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7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小学儿童(童年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二、一般特征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从6、7岁开始,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了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与儿童在幼儿园时的游戏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在正规化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打下最初的基础。2.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儿童进入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对象。通过对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小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与幼儿晚期差不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尽管还带有具体性,但基本上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其中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3.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发展了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了解了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从此,他们开始成为参加社会集体生活的成员。第二节小学儿童(童年期)的学习一、小学儿童学习的特点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动机研究表明,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不落在别人后面,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给集体增光等。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越直接,越肤浅。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为得到高分,不落人后而学习;为得到老师的赞许、家长的表扬而学习;为得到各种奖励或荣誉而学习。第二,为履行集体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而学习;为集体和组织争光而学习。第三,为个人前途、理想而学习;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学习。第四,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利益而学习。上述四种学习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向前发展的。它反映学生在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具体的、不稳定的学习动机向自觉的、富有原则性的、比较稳定的、富有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发展。同时,这四种不同内容的学习动机,也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程度而发展变化。调查发现,在整个小学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低年级学生第一种居多。由此可见,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还缺乏深远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动机绝大多数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2.学习兴趣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第二,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第三,在整个小学期内,儿童对有关具体事物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而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第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3.学习态度童年期儿童的学习态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对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中年级以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发生了选择性变化,他们只对那些教学好、公正、风趣并对儿童表现出爱心和耐心的教师表现偏爱。(2)对集体的态度初入学儿童还未形成班集体,同学间彼此很少互相关心。自中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开始重视班集体生活,有较强的集体责任感。(3)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很强的作业意识,不能对作业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忘记做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年级以后才逐渐地建立起较稳固的作业意识,能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4)对评分的态度从小学开始,儿童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很重视自己的分数,把它看成衡量自己学习好坏的标准;随着年级的增高,儿童逐渐认识到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把好分数看成是完成这一社会义务的良好表现。4.学习策略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策略使用具有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一)学习障碍的特点第一,差异性。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行为与其应该达到的标准之间具有明显差距,虽然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正常或相当优秀,但其发展不均衡和一些失常行为在同龄儿童中却相当显著,且学习成绩远低于该年龄所应达到的水平。第二,缺陷性。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的某些特殊方面有困难,具体表现为他们在很多学科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不能完成对其他儿童来说很容易的一些事情。第三,集中性。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常常集中在语言方面和空间与数学方面。第四,排除性。非智力落后、感官损伤所致。第五,可逆性。依靠教育训练可以改变第六,贯穿性。儿童→成人(二)学习障碍的表现1.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在感知、思维方面的障碍表现为,视觉记忆受损,有空间定向障碍,听觉辨别力差,信息加工有困难,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应变能力。在语言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在发音、词汇、语义、语法、会话、阅读等方面存在障碍。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有下面这些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忧郁、焦虑、易冲动、好攻击、不能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差、自我评价低、社会技能缺损、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为:(1)注意力缺陷。大量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儿童与正常实足年龄匹配儿童在注意力的集中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分心物抑制方面有显著的差异。(2)行动笨拙。学习失能儿童在运动能力方面,尤其是协调运动能力的发展方面显著滞后。(3)冲动。情绪不稳定和具有冲动性是学习障碍儿童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导致的症状。(4)社交技能差。学习障碍儿童在社会交往和受同伴欢迎方面有显著的问题。(5)固执。学习障碍儿童常拘泥于固定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执著特征。3.其他方面的相关表现有研究表明,在学习障碍儿童中有60%的人生理发育较迟缓,在心理上从幼儿期过渡到儿童期的时间较长。也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阶段,个体学习障碍与过失行为有较高的相关。(三)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生物性因素,有遗传性因素,有环境因素。关于产生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目前有这样几方面的假设:1.在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有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许多学者认为轻度的脑损伤或轻度的脑功能障碍是引起儿童学习障碍的一个常见原因。目前,一些已知可以引起脑损伤的事件与以后学习障碍之间的关系已经被证明,具体有:(1)母亲妊娠期的异常与婴儿出生时的异常所造成轻微脑功能损伤有时尽管是轻度的,但会给儿童将来的行为、学习方面带来巨大影响。(2)婴幼儿时期所患的脑炎、脑外伤、脑症(包括一氧化碳中毒和溺水等)、内分泌疾病、特殊染色体异常等等,都对儿童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2.遗传—素质假说许多研究指出,问题行为儿童的脑电图有异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3.生物学假设有关研究认为,学习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间某种神经介质不足或偏多所导致。有些学者认为,轻度脑功能失调是中枢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改变的结果。4.心理与环境假设现代环境种种因素也会导致儿童脑功能障碍,从而成为学习困难的原因。如放射线、噪声、荧光灯等物理性刺激,情绪性疲劳、环境刺激过多或缺乏等心理因素也是间接促发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家庭经济的贫困、家庭成员的不和以及家庭文化氛围差都与学业不良密切相关。5.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学习兴趣、不够用功、缺乏学习方法。(四)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第一,避免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出现各种脑损伤。在胎儿期母亲应避免抽烟、喝酒,注意保证营养和健康,保持情绪稳定、愉快,以便使胎儿的大脑不受到损伤,能够正常健康地发育。另外,在出生时和婴儿时期,应注意避免出现意外的脑损伤,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预防各种疾病的出现。注意婴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第二,及时提供帮助。学习障碍儿童一般都伴随有情绪问题,并且社交技能差,不能与同龄的其他儿童进行正常的交往。具体表现为有过多的消极情绪体验:由于学业上接连不断的失败体验致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动机,表现出厌学的情绪;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很低;另外,由于不能与其他儿童正常交往,他们经常是不合群的,过度忧郁的。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这些症状,应该提供及时的帮助,帮助儿童处理各种挫折,发展他们的积极情绪,避免过多的消极情绪体验。训练儿童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性格,并注意保护学习障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提供特殊教育。对于发现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要及时提供教育干预。经过矫治,儿童的学习障碍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甚至有的儿童可以恢复正常。第四,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行为矫正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直接改进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技能;二是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改善学习障碍儿童有效学习的行为方式。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适合不同学习障碍的行为矫正方案,如约翰逊和曼克勒布斯特(1967)提出使用“神经心理学习障碍的补偿方法”矫正儿童的口头语言障碍。第三节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一、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第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第三,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到小学高年级,儿童不仅已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还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表现出了辩证思维的萌芽。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认为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有以下特点:(1)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着辩证思维的萌芽。(2)儿童辩证思维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是一个转折时期。(3)在小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中,辩证概念、辩证推理和辩证判断三种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速度不同。小学生对不同内容的辩证判断的正确率不同。(4)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在水平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发展速度上可能存在差异,男生略快于女生。第四,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概念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念成分的比率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总的趋势。对于不同的思维对象和内容,不同的学科和教材,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速度和水平是不一样的。二、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1.概括能力的发展童年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即7—8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2)形象抽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增多。小学中年级,即8—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3)本质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2.比较能力的发展比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主要基本过程之一。童年期儿童的比较能力的发展体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二是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三是从在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3.分类能力的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童年期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
本文标题:7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96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