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personality第八章
1第八章认知学派的人格观cognitivepersonalitytheory8·1介绍认知心理学8·2皮亚杰的人格模型——认知发展的8·3凯利的人格模型——有效构念的8·4认知心理疗法引子: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是冯特构造心理学的发展,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对于行为主义的反对。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还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来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元素。§8·1介绍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奈瑟(U.Neisser)、司马贺(H.Simon)、纽维尔(A.Newell)著作:《认知心理学》主张: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加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例如,某种形式组合的线条,通过视觉系统把这一信息传到脑,产生对组合线条的图式。同时还发动与此线条刺激有关的、在记忆中储存的其他图式与之比较,产生对这一组合线条的认知。比如,一个图形或一个汉字。认知心理学研究高级的心理过程,它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编码和译码,并且与计算机相比拟。认知心理学对脑的机制研究——人脑有100—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之间有无可计数的神经联系和神经通路,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些联系中发生的。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符号加工系统,类似于电脑的信息输入,加工和转换输出(应答、推理和问题解决)。§8·2皮亚杰的人格模型——认知发展的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认识论创始人。§8·2·1皮亚杰的经历皮亚杰的父亲是人文领域的学者,所以皮亚杰受父亲科学观的影响;皮亚杰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1915年,获得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的学位,之后又攻读了科学哲学。1918年,获得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之后,聆听了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课,研读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写了一篇关于《儿童的梦》的文章,据说连弗洛伊德本人都对这篇文章相当的关注。21919年,到巴黎大学研修心理病理学及科学哲学。1921年,担任西蒙(IQ测验的先驱者)的助手,在比奈实验室内工作,并负责将英国心理学家伯特的“推理测验”标准化。1936年起,共荣获30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1954年,当选为国际心理学会主席,并创立“国际科学心理学联合会”。1967年,发表了《生物学与认知》。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撰写了《教育的权利》一文,主张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于让儿童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使每个儿童都能有完善的人格。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皮亚杰一生中共发表了50多本著作,撰写的文章更是多不胜数,堪称人类思想史上一座丰富的宝库。§8·2·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他用60年时间描绘智力发展的过程;他试图发现儿童的思维是如何从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过程完全不同。同化:新的认知成分被加以修改,以更好地适应原有的认知成分。顺应:重新整合认知结构使新的信息更容易适应整个结构。§8·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建立了客体恒常性。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运算:内化的动作。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通过观察,推断他人动机的能力增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系统和抽象。喜欢假想推断,理想主义,抽象和假设性思考。§8·3凯利的人格模式——有效构念的乔治•凯利(GeorgeKelly1905-1967)美国认知心理学家。§8·3·1凯利的生平凯利出生于美国一个农民的家庭。4岁时坐在大棚车上跟着父母到西部去拓荒。小时候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照顾。受父亲的影响凯利一生都十分注重开拓与实干。本科读的是物理和数学,然后是想当工程师。大学期间日益增长的社会兴趣又促使他去念教育系的研究生。1931年,获得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带着学生在堪萨斯州组织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他发现,不论他提出的观点是否符合逻辑或是否正确,只要此观点能被患者接受,就能使患者因采用新视角看问题而使其状况得到改善。这个发现给予他的启示是:通过建构(改变)人看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有效地改变其心情。3比如语言的建构:能者多劳——倒霉,劳者多能——优秀。1955年,凯利两卷本的《个人建构心理学》出版,并很快引起了很大的反响。§8·3·2剀利的人格观——有效构念的一、凯利的人性观——人是科学家在帮助处于非理性状态中的患者解决问题时,凯利看到的是理性,是患者为解决问题而做的如科学家一样的努力、探索、预测、控制与检测。因此,他对人的看法十分积极——普通人如同科学家一样,他们构建他们的现实,就如同科学家构建他们的理论一样。所有的人都是科学家,都像科学家一样在经历事件的过程中区别异同、进行解释,使现象条理化,以此降低工作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对事件的预测与把握。凯利观点的举例,如:开朗的人好接近,开朗的人都大度,据此,我们和开朗的人交往时就会比较放松、随意,因为我们知道它不会小心眼,不会斤斤计较。再如,如果一个学习一般的同学认定成绩好的人一定都十分傲慢、看不起人,那么,他在和成绩好的同学打交道时就会变得敏感而多疑。就是说,决定人们行为的往往是人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心理现实而非客观现实。因此,如果人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通过重构自己的构念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现实并进而获得走向未来的力量。关于构念:一个构念就是一个思想、一个观点和一个看法,人们用它来解释自己的经验。为了处理好外界的事务,每个人都在创造与验证构念。构念的适用范围有大有小,对人的制约有强有弱。关于构念的CPC循环:凯利认为,当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时,他所产生的行动具有CPC循环的特征。