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LNG储罐填充珠光砂的操作规程
LNG储罐填充珠光砂的操作规程1综述1.1珠光砂,又名膨胀珍珠岩,它是由玻璃质山岩经破碎及高温焙烧而成,呈白色圆珠松散颗粒。无毒,无味,不燃烧,不腐蚀。由于它具有极低的导热性和可靠的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充填流动性和极低的容重性;1.2空分设备的保冷箱内充填的保冷材料绝大多数都是珠光砂。珠光砂的粒度一般为0.05~1mm,松散度45~80kg/m3,易飞扬,会刺激喉头和眼,易被吸入肺内。人落入其层内将被淹没窒息;1.3操作人员在装卸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作业程序,杜绝事故的发生。2安全准备工作2.1现场采取架设围栏或拦绳等封闭的措施,提示与施工无关的人员不得入内,并在易发生危险处设置警示标识;2.2指定安全监护员并佩戴自供式呼吸器,以提供营救和必要时对紧急事件作出反应;2.3操作人员进场施工前接受安全教育和安全提示,施工时服从监督与指挥;2.4操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按要求佩带PPE装备,不准在禁烟区域吸烟;2.5电气与机械操作和维修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熟知设备操作与维修程序,熟知施工工具的构造、性能、操作方法和安全要求,严禁使用不合格的工具;2.6严格执行用火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有关审批权限,施工前办理动火许可手续。配备灭火器具放在明显位置上;2.7施工用电线路应绝缘良好,用电设备应装设漏电保护器并有接地保护。3珠光砂的充填3.1制定充装施工方案;3.2检查,确保充填用的珠光砂是干燥的,严禁在阴雨天施工;3.3充装所用工具应洁净,严禁油污;3.4确定充装操作人员数量并分组,每组应不少于两人;3.5确认监护人员按规定装备并在现场就位。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严禁进入充装现场;3.6确认全部参与操作人员已经接受安全教育并知道工作中的危险性;3.7充装前先检测珠光砂的质量合格,压实密度40-80kg/m3,含水率小于0.5%,规格符合品质要求;3.8执行《工作票》进行工作申请;3.9执行《锁定挂牌程序》进行相关锁定操作,锁定有关工艺阀门,切断密封气;3.10根据需要搭好工作平台,操作人员须带防尘面具,穿长袖工作服;3.11按冷箱人孔自下而上地向冷箱内装填珠光砂。装砂时,人孔处应加装用8~10mm钢筋焊制的方格形安全铁栅或专用安全网防护,防止人或物坠入;3.12袋装珠光砂充填时操作人员要用安全绳将自己固定在一个可靠的地方,预留绳长度应以不进入人孔为宜;3.13身上应佩戴通讯工具,以便及时联系;3.14充填过程中要用木榔头不断敲打冷箱外壳,确保充填密度;3.15每装完一层,封闭一层人孔,直至冷箱顶部;3.16待顶部充装完成,封闭人孔;3.17充填结束后要及时通上密封气,防止水分侵入,避免珠光砂板结,影响保温性能;3.18监护人员适时清点人数,要密切关注操作人员的行为和人员状态,发现有人坠入或晕倒要及时抢救;3.19如条件许可,大量的珠光砂装填应首先使用机械自动装填;3.20设备使用半年后应打开顶部人孔查看珠光砂沉降情况,补充沉降部分。4珠光砂的卸出(简称扒砂)由于工艺管道泄漏等原因需要将珠光砂从冷箱中卸出,工艺管道的泄漏可能导致冷箱内的氧气含量偏低或偏高;也可能有板结的珠光砂从空中掉下,伤人或砸坏仪表管线,所以,从冷箱内卸出珠光砂是风险很大的操作,扒砂作业中严禁违规或不听指挥擅自作业,应绝对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杜绝事故的发生。4.1冷箱的加温4.1.1如确认冷箱内因容器管道泄漏而使低温液体渗入珠光砂中,在冷箱停止工作后按冷箱加温程序开始加温时。加温前应先打开冷箱顶部装砂口,以便于冷箱卸压;4.1.2对冷箱加温时,应先通入少量空气,视冷箱所开人孔喷砂情况调整通入冷箱设备、管道内空气量:当喷砂量增大应减小加温空气量,喷砂量无明显变化可缓慢增大加温空气量;4.1.3缓慢调整冷箱夹层密封气的流量,对珠光砂加温;4.1.4加温应缓慢进行,不得随意加大气量,防止热空气过多造成液体大量汽化而出现危险;4.1.5各部加温气源应根据温度合理分配,加温应彻底,不留死角;4.1.6在塔内各点温度在常温后再加温1-2天,以使冷箱内珠光砂逐步升温。目视冷箱外壁无结霜结露现象。如有,应继续加温。如时间允许,在加温停止后,冷箱最好能静止一至二周左右;4.1.7加温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冷箱的密封气压力,冷箱是否有珠光砂流出,视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加温气压力和加温气流量;4.1.8操作人员操作阀门时应缓慢进行,防止操作过快导致加温气量和操作压力过大;4.1.9密切注视冷箱内的声音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加温,待原因查明异常排除后加温继续;4.1.10测量冷箱内气体氧含量,判断泄露气体种类,如含氧量高或低,均应在加温结束后用空气置换,直至含氧量20%~22%的正常范围,方可开始进行下步工作;4.1.11加温结束后,按个单机停止操作停止个设备的运行;4.1.12切断密封气源,执行《锁定挂牌程序》,密封气为氮气的还应物理隔离;4.1.13待冷箱密封气压力指示为零后可进行扒砂作业。