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BD传统启蒙教育_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徐勇教授导论《捧腹集•村学诗》[清]郭臣尧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中国大百科全书》:蒙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辞海》:“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中国传统启蒙教育:蒙学张舜徽先生解释小学大氐古初小学,幼仪、内则而已。所谓八岁出就外傅,学小艺,履小节,此周末之所谓小学也。刘歆《七略》,以《史籀》、《仓颉》、《凡将》、《急就》诸篇列为小学,不与《尔雅》、《小雅》、《古今字》相杂。寻其遗文,则皆系联一切常用之字,以四言七言编为韵语,便于幼童记诵,犹今日通行之《千字文》、《百家姓》之类,此汉世之所谓小学也。迨朱熹辑录古人嘉言懿行,启诱童蒙,名曰《小学》,其后《文献通考•经籍考》列之经部小学类,此宋人之所谓小学也。清乾隆中,修《四库全书》,以《尔雅》之属,归诸训诂;《说文》之属,归诸文字;《广韵》之属,归诸声音;而总题曰小学。此清儒之所谓小学也。塾师、馆师、蒙师、学师、书师、蒙馆先生、训蒙先生、教书先生、教读西席、西宾、馆宾、西席夫子村学究、三家村夫子猢猴王、孩子王老学究、冬烘先生蒙书蒙养书小儿书村书传统启蒙教育在书馆、学馆、蒙馆、乡学、乡校、书塾、村塾、村学、冬学、义学、社学等名称不同的处所进行。我们现在多用私塾来指称,实际上称学塾更加准确。家塾:官宦或富豪人家在家设立学塾,延请老师来家教授。有一些寒门小户,往往几家合作,延请先生前来办学课子。前者被称为“专馆”,后者则被称为“散馆”。私塾: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来学童就读。义塾:由显官富商或地方政府倡议兴办,以施惠于一方;也表现为某个宗族以族产资助族中无力读书的俊秀子弟,或服务于族中所有适龄学童。传统启蒙教育特别是启蒙教材,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非常有效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可以领略到特定时期文化的风貌,感受这个时代的性格和气质,把握这个时代的脉动,倾听到这个时代的心声,读懂这个时代的精神。或者说,传统启蒙教材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唐朝以前: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急就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千字文》)宋朝以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清朝: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弟子规》)民国时期:人、手、足、刀、口。小鸟飞、小狗叫、小儿追、小狗逃。20世纪60、70年代:毛主席万岁20世纪80年代:国旗、国徽、天安门识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陈来教授《蒙学与儒家世俗伦理》一、在正统的儒家文化之外,有一个民间文化或世俗伦理的存在。二、这个世俗伦理和民间文化,有更广大的民众信奉,有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三、与圣经贤传中所表达的理想价值体系不同,世俗伦理和民间文化反映的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实际。四、民间文化或世俗儒家伦理是中下层儒者制定的童蒙读物形成的。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塾师儒生终生抱器守道,践履儒家教义礼法,谨持勿失,而于民俗风教时时导引,并具有深远影响。乡曲之导师,地方之柱石,一方文教重镇。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的花果飘零,不在于圣人不出、硕学鸿儒之稀见,而在于村里师儒早已绝迹于天壤之间。村夫子绝迹,乃真正儒学命尽运绝之时。如果说历代的圣经贤传,表达的是少数读书人的思想与情感,希望和企盼,表达的是精英儒家认为“应该怎么样”的道德理想的话,那么相对说来,蒙书反映的则是广大民众实际的生活,反映的则是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实际。在这里,既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施恩不望报,望报不施恩”的纯粹出自自觉理念的行善,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功名利禄的引诱;在这里,既有“可以寄命,可以托孤,一临大节,死生不渝”的见义勇为,也有“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休管,无事早归”的明哲保身。明朝的吕得胜编撰《小儿语》,就是希望幼童能在欢呼戏笑之间,学得的都是“义理身心之学”,是基于“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的用心。鲁迅《二十四孝图》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鲁迅《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我们这门“中国传统启蒙教育”课,就是要了解历代启蒙教育的情况,了解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走进学堂开始,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接受的是什么样内容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内容,又是根据什么样的原则、通过怎样的方法进行传承的。了解了这些,就能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了解我们为什么成为我们现在这个样子。《三字经》讲授内容《三字经》的作者《三字经》的性质《三字经》的特点谁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王应麟(1223―1296)VS区适子(1234―1324)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所谓的“遗民”,不同于“逸民”。有人这样解释说:“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王应麟19岁就中进士,34岁时又中博学宏词科,仕宋曾任礼部尚书。国亡后他闭门谢客,隐居著书20年。许多著作,只写甲子,即只用干支纪年,而不用年号纪年,以规避书写元朝帝王的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祖籍河南开封,这里在汉代称为浚仪,所以他有时干脆标明“浚仪遗民王应麟”。区适子45岁时,宋朝为元朝所灭。有记载说他入元后,“抗节不仕。或问之,曰:‘吾南人操南音,安能与达鲁花赤俯仰耶?’”王应麟编写的蒙学读物《蒙训》44卷《小学绀珠》10卷《小学讽咏》4卷补注《急就篇》6卷《姓氏急就篇》最早提及《三字经》的,是明代(1368-1644年)中期以后的:黄佐(1490—1566)叶春及(约1532—1593)吕坤(1536--1618)黄佐《广州人物志》:区适子,字正叔,南海人。