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45基于社会管理视角的信息异化控制机制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年1
1●张立彬1,马腾2(1.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300071)基于社会管理视角的信息异化控制机制研究ControlMechanismsoftheInformationalAlienationBasedontheSocialManagementPerspective摘要:从社会管理的视角分析了信息异化的社会成因,提出了信息异化的控制机制,诸如:增强信息民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重塑人的主体性,使社会力量成为反制信息异化的主力军;完善信息社会建制的框架——以信息制度约束信息异化行为的产生,尽可能堵住投机缺口,让制度成为控制信息异化的利器;培育公民的信息社会能力——平衡公民对信息的工具性追求和价值性追求,成为抑制信息异化的长效机制。关键词:社会管理视角;社会成因;控制机制;信息民主建设;信息社会建制;信息社会能力Abstract:Thepaperanalyzedthesocialcausesoftheinformationalalien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hesocialmanagementandgavethecontrolmechanismoftheinformationalalienation,suchas:theimprovementoftheinformationaldemocracytoprotectofcivilrightsandrebuildsubjectivityofhuman;integrationoftheframeworkoftheinformationsocietysystemtolimitthebehaviorofinformationalienationandletthesystembetheweapon;fosteringcitizenstheabilityofinformationsocietytobalancetheinstrumentalreasonandvaluereasonandbecomethelong-termmechanism.Keywords:socialmanagementPerspective;socialcauses;controlmechanism;establishmentofinformationaldemocracy;informationsocietysystem;theabilityofinformationsociety1引言互联网的兴起使当今社会迈入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一方面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体验;另一方面,人们却不知不觉的为信息所束缚、所“绑架”,甚至利用信息从事很多违法行为,产生诸多信息异化现象。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创造了信息,但信息在生产、传播、处理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信息丧失原有内涵,演变成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的力量,呈现出信息与人的关系相互颠倒的现象[1]。信息异化有诸多表现,从原因上看,一方面,是人类对于信息的过度依赖和盲从导致,例如信息依赖、信息崇拜等;另一方面,是人们利用信息,满足自己的私欲和不正当目的的,例如信息犯罪、信息污染等。[2]信息异化现象的产生与人的主体性丧失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因素对信息异化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影响,有学者研究表明,信息异化现象的心理成因有很多,包括认知曲解、需要心理、从众心理、好奇心理的负效应、成就动机的负效应、本我人格的失控等。技术因素同样导致了信息异化的产生,例如互联网环境中信息安全技术目前仍存在漏洞等。人们对信息的过分追逐本质上是人们追求工具理性的体现,而原本作为手段的技术变为了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价值理性遭到抛弃。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互联网使人们检索信息的速度大幅提升,而对信息的依赖就由此产生。但是由于技术是一种2围绕物质目标而进行的例行活动,其本身具有中立性,技术所造成的后果并非技术本身的过失[3]。信息异化现象的心理因素作为主观因素需要个人价值观的约束和道德的规制。因此,信息异化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基于这些社会因素进行的社会控制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多数以人的主观因素和技术因素进行的分析,显然不足以阐明信息异化的社会属性,也不足以有效地实施社会层面的控制,故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社会层面的分析[4]。2信息异化的社会成因在社会的情境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即人机互动的过程。信息的人际传播决定了信息自身的社会属性。信息产生的异化现象也与社会情境有着密切关系。信息异化现象的社会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2.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在社会活动中,一些社会成员往往比其他社会成员占有更多信息资源。这就意味着在竞争过程中信息资源拥有量多的社会成员占据着更有利的地位,他们可以利用他人没有的信息牟利;而信息资源拥有量少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对信息的崇拜、依赖的心理,疯狂攫取信息,强迫自己拥有足够多的信息来与他人竞赛[5]。另外,“信息大爆炸”是信息时代的特点,信息量迅猛增长,使得人们不得不获取更多信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既定的信息不对称地位导致了信息的上向流动,因而导致原本占有大量信息资源的人更有利于获得新的信息,长期的不平等的信息流动,造成某些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霸权地位和另外一些社会成员的信息弱势处境。2.2信息管理越位与缺位信息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其缺位重点体现在缺乏有效的信息规范制度。例如数字版权相关法案的缺乏导致知识产权问题的泛滥。但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又会妨碍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规范的形成,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是既定制度难以解决的,因此这种“时间差效应”导致了信息异化问题的蔓延。信息管理的越位则是指管理部门严格的信息审查和监控机制,它规定了什么信息可以出现在人际互动而什么信息不能。这一机制的存在妨碍了公民的合理知情权与监督权,是行政权力越位的体现。信息的本真追求应该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6]。信息异化的情境下,人们过分追逐信息是工具理性的体现而非价值理性的体现,获得信息从一种手段变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原本公平正义的关怀的人本主义终极价值遭到抛弃,人们反而变成了信息的傀儡,丧失主体性。社会管理的淡化正是信息异化现象产生的重要诱因。因此,从社会层面加强对信息的控制与管理势在必行。加强社会管理是控制信息异化的必由之路,没有社会层面的控制机制,仅仅依靠微观层面的个人道德规制和信息技术改进,控制是难以奏效的[7]。3基于社会管理视角的信息异化控制机制的构建社会控制机制是保证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控制机制对于信息异化现象的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命题。因此,笔者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提出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民主建设、信息社会建制搭建和信息社会能力培育。