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A9粪便的显微镜检查操作规程
A9粪便显微镜检查操作规程A9.1首页粪便显微镜检查操作规程(手工操作)A9.2检测原理粪便涂片,显微镜直接镜检。A9.3标本采集及处理A9.3.1留取新鲜指头大小(约5g)的粪便,放入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送检,标本容器最好用内层涂蜡的硬纸盒,检验完毕后焚烧。A9.3.2采取标本后,应在1小时内完成检查,否则可因pH及消化酶等影响,而使粪便中细胞成分破坏分解。A9.4涂片的制备A9.4.1洁净玻片上加等渗盐水1~2滴,选择粪便中异常部分(脓血、粘液等)或取不同部位的粪便做直接涂片检查。A9.4.2制成涂片后应覆以盖片。涂片的厚度以能透过玻片隐约可辨认印刷物字迹为准。A9.5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A9.4.1颜色根据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土灰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正常粪便因粪胆素而呈棕黄色,但可因饮食、药物或病理原因影响而改变粪便颜色。灰白色见于钡餐后、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绿色见于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后及含胆绿素时。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米泔水样见于霍乱。A9.4.2性状报告为软、硬、糊状、泡沫样、稀汁样、血水样、血样、黏液血样、黏液脓样等。①黏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②黏液脓性血便:多见于细菌痢疾。③酱色粘液(可带脓)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④稀汁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见于伪膜性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⑤米泔样便并有大量肠粘膜脱落,见于霍乱、副霍乱等。⑥扁平带状便:可能因直肠或肛门狭窄所致。⑦球形硬便:便秘时可见。A9.4.3镜检:高倍镜下直接计数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个数、是否发现虫卵等。寄生虫虫体: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1)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较少(<15个/HP),均匀混合于粪便中,且细胞已被部分消化难以辨认。结肠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大量出现,可见白细胞呈灰白色,细胞质中充满细小颗粒,核不清楚,呈分叶状,细胞肿大,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出现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常伴有夏科—雷登结晶。(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多因胃液及肠液而破坏,可通过隐血试验予以证实。下消化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外伤、肿瘤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时,可见到多少不等的红细胞。在阿米巴痢疾的粪便中以红细胞为主,成堆存在,并有破碎现象。在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常分散存在,形态多正常。(3)巨噬细胞:细胞较中性粒细胞大,核形态多不规则,细胞质常有伪足状突起,内常吞噬有颗粒或细胞碎屑等异物。粪便中出现提示为急性细菌性痢疾,也可见于急性出血性肠炎或偶见于溃疡性结肠炎。(4)肠黏膜上皮细胞:小肠和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均为柱状上皮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大多被破坏,故正常粪便中不易发现。当肠道发生炎症,如霍乱、副霍乱、坏死性肠炎等时,上皮细胞增多。假膜性肠炎时,粪便的黏膜块中可见到数量较多的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多与白细胞共同存在。(5)肿瘤细胞: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血性粪便涂片染色,可见到成堆的癌细胞,但形态多不典型,不足以为证。(6)注意有无肌纤维、结缔组织、弹力纤维、淀粉颗粒、脂肪小滴球等。若大量出现,则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7)脂肪:粪便脂肪由结合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中性脂肪组成。经苏丹Ⅲ染液(将1~2g苏丹Ⅲ溶于100ml70%乙醇溶液)直接染色后镜检,脂肪呈较大的橘红色或红色球状颗粒,或呈小的橘红色颗粒。若显微镜下脂肪球个数,60个/HP表明为脂肪泻。(8)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为无色或浅黄色两端尖而透明具有折光性的菱形结晶,大小不一。常见于肠道溃疡,尤以阿米巴感染粪便中最易检出。过敏性腹泻及钩虫病患者粪便亦常可见到。(9)虫卵的报告方式:未找到者注明“未找到虫卵”,找到一种报告一种,找到几种报告几种,并在该虫卵后面注明数量若干,以低倍视野或高倍视野计算,建议逐步实施定量化报告。A9.5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03.1
本文标题:A9粪便的显微镜检查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5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