备不加区分,调用及处理方法当然也完全一样。new-tunnel.c中的两个主要过程是tunnel-init()和tunnel-xmit(),其中tunnel-init()初始化与设备tunl相关的device结构,而tunnel-xmit()在从tunl设备发送数据时被调用,tunl设备作为实现IP隧道技术的封装部分,在此过程中完成对相应的数据报进行封装所需的全部操作,形成IPIP类型的IP包,并重新转发此数据包(ip-forward())。解封部件在IP的上层实现,系统把它作为一个虚的传输层(实际上与传输层毫无关系),具体处理见文件:/usr/src/linux/net/ipv4/ipip.c。我们知道,每一个IP数据包均交给ip-rcv函数处理,在进行一些必要的判断后,ip-rcv对于发送给本机的数据包将交给上层处理程序。对于IPIP包来说,其处理函数是ipip-rcv(与TCP包的处理函数tcp-rcv一样,IP层不加区分)。也就是说,当一个目的地址为本机的封包到达后,ip-rcv函数进行一些基本检查并除去IP头,然后交由ipip-rcv解封。ipip-rcv的作用就是去掉封包头,还原数据包,然后把还原后的数据包放入相应的接收队列(netif-rx())中。上述的IPTunnel实现思路十分清晰,但由于IPTunnel的特殊性,其实现的层次并不单纯。它的封装和解封部件不能简单地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分层。tunl设备虽然应算进链路层,但其发送程序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工作,如制作IPIP头及新的IP头(这些一般认为是传输层或网络层的工作)。调用ip-forward转发新包也不是一个网络设备应当做的事。可以说,tunl借网络设备之名,做的工作却很多,因此相当“高效”。而解封部件宏观上看在网络层之上,解出IPIP头,恢复原数据包是它分内的事,但在它解出数据包(即原完整的协议数据包)后,它把这个包放入相应的协议接收队列。这项任务可不是一个上层协议干的,这是网络设备中断接收程序的义务。在这点上,它好像又到了数据链路层。隧道机制就是这样的。为实现VPN的扩展实际上Linux只为实现隧道机制提供了一个框架,图二中的封包协议头在Linux中被忽略了,也就是说,封包头只含封包IP头,其后紧跟原IP数据包。这样的结构用于传输公开数据没有关系,但对于一个VPN来说,安全保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我们希望通过隧道的数据可靠且不可窃取或假冒,因此加密和认证就必不可少。为实现这一构想,可设计以下封包协议头:图三IPIP头设想图其中type用于建立不同目的的隧道(可能处理上有差别),OldPacketLen是进入隧道的原数据包长度,DeviceID是对数据包进行封装的设备标识,EncapID是此封包的ID号,Flags是标志位,初步定义如下:0保留1有否加密2有否做摘要3有否签名4保留5是否传送消息密钥6消息密钥是否加密7消息密钥是否需保留8-15保留IPIPOptions用来传送一些必要的数据,比如消息密钥、签名等,其格式为,类型长度数据有了上述定义,就可以扩展LinuxIPTunnel为VPN服务了。首先,改写new-tunnel.c和ipip.c两个文件,加入对IPIP头的处理。然后,要实现一种密钥的管理和传送机制。当然,对称密钥是必需的,而对IP数据包加密要使用序列密码。在一个VPN的隧道中,一个封包的格式应如图四所示。图四VPN封包结构针对上述构想,通过对安全强度和通信速度的权衡,可以采用从不加密但速度快到高度机密但速度慢等不同的策略。当然还可以就加密强度本身作出选择,比如选择128位还是512位、1024位的加密算法。当然,该方案在错误检测等方面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文标题:Linux中IP隧道的分析与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0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