[8-9]3.1增强信息民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重塑人的主体性,使社会力量成为反制信息异化的主力军。信息民主建设意味着政府在网络社会民主建设中首先要保障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通畅,即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与此同时,公民的隐私权及其它人身权利不能受到侵犯。其次,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监督权,在保证信息流通性的前提下,要让公民参与到对信息的质疑、批评和监督中,实现社会力量与国家、市场的制衡与博弈。最后,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公民对信息的质疑与批评,形成以信息为渠道的上下沟通机制。3信息民主建设,包括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和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公开机制的形成。3.1.1建立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是保障信息流通渠道畅通、公民获取信息机会平等的重要措施。从横向上说,任何人作为信息使用者都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保障其他用户的权利不被侵害。任何人都要在平等非暴力的前提下互动(这里的暴力既包括语言暴力,也包括诸如“约架”等的身体暴力),达到互动的理性沟通。从纵向上说,在当前信息不平等的环境下信息“霸权者”与信息“弱势群体”之间的信息互动要平等自由。因此,政府与公民之间需要一个通畅的平等的信息互动渠道,民意民情能够自下而上顺利“上传”,政策方案也能够顺利“下达”。社会精英群体与普通公民之间的信息交换借由这个平台可以自由互通。[10]这一平台的构建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环境,这就为信息的流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壤。好的互联网平台不但增强了熟人社会的维系,更拓展了新的社会关系。信息流通面更加广泛深远,精英群体、处于社会阶层顶端的人们有更多机会关注到草根阶层,也会涌现出有识之士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这样,不但信息得到互动,资源也得以流通,一部分资源流入草根阶层,缓和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缓解因社会不平等造成的社会紧张与社会冲突。3.1.2构建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使得猜测、谣言泛滥,成为信息异化现象滋生的土壤。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意味着人们可以利用公共的而非私人的手段获得信息,这就有效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只有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质询权,才能平衡信息不平等的深壑,促进上对下的信息传递。当前,我国的现实是权力精英患上“网络恐惧症”,认为臆测、谣言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互联网成为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集结地。因此,通过技术手段或权力的手段限制网络信息的发布。网络上公开公务员财产和“三公消费”的呼吁迟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种“堵”的方法并不能消解人们的怀疑,反而加剧了政府公信力的丧失。而强制的意识形态指导的信息“节流”同样起到了反效果——这并没有加强主流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力,反而因为人的逆反和猎奇心理遭到强烈的对抗。当前权力本位的思想仍然影响广泛,官员以社会的“管理者”而非“服务者”自居。现实中,民众则以“被管理者”的姿态甘愿受到权力的压制,而在虚拟社会,人们则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作为官员,他们时刻保持着对互联网的警惕,一旦出现某些不良信息立刻予以删除,而人们则会重点浏览、传播并保存。因此,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要,缓解了人们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紧张、焦虑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与冲突。3.1.3信息民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和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公开机制的形成,是拓展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对称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信息舆情问题层出不穷,其根源就是作为信息掌控者的政府和信息匮乏的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对称。致使社会力量欠缺自主获得信息的能力,因此难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信息公开和信息交流使得社会获得了足够的信息,避免因信息缺失造成的怀疑与恐慌。信息民主建设,政府应及时转变发展理念与政府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1]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一直致力于将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超越以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一揽子”管理的模式,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社会内部矛盾的调解人,从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发展理念的转变需要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置于同等高度,二者并重。在信息管理中,尤其突出增强4互联网活力,将互联网内萌发的社会力量培育成能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现实社会力量。政府目前对网络的管理手段以刚性控制为主,而“网络恐惧症”是政府迟迟未能实现对互联网的真正有效地管理的主要原因。网络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则是克服“网络恐惧症”的良方。政府需要做到变“敌对思维”为“多元协作思维”,变刚性控制为柔性引导,从而实现管理非控制、合作非对立的转变,避免出现“网络恐惧症”,及时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并鼓励质疑的声音。信息公开机制应作为制度化的方式存在,包括日常政务公开机制和突发事件及时披露机制,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将信息及时有效公布。管理部门也可以运用网络的形式推进政务公开,发布政务信息,在满足民众知情权的同时又增强了民众的社会参与感与责任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的关注,从而让信息成为人们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基础和实现社会自我管理与服务的工具。这
本文标题:45基于社会管理视角的信息异化控制机制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年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1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