……今训蒙《三字经》,适所撰也。文殊驯雅,童子多习诵之,与周兴嗣《千字文》并行云。黄佐是明代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曾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祭酒等职。他博学多通,一生勤奋著述,有两广志书多种。他主撰的《南雍志》中,对明代太学教育有关典章制度、沿革变迁、国子监教师职责、监生来源、学习要求以及出路等问题,都有详细的叙述。康熙五年(1666),王相为《三字经》作注,在序文中说:“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女论语》是唐代宋若莘编写的女教读物,王相编《女四书》时,把《女论语》收录其中,并把作者改成了班昭。《千家诗》是南宋末年的刘克庄纂辑,刘克庄在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但王相在增订刊行时,改为与文天祥齐名的谢枋得所编。四库馆臣在论及很多明朝中后期和清初的著作时,极多“书贾伪托”、“坊贾所托名也”“盖坊贾改易其名,以欺世者”、“殆书肆贾竖伪托之以售欺也”、“大抵庸劣坊贾所为”、“盖坊贾伪立此名,以售欺者”、“坊贾伪撰售欺审矣”之类的记载。如果说一本蒙书出现了有两个作者的争议,一个大名鼎鼎,另一个却名不见经传,往往后者是真正的作者。如《兔园册》的作者,有虞世南和杜嗣先两说,敦煌文献发现之后,一般都认为杜嗣先所作;著名的《幼学琼林》,也有著名的丘濬和名不见经传的程登吉两种说法,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出自程登吉之手。实际上,《三字经》的五个部分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或者说,这五个部分有着一致的指向,有着共同的逻辑。《三字经》全书只有一个主旨,一个灵魂,这就是劝学,也就是劝导人们学习的意思。直言之,《三字经》就是一篇劝学文献。在这些事例中,有不耻下问的“圣人”孔子,有贤臣赵普;有家庭极其贫穷、因陋就简学习的路温舒、公孙弘,有“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有在艰苦条件下勤学不辍的朱买臣和李密,有悬梁刺股、警心自励的孙敬和苏秦,有27岁才发奋读书的苏洵,有82岁才考中状元的梁灏,更有7岁的李泌和刘晏、8岁的祖莹,还有蔡文姬和谢道韫这样女子。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抗战时期的延安地区,就流传着《抗日三字经》:“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国家,务当先。”现今《三字经》的改编本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高占祥编写、李汉秋主编、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编写的《新三字经》。《三字经》在康熙以后才广为传播,在乾隆年间就有了满文译本,道光时期又出了蒙文译本。17世纪初,《三字经》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其中中国商人一次就“舶来296部”,明治初年,日本出现了以大桥若水所编《本朝三字经》为代表的20多种改编本。雍正年间,《三字经》传到了俄国和欧洲,后来又传到北美,清末出现了英译本和法译本。1989年7月,新加坡汾阳公会组织青年读《三字经》,次年10月,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译的英文本,同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1990年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礼记·曲礼》中,有诸如“衣毋拨,足毋蹶;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之类短小整齐而又押韵的语句;在《列女传》中也有诸如“将入门,问孰存”之类的语句。朱熹认为,这些“皆是古人初教小儿语”。朱熹的学生陈淳在自己孩子三岁、即将开始学习的时候,他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明白切要的语句加以编辑,并按通常的做法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可读,命名为《训蒙雅言》,一共有78章1248个字。如“孔集大成,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下学上达,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进礼退义,温良恭俭,若圣与仁,为之不厌”之类。陈淳“以其未能长语也”,所以他另外编写了一篇三字一句的读物,并命名为《启蒙初诵》,全篇一共有19章228个字。它的开篇这样说:“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性相近,道不远,君子儒,必自反。”这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篇三字句式的启蒙读物。明朝吕坤在《兴复社学》中就说:八岁之前进入社学学习,“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清朝柴萼:《三字经》一书,用字不多,而将天地伦常禽兽草木经史及历朝统系、古贤事迹、格物致知各大端,包罗其中,有韵有味,自是训蒙佳书。章太炎: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此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陈荣捷:《三字经》以一千余字,历举我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百家姓》讲授内容《百家姓》的名义《百家姓》的作者《百家姓》的改编最早版本的《百家姓》,只有472个字,除了篇末的“百家姓终”之外,还剩下468个字。这468个字,包括30个复姓和408个单姓,所以《百家姓》只收录438个姓氏。《礼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史记》:孟尝君自称有食客三千人、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春申君有门客三千人、吕不韦“至食客三千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凡一二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多。《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论语》:三思而后行、吾日三省吾身《楚辞》:虽九死其犹未悔《史记》:若九牛之亡一毛、肠一日而九回《孙子兵法》: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班固的《西都赋》说“离宫别馆,三十六所”、《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民间还有“三十六计”、“三十六行”(或“三百六十行”)、“三十六营”之说;管仲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庄子说孔
本文标题:BD传统启蒙教育_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0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