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它由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来代表,即周视期(circumspection)、先取期、控制期。周视期:人们在接触事物时首先总是小心谨慎审察该事物,尝试多种构念,提出各种例题构念或陈述构念。先取期:就是暂时先确定一种想法。在此阶段,个体从前一阶段所衡量过的所有构念中选择一种。先占的构念似乎是对于情境最适合的构念,但仍需要改变。控制期:就是实现建构的阶段。在此阶段选择已经决定,行动也已做出。我们发现并相信我们所选择的构念是确定的,由此伸展到另一些构念。二、理论假设与结构说建构推论:一个人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时间的预期所引导。个体——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组织——预测时形成有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两分——建构体系包含一种两分结构的构念;选择——在两分结构中做出选择;范围——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经验——建构与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调整——建构调整受到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判断——存在彼此分离与不一致的亚层次;共性——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心理相似性;4社会性——从他人立场看待世界。认知学派的认知前提:每个人的构念都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如果一个人的构念偏离事实比较远的话,就有可能是病态或者导致病态。按照人格构念的观点,了解一个人的构念对了解他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心理疾病患者,就是其构念出现问题却又仍然坚持或者重复使用原有构念的人,而心理治疗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其寻找、发现无效构念并重建有效构念。三、人格的认知因素我们随时随刻都可以感知到:两个人对相同情境的反应经常是不一样的。比如,某人机警过人的反驳的话,在一个人听来是精彩的,而另一个人听来是辱骂。再比如,一颗圣诞树可以让A想起信仰价值;B回忆起家庭欢快的聚会;C想起悲伤的往事。这种情绪情感引发的行为,取决于大脑储存在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和人格图式被激活了。图式(schema)是指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假设性的认知结构。(一)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表征(或称为自我概念)。我们用它来组织和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Markus,1977,1983)。自我图式的核心(或称为特质概念),包括姓名性别,外貌服饰,兴趣爱好,宗教信仰,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你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与艾里克森的“我是谁”相似。)(二)可能的自我,是对我们将来可能会成为的人的认知表象。它包括我们渴望成为的角色或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自己追求的人格品质;也包括我们不希望成为的角色。(与艾里克森的“我将往何处去”相似。)可能的自我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人们的梦想和抱负,或人们的恐惧和焦虑。(三)自我不一致——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时会引起失望和抑郁。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不一致时将导致紧张、焦虑和内疚感。四、健康人格的构念(一)有广阔的视野,对经验持开放态度(二)注重变化,不断寻求对世界新的理解(三)对自身的构念进行建设性选择和调节五、具备有效构念的方法(一)勇于承担认识的责任(二)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吸收(三)注重用行动检验构念——人只有在行动中才可以看到自己。§8·4认知心理疗法认知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或流派,是以改变适应不良认知为主要目标的心理治疗的总称。认知疗法——分析、解释、预测==达到具有安全感的状态,抑或具有了确定性。认知疗法的主旨:在于教会来访者反思自己的态度与观念,帮助其意识到思维方式是如何使他们陷入沮丧的(特别是造成失败感)。5原理: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往往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8·4·1认知心理疗法的概念产生坏情绪是相当正常的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好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长期对不良情绪的压抑才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不良情绪产生以后,切忌陷入自责、气馁、沮丧的负面情绪囚笼。认知疗法的信念理论--ABC任何一种心理问题的情绪或行为反应结果(Consequence),如痛苦、困惑、迷茫等等,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某一具体的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信念(Beliefsystem)。如果一个人的信念B是合理的,那么他对诱发事件A的反应产生的情绪C也应该是合理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产生不合理的情绪C,是因为他所相信的信念系统不合理的缘故。转换认识角度:“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人们产生情绪困扰,往往不是因为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认识和评价引起的。§8·4·2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是理性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之父,是第一位主要的认知行为治疗师。认知疗法中认知的意思是“思维过程”、知识和知觉。以认知疗法的观点做心理治疗,则注重检查和情绪反应、行为习惯、躯体经验以及生活事件相关的思维和信念。认知疗法的核心信念是:我们对一件事或经验的知觉,能强有力的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躯体反应。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ABCDE自我分析的治疗技术A——找出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想法B——伴随该事件产生的不合理信念、想法C——描述由此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D——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对不合理信念逐一反驳E——观察信念改变后产生的结果。§8·4·3贝克认知疗法(Beck’scognitivetherapy)贝克认知疗
本文标题:personality第八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6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