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7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教学设计
7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教学设计编写组同仁发表于2009-11-280:37:00第六单元性灵愚慧教学设计郑祥明编写【单元教学要点】1、细察“愚人”们的行为,批判王权思想、奴性思想、自欺欺人等人性弱点。2、品鉴“用智”者的表现,赞美少年英雄的诚实、机智、勇敢和过人的胆识。3、《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等文章生动风趣的原因、辛辣讽刺的特点。4、《童区寄传》等古典散文简练、传神的表达。5、尝试自编童话。6、交流各自喜爱的格言。11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二)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三)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难点:品味精妙的语言描写。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小学时,我们学过安徒生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像的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2、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3、指导学生圈画重要词语、句子或段落,以掌握文章线索,推进思考。(三)讨论交流1、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的线索和发展。爱-织-看-穿-揭-议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2、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四)布置作业1、写生字,理解词义。2、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第二课时(一)探究与交流基本程序: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b.四人小组交流。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1)第一位受命去看布的老大臣,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第二次说他“眼睛越睁越大”,第三次说他“仔细地看”。阅读各段,说说他三次不同“眼看”背后的心理活动。明确: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一是因为大过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任何东西而感到恐慌,二是内心不相信这是事实,睁大眼睛想把它赶快看清楚。第二次骗子叫他走近一点看,他的眼睛越睁越大,反映出老大臣仍心存希望,希望看仔细一点能发现什么。第三次写他仔细地看,主要是装模作样,心理的活动就是决不能让人看出他看不见布料,而要表现出他在认真欣赏布料,当然,并不排除他还残存“看见”的希望。应当注意的是,这三次“眼看”的文字表述不一样,各自也不能互换的。第一次要突出“特别大”,这是突如其来的,又希望赶快有所发现。第二次承接前面,仍心存希望,又表明仍什么都没看见,所以用“越睁越大”。第三次是在掩饰,是有意识的表演,不像头两次是自然的下意识的反应,所以用“仔细地看”。从这里,要注意品味语言的恰当使用。(2)为什么第一个说出真相的是孩子?孩子一旦说出了真相,大家就都相信了,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第一问的回答是:孩子心灵纯洁,天真无邪,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私心和顾虑,于是毫无顾忌地说出了真话。当然,这个孩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童话塑造的对象往往是事物普遍性的代表),也不是非孩子不可,大人也可以说真话,比如西班牙童话中就由那个没什么好顾虑的黑人说出了真相(见参考资料)。但是用孩子与成人世界作对比,更有揭示世俗虚伪的重要意义(参见参考资料);这就是鲁迅说的:“不过须是孩子,才会照实的大声说出来。”第二问的回答是:首先说明这个诺言本不堪一击,不难识破,只要有普通人的正常感觉就能辨识真相,其实本来就在人们的心底,一旦有人说破,人们自然就呼应了。其次说明人们原先之所以不敢怀疑,是原本心里有“鬼”。文中有一处细节,就是两位“诚实的官员”陪同皇帝去看布料时,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说:“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文中随后有一句:“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言下之意以为只有自己看不见布料,却又不敢说出来,因为私心制约了自己,蒙蔽了自己。再次也说明,这个谎言的制造者抓住了人们的普遍的弱点,就是都有愚蠢或不称职以及私心导致的自欺欺人的一面,所以连老百姓在内都不敢相信、不敢说破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相。当然,《皇帝的新装》揭示的是一类社会现象,不是说所有谎言骗住大家都因为大家有私心,有的是谎言的制造者掩盖了真相,众人不了解真相导致的。但一旦真相捅破,任何谎言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2、理解文章主题。(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3、多侧面评议“骗子”。(1)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2)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4、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1)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2)拓展性阅读训练。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三)布置作业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b.书写规范、工整。c.字数300字左右。比较·探究黑信教学目标:(一)理解小说的讽刺性。(二)认识统治阶级的凶残与弱智。(三)与《皇帝的新装》比较阅读,探究两者写法上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小说的讽刺性。难点:认识统治阶级的凶残与弱智。课时分配:一课时。预习要求:通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他同母亲和弟妹靠乞讨过活。高中毕业后,遍游全国,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被奥匈帝国编入捷克兵团赴俄国作战。十月革命爆发时,在俄国参加了革命。1918年2月,加入苏联红军,不久参加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返回捷克。哈谢克于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发表的短篇,大多反映下层劳动者的悲惨境遇,抨击封建统治者。他的短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语言朴实、简练,富于幽默感。后来他写过不少小品文和政论。哈谢克创作的最大成就是长篇小说《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一译《好兵帅克》),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作品,作者以他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时所获得的素材写成。(二)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3、找出本文讽刺性突出的内容。(1)“傻瓜中的傻瓜”是关键。①德国统治者的愚昧,愚昧到居然把骂他是“傻瓜中的傻瓜”的信,念了五十来遍,才发现是匿名的,他并不能凭借他的独裁特权惩治这个人物。为了这样一件小事,他居然要召开国务会议。这个会议具有秘密的性质,只有四位枢密参赞参与。②谩骂国王的这封信的内容本来是绝对保密的,可是国王自己却一再反复地把它讲了出来。③滑稽感还不是文章的高潮,接着召开的议会会议使滑稽感提升了:一方面是议会主席宣读了国王亲笔书写的呼吁臣民忠诚的诏书;可是另一方面,事出何因,议员们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场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气氛”。而自作聪明的警察局长主动求见,而且踌躇满志,宣称自己一定会“一鸣惊人”,至于如何办案却秘而不宣。其结果却是在悬赏捉拿的布告中,把谩骂国王是“傻瓜中的傻瓜”的话广为传播,弄得举国皆知国王是“傻瓜中的傻瓜”。(2)警察局长因此下台。这样的结局显示了三重矛盾:第一重,在权力的极端专制和机构本身的效率低下之间;第二重,在权力机构的凶残和官僚的弱智之间;第三重,国王居然事后才感到后果严重,把警察局长轰下了台,说明他的政治智慧和操作上的迟钝,确实是“傻瓜中的傻瓜”。(三)问题探究1、《黑信》中的警察局长与《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这个警察局长是聪明人还是蠢人?《黑信》中的警察局长不仅让国王丢了丑,直接损害了国王的利益,而且他的做法并不是国王所希望的。《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虽然实际上也使皇帝丢丑,但他们的行动与皇帝是一致的,他们和皇帝都没有怀疑布料,都如童话中说的,以为别人一定看得见这块新布料。所以,是否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愿望和利益,是他们遭受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警察局长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自作聪明的蠢人。另一种解读成聪明人,不惜以自己下台为代价,让国王丢丑,让国人皆知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一般而言是第一种解读,但第二种解读也未尝不可,也有它的合理性。2、《皇帝的新装》没有指出具体的国家、时代,孩子也没有姓名,《黑信》则国家和国王都有名字,两篇不同的写法,各有什么好处?安徒生写的是童话,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而哈谢克写的是小说,这样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作者作为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目的之一是直指民族的敌人。因为在哈谢克生活的当年,捷克是受到奥匈帝国,同时也是受到德国统治的。作为一个民族解放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他当然要把矛头指向统治他们的民族敌人。这在他是天经地义的,就像我们30年代的作家几乎一致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一样。(四)作业1、抄写字词。2、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一、二。3、预习《我若为王》。比较·探究*我若为王教学目标:(一)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全文思路。(二)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三)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和健全人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关键语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难点:理解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示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
本文标题:7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6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