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性别发展的生物学取向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009,Vol.17,No.5,973–982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973性别发展的生物学取向研究述评*邹吉林王美芳曹仁艳闫秀梅(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摘要当前解释性别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取向:生物学取向、社会化取向、认知取向。近年来,生物学取向日益受到关注并得到认可和接受。解释性别发展的生物学取向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视角,即进化心理学和进化发展心理学、跨物种比较等远端进化解释,以及行为遗传学研究、染色体异常研究、荷尔蒙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研究等近端解释。本文总结阐述了这些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发展的具体影响,并指出了进化心理学研究、行为遗传学研究、荷尔蒙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脑成像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展望未来研究的前景。关键词性别发展;生物学取向;远端进化解释;近端解释分类号B844;B845性别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涉及性别差异的发展、性别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性别认同的发展以及性别化偏好、性别化行为、性取向的发展等。既包括身体、神经等生理方面,又包括认知、行为等心理方面。近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探讨了性别发展(如,性别差异)的多方面发展趋势,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般而言,解释性别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取向:生物学取向、社会化取向、认知取向,它们分别强调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认知与信念对性别发展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对影响性别发展的各种生物学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发现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化行为、思维、性别认同以及性别差异等方面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uble,Martin,&Berenbaum,2006)。生物学取向研究大体上从两种视角来解释性别发展,即:进化心理学和进化发展心理学、跨物种比较等远端进化解释(distalevolutionaryexplanations),以及关于基因、荷尔蒙和大脑对性别发展的独特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近端解释(proximalexplanations)。收稿日期:2009-01-19*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鲁政办发(2004)91号)、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鲁教研字(2006)4号)资助。通讯作者:王美芳,E-mail:meifangw@hotmail.com1生物学取向研究中的远端进化解释1.1进化心理学与进化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对人类心理与行为起源和本质的基本解释是,行为是适应压力的结果,正是这种适应使人类祖先不断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从而使人类能够生存和繁衍(Crawford,2003)。因此,进化心理学观点强调进化适应造成了心理上的性别差异(Buss,2000)。不同性别面对不同适应压力,并且具有不同行为倾向,这有利于人类生存,因此各种性别化行为或性别差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塑造并保留下来。男女两性在繁衍后代上具有不同的地位,这是造成两性具有不同适应问题的关键,例如女性比男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有较大的身体投入(怀孕和产后抚养),这使得她们选择伴侣非常谨慎,她们偏好那些能够为其后代提供资源和保护的长期伴侣,并且导致男性为此竞争;而男性则追求短期的交往策略,因为这能增强他们的生殖优势。可见两性在性交往(mating)过程中面临不同的适应问题,因而性交往问题的进化机制存在极大的性别差异(Buss,2007)。Buss(2004)假设这些压力导致了当代社会中行为的性别差异,如女性对婴儿的兴趣,男性的暴力、竞争以及承担风险等先天倾向都由进化而来。同样,进化心理学也可以解释在认知能力上的性别差异,例如在史前的狩猎—群居社会,男女两性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这可能导-974-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致了他们具有不同的大脑结构。男性在空间定向任务中表现较好(这可能对游猎和追赶动物起重要作用),而女性在记忆物体位置(这可能对记住到哪里去寻找和采集食物起重要作用)(Smith,Cowie,&Blades,2003)以及言语任务上表现较好(这可能因为她们留在家中与其孩子谈话交流)(Brannon,2005)。这些适应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进化对性别差异起源和发展的影响。另外一门更新的学科——进化发展心理学认为,自然选择在毕生发展的早期阶段起作用,它特别重视适应在婴儿期及童年期发展中的作用(Grotuss,Bjorklund,&Csinady,2007)。这种理论在解释性别差异的发展时认为,个体在婴儿期和童年期所选择的一些特征就是为了促进其成人期的学习,性别差异并不是在成年期才开始全面形成的,而是起源于童年期。童年期的许多经验能够促进或扩大其成年期的性别差异(Grotuss,etal.,2007)。例如在游戏风格及内容上,男孩游戏更加粗暴且经常打斗,这被看作是对成年期捕猎、战争技能或维护支配权所做的准备;而女孩游戏则更具有养育性的特点(例如玩洋娃娃)(Pellegrini&Smith,1998)。再如在身体攻击上存在的性别差异也具有适应性价值,男孩更富于攻击性,因为成年男性在竞争配偶上投入较多(Smith,etal.,2003)。认知领域的性别差异在个体早期也已有所表现。Gredlein和Bjorklund(2005)发现,3岁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参与物体取向的(object-oriented)游戏,并且在简单任务中(要求儿童选择并使用合适的工具获取想要的玩具)表现更好。进化心理学与进化发展心理学从独特的视角对个体性别差异进行了解释,进而提出并合理阐述了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适应性行为。然而,目前这两种理论还不完善,由于方法论、伦理、时间等问题所限,很难进行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所以很多结论都带有简单的假设推断性质,而且结论很难证伪(Ruble,etal.,2006)。