4.2扒砂作业4.2.1扒砂前应制定周密、详细的扒砂方案。做好扒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冷箱周围设警戒线,并有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撤离通道;4.2.2确定参与操作人员数量并分组,每组不少于两人;4.2.3操作人员应配备护目镜、防尘口罩等PPE用品,对万一产生砂爆的人员撤离方法、路线要提前明确,并保证安全通道畅通;4.2.4操作人员要提前做好施工技术及安全培训,使其对整个工作过程中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有深入的了解;4.2.5确认冷箱加温已经结束,珠光砂充填层压力为零,外界天气无风、无雨适合进行扒砂作业;4.2.6确认所有的工艺过程已经停止,填写《工作票》进行工作申请;4.2.7确认监护人员按规定装备并在现场就位;4.2.8扒砂应从冷箱上部开始,逐层向下。上层砂排完后才可打开下层排沙口,直至最后方可开底部扒砂口,以减少砂爆发生的机率和降低砂爆发生的危害;4.2.9扒砂不应速度过快,防止出现大量泻出现场失控;4.2.10从人孔泄砂的,保留上排两角的螺钉外拆除其他螺钉,然后慢慢调整螺钉松紧,控制排砂速度,严禁将螺钉全部拆除;4.2.11当打开底部人孔时,人孔的开度应加以控制,控制排砂速度;4.2.12操作人员应全程佩戴便携式测氧仪,扒砂过程中发现氧气含量高或低报警,应立即停止工作,撤离工作现场,待原因查清并排除后方可继续工作;4.2.13扒砂过程中要派专人监测冷箱内气封气压力、基础温度。一旦发现密封气压力有异常升高现象或有砂从排放口喷出的现象,扒砂人员应迅速从安全通道撤离现场;4.2.14泄砂速度应严格控制。排出的珠光砂可借助铲车铲到一边进行装袋,以防止装砂人员在卸砂口作业时突然喷砂而无法撤离;4.2.15珠光砂卸完之后,操作人员应仔细检查冷箱的各个部位,确保无板结的珠光砂滞留在冷箱内,防止在后续施工时脱落,给操作人员带来危险。同时,板结珠光砂不具备保温性能,影响重新充填的保温效果,而且还会对其附着的设备造成损坏。4.2.16卸出的珠光砂应放置在箱内或袋装,防止珠光砂飘散到空中。将装好的珠光砂置于干燥的地方堆放整齐,注意不要占用紧急撤离通道,装好的珠光砂还应注意不要受潮及不要被污染;4.2.17如条件许可,扒砂可请专业扒砂队伍,采用抽吸方法扒砂,以减少人员伤亡的机率;4.2.18操作人员进入冷箱前,应用便携式测氧仪测试氧含量正常无报警,方可进入;4.2.19彻底清理冷箱环境中的珠光砂,在未清理合格之前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更不能拆开工艺管道,以免珠光砂进入换热器内,造成堵塞或爆炸危险;4.3珠光砂的处置4.3.1虽然珠光砂是无毒,但由于膨化后的其比重很轻,所以它会随风飘散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人如果将珠光砂吸入呼吸道,会造成鼻腔、喉咙充血发炎咳嗽,进入眼睛会造成眼睛红肿。因此,必须对卸出的珠光砂进行妥善处置;4.3.2交由专业公司处理。但对运输过程必须制定周密的运输计划和良好的包装,防止运输途中大量飘散;4.3.3掩埋处置:可以将卸出的珠光砂进行掩埋处理,但应交给环卫部门处理。5紧急响应计划5.1由于珠光砂本身材质无毒无害,所以珠光砂发生的任何事故不会对环境、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的毒性危害。但由于珠光砂是粉状轻质物质还是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人员有窒息等危险。因此发生事故时应及时启动紧急响应计划;5.2发生珠光砂大量泄漏时及时汇报,得到批准后正式启动紧急响应计划;5.3停止所有运转设备。以免珠光砂通过空气进入空压机,冷却风机,空调和电动机等设备内造成设备损坏。5.4清点检查工作人员,应急小组及时寻找失踪人员,以免被珠光砂掩埋;其他人员有秩序的撤离至上风口;5.5根据需要及时通知附近工厂和上级有关部门,将有关情况向其通报;5.6分析泄漏处的气体氧气含量判断是否有氧气泄漏,如有泄漏应及时做好隔离措施;5.7采取必要的措施隔离现场,防止泄漏的珠光砂进入到自来水网和下水道;5.8联系批准的分包商及时清除泄漏的珠光砂;5.9修复泄漏处;5.10用湿式真空吸尘器将现场清理干净;5.11如发生人员被珠光砂掩埋,应及时将其拖至空气流通处采取以下应急措施,并联系120急救:1)暴露在大量的珍珠岩粉尘中会引起暂时的身体上的疼痛、不适、视力下降,并且发生潜在事故的危险增强。2)万一吸入:珍珠岩粉尘会影响呼吸能力,引起窒息。伤者应被转移到新鲜的空气中。使用大量的水尽可能冲洗口中和喉咙内的粉尘。3)万一接触皮肤:珍珠岩可以引起暂时的过敏或疼痛。相关部分应被擦拭,然后立即用水彻底冲洗。4)万一进入眼睛:珍珠岩可以引起严重的疼痛。首先要做的是确保伤者不要揉眼睛。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使用大量的水彻底的在洗眼器上冲洗至少15分钟,以尽可能多的除去粉尘。万一有大块的珍珠岩进入眼睛,应求助于眼科专家。
本文标题:LNG储罐填充珠光砂的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5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