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9第六章+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第六章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第一节细菌性烂鳃病第十节疖疮病第二节赤皮病第十一节鲤鱼白云病第三节细菌性肠炎第十二节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第四节细菌性败血症第十三节黄鳝旋转病第五节体表溃疡病第十四节罗非鱼细菌综合症第六节烂尾病第十五节爱德华氏菌病第七节白皮病第十六节蛙红腿病第八节白头白嘴病第十七节黄鳝出血病第九节竖鳞病第十八节鳖细菌性败血症第一节细菌性烂鳃病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G-2.流行情况:对各种养殖品种的鱼类都有危害,一般在水温15℃以上开始流行,常与赤皮病、肠炎病伴发。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2、3、4):体色发黑,鳃丝肿胀,坏死、腐烂,软骨外露,粘液分泌亢进,鳃瓣边缘粘附大量污泥,本分病鱼鳃盖内表面充血、出血,中间腐蚀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4.诊断:5.防治:(1)草食动物的粪便中含有该病原,因此池塘施肥时应经发酵处理;(2)该病原在0.7%的食盐浓度中难以生存,鱼种放养前可用2-2.5%的食盐水浸泡处理;(3)治疗应外用药与内服药相结合外用消毒药,内服抗生素第二节赤皮病1.病原:荧光假单胞杆菌2.流行情况:发病往往与鱼体受伤有关,危害各种养殖品种,一年四季都可发生;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5、6):病鱼体表充血、出血,鳞片脱落,以身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鳍条出现“蛀鳍”4.诊断:5.防治:第三节细菌性肠炎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罗非鱼、黄鳝等,流行季节为4-9月,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饲料因素往往是重要的诱因;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7、8、9、10、11):体色发黑,食欲减退,肛门红肿外突;腹水,肠道充血、出血发红,肠壁变薄,弹性降低,肠腔内充有大量粘液。4.诊断:(1)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2)病原分离鉴定R-S选择培养基培养呈黄色菌落。5.防治:同前第四节细菌性败血症1.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也有报道有温和气单胞菌和耶尔森氏菌(如图)。2.流行情况:对各种养殖品种都有危害,流行季节为2~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发病率高大100%,死亡率可达95%;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2、13、14、15、16):病鱼全身体表充血、出血,甚至肌肉也充出血呈红色,腹水,肝、脾盛肿大,肠道表现为肠炎。4.诊断:5.防治:(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健康养殖;(2)治疗,应选择敏感的药物内外结合四、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在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时,必须注意以下区别:•(1)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2)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前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的鱼种;后者则危害团头鲂、鲫、鲢、鳙、鱖、加州鲈、黄鳝、草鱼、白鲳、银鲷、大口鲇等多种淡水鱼,且对鱼种,食用鱼均危害。第五节体表溃疡病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2.流行情况:危害多种养殖品种,特别是一些名特优(乌鳢、加州鲈等)的危害较大,水温在15℃以上开始流行,发病高峰是5-6月;外伤是本病发生的一重要诱因。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7、18):病初,体表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出血,之后,病灶处的鳞片脱落,表皮及其下肌肉坏死,溃烂,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而死亡。•诊断:•防治:(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健康养殖;(2)治疗,应选择敏感的药物内外结合第六节烂尾病1.病原: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2.流行情况:对发生于水质较差的池塘,且机体受伤是一重要诱因,发病季节多集中在春季;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9、20、21):病初尾柄处皮肤变白,随后,尾鳍开始蛀蚀,并伴有充血,最后,尾鳍大部或全部断裂,尾柄处皮肤、肌肉溃烂,严重时露出骨骼。4.诊断5.防治:同前第七节白皮病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或白皮假单胞菌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鱼,特别是对鱼苗和夏花鱼种危害较大,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2):病初尾柄处发白,并迅速向背鳍基部以后的体表蔓延,尾鳍腐烂,残缺不全。病鱼头向下,尾向上,与水面垂直,作挣扎状游动。4.诊断:5.防治:第八节白头白嘴病1.病原:不清楚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尤其对草鱼危害最大,流行于5-7月。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4):病鱼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减退,变成白色,口周围的皮肤糜烂,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4.诊断:5.防治:第九节竖鳞病1.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2.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春季及夏季初,水温17~22℃;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甚至可达到100%的死亡率。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5、26):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鳞片竖起,鳞囊内充满大量半透明液体。4.诊断:5.防治:第十节疖疮病1.