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男性和女性都以进化心理学和进化发展心理学理论所预测的方式来行为,这两种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与生存和繁衍有直接关系的行为。而且这两种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但人类行为的性别差异有很多都是习得性的,而且在不同社会、文化、种族中,这些性别差异还具有很大的差别,这已得到许多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证实(Kurman,2001)。1.2跨物种比较研究跨物种比较(cross-speciescomparisons)是生态学、社会生物学以及进化心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考察人类的性别差异反映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性别差异的程度。其研究假设是: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是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群体相平行的,它们起源于共同的身体或行为特征,这些特征作为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的办法,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Wood&Eagly,2002)。Maestripieri和Roney(2006)认为,比较研究关注人类与动物所表现出的相似特质之间的类似之处(相似的机能,但是独立的进化)与相同之处(遗传于共同的祖先),因此物种之间的相似之处经常作为固有的、本质的性别差异的证据(Mealey,2000)。Miller等(Miller,Nieder,Freedman,&Wallis,2003)认为许多非人灵长类动物不仅可以形成并使用抽象的认知范畴和概念,还可以将其概括推广,以适应新环境。鉴于此,Ruble等(2006)指出在考察与性别相联系的概念和行为的发展上,跨物种比较的方法是比较有前景的。例如,少年幼猴的性别是不是分离了,这些幼猴具有怎样的性别概念,在其行为中如何使用关于性别成员的知识,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有研究者探讨了野生黑猩猩在学习使用工具捕食白蚁中的性别差异(Lonsdof,Eberly,&Pusey,2004)。与雄性黑猩猩相比,雌性黑猩猩更早学习并且使用与其母亲相类似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此外,Alexander和Hines(2002)研究发现,非洲猕猴对玩具的偏好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人类儿童在玩具偏好上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是平行的。Schmitt(2005)总结了多项跨物种比较的实证证据,指出那些进化而来的先天心理倾向导致了人类性交往方面的性别差异。然而,不同灵长类物种的社会行为存在大量差异,并且非人灵长类动物群体与人类一样,会根据它们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当地的性别比率)改变它们的社会关系,即人类与各种灵长类物种的各种社会行为是这些因素与物种的基因交互作用的产物。但是,跨物种比较没有提供一种明确的方法使研究者可以鉴别出人类物种所固有的特征(Wood&Eagly,2002)。同时,从其他物种到人类,不能进行简单的概化,这也是进行跨物种比较必须重视的问题。第17卷第5期性别发展的生物学取向研究述评-975-2生物学取向研究中的近端解释2.1行为遗传学研究行为遗传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试图探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个体行为发展差异中所起的作用(Maxson,200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遗传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前正处于定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整合的过渡时期(Gottesman,2008)。行为遗传学在性别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成果主要表现在儿童非典型的性别角色发展(atypicalgenderroledevelopment)及成人性取向(sexualorientation)的研究。2.1.1定量遗传学定量遗传学是行为遗传学早期的主要研究途径,多采用双生子和收养研究来寻找遗传和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证据。遗传力(heritability)是定量遗传学用来表示遗传因子“是否”和“多大程度”影响正常心理特质和心理失调的经典指标。对于基因与环境因素对非典型的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先前的研究者知之甚少,所以使用双生子研究等定量遗传学的方法来考察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早期研究表明,在儿童及青少年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中,基因因素占总变异的20%到48%(Mitchell,Baker,&Jacklin,1989);近来两项研究结论较为一致,都发现非典型的性别行为具有显著的可遗传性(遗传力约占变异的37%到62%),而没有发现共享环境的效应(Bailey,Dunne,&Martin,2000;Coolidge,Thede,&Young,2002)。为了克服先前研究的样本小等不足,昀近一项大样本的双生子研究(5799对双生子)将性别非典型的儿童分成两组:完全的性别非典型男、女儿童及部分的性别非典型男、女儿童(Knafo,Iervolino,&Plomin,2005)。结果发现,对于部分的非典型男、女儿童及完全的非典型男孩,共享环境的效应强于基因影响,但对于完全的性别非典型女孩,遗传力占了变异的绝大多数(65%到76%),而没有发现共享环境的显著效应。总之,这些双生子研究提供了基因影响男孩和女孩性别发展的有效证据,但这类研究并不能识别出影响性别发展的精确基因因素,如,到底什么基因与非典型的性别发展相联系,分子遗传学的兴起则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2.1.2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试图确定使行为和心理特质具有遗传性的特殊基因,当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寻找具体的基因。就性别发展而言,分子遗传学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性取向的基因研究上。研究者已综述了相关的双生子研究、家庭研究及分子研究(Mustanski,Chivers,Bailey,2002a),多种研究的证据表明尽管遗传因素对男同性恋比对女同性恋的影响更强,但总体而言,遗传因素对性取向具有中等程度的影响。昀初的研究主要关注X染色体,一些研究发现了男性性取向与Xq28上的DNA标记(DNAmarkersonXq28)之间的联系(Hamer,Hu,Magnuson,Hu,&Pattatucci,1993;Hamer,Rice,Risch,&Ebers,1999;Rice,Anderson,Risch,&Ebers,1999)。此外,有两项研究分别考察了雄性荷尔蒙受体基因(AndrogenReceptorgene,简称AR)(Mackeetal.,1993)以及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AromataseC
本文标题:性别发展的生物学取向研究述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