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也有人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2.流行情况:疖疮病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鱼、团头鲂,鲢、鳙鱼也可发生;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7、28、29):通常在背部形成向外隆起的病灶,皮肤充血发红,用手触摸病灶有波动感,切开病灶有血脓流出,原有肌肉坏死、溶解。病灶自行破溃,则性成火山口样的溃疡。4.诊断:5.防治:第十一节鲤鱼白云病1.病原: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2.流行情况:只感染鲤鱼,流行水温6~18℃,水温超过20℃时,病情可自行控制。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0、31、32):病初体表出现小斑点状白色粘液,随后,粘液逐渐蔓延,形成一层白色的薄膜,以头部、背部和鳍条出最为明显。4.诊断:5.防治:第十二节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1.病原:鮰爱德华氏菌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叉尾鮰,在水温18-28℃时流行;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3、34):慢性型,主要表现为脑损伤,形成“头穿孔”;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体表充出血,眼球突出,肠道充出血,肝、脾肾肿大,出血。4.诊断:5.防治:第十三节黄鳝旋转病1.病原:尚未鉴定的细菌2.流行情况:通常在密养,水质恶化的鳝池中发生,发病季节为春末夏初;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5、36):病鳝头部扭曲,随之身体顺着头部扭曲方向卷曲,头部和尾部断续出现痉挛现象。4.诊断:5.防治:第十四节罗非鱼细菌综合症1.病原:荧光假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链球菌2.流行情况:发病季节多在夏秋两季;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37、38、39、40、41):眼球突出,眼膜发白,全身体表充出血,鳍条腐烂,尾柄出现疖疮;腹水,肠炎、肝、脾肾肿大、充出血。4.诊断:5.防治:第十五节爱德华氏菌病1.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福建爱德华氏菌2.流行情况:对鳗鲡、罗非鱼、真鲷、牙鲆等都有危害,主要流行于夏季,但温室养殖中一年四季都可发生。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2、43、44、45):鳗鲡,前腹部和肛门前部肿大,红肿,皮肤软化,肌肉坏死,甚至溃烂穿孔;剖解见肝或肾肿大,充血,有化脓性溃疡;罗非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眼球外突,腹水,肝、脾肾肿大,有白色的病灶,并有腐臭味;牙鲆,腹水,肝、脾肾肿大,退色,肠炎;真鲷,肾脏肿大,出现白色病灶。4.诊断:5.防治:第十六节蛙红腿病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和乙酸钙不动杆菌2.流行情况:外伤是该病的重要诱因,流行于春末夏初,水温17-20℃时;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6、47):体表充出血,特别是腿内侧更为明显,腹部膨大,腹水,肝、脾、肾肿大,出血,临死前有呕吐和拉血便现象。4.诊断:5.防治:第十七节黄鳝出血病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2.流行情况:流行于5-9月,发病率在50-80%,死亡率30-100%;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48、49、50、51):全身体表出血斑、肛门红肿,外突,肝、脾、肾肿大,出血,肠道呈出血性肠炎的变化。4.诊断;5.防治:第十八节鳖细菌性败血症1.病原:嗜水气单细胞菌嗜水亚种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成鳖和亲鳖,流行于4-8月,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3.症状与病理变化(图52、53、54、55、56):脖颈红肿,腹甲出血,全身水肿,口鼻出血;剖解见消化道严重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4.诊断:5.防治:第十九节疖病1.病原:杀鲑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无运动性的短杆菌2.流行情况:几乎所有的鲑鳟鱼,都可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其中以褐鳟、红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布努克鳟最为敏感。3.症状与病理变化(如图):急性型,该型发病急,死亡率高,病程短,往往外部症状尚未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病程稍长,病鱼往往在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型,病程较长,又可分为慢性Ⅰ型和慢性Ⅱ型,其中Ⅰ型主要表现为肠道发炎,鳍条基部出血,病鱼死亡较慢;慢性Ⅱ型虽然能从患病鱼中分离到病原菌,但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在鳃上有轻度症状。。4.诊断;5.防治:第二十节斑点叉尾鮰套肠症1.病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如图)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以3~5月高发,一般病程在2~5天,发病率与死亡率在90%以上。3.症状与病理变化(如图):体表出血,腹部膨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肛门红肿,外突,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出现1~2个肠套叠。4.诊断:5.防治:第二十一节柱形病1.病原:柱状黄杆菌,为严格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菌体呈弯曲的长杆状或丝状(如图)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斑点叉尾鮰,草鱼、鲤、鲫、鳗鲡、虹鳟、罗非鱼、褐鳟和金鱼等也可发病。流行水温为15~32℃,死亡率可达到75%以上。该病的发生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3.症状与病理变化(如图):病鱼通常会出现烂鳃、鳍条腐烂和体表损伤等典型症状。患病斑点叉尾鮰的鳍、吻、鳃和体表出现棕色或棕黄色的病灶,病灶周围充血,出血,发炎,特别是在背部形成一由白色带状物围绕的似“马鞍状”的病灶。4.诊断:5.防治:
本文标题:9第六章+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4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