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提高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策略
提高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策略农村初中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为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二是为社会输送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劳动力。为全体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打基础,是农村初中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教学质量又是创名优学校的“金字招牌”,是赢得社会信誉、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核心要素,是每个学校管理者都十分关注的中心问题。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就没有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差,就是教师质量差,也是学校管理者的失败。具体地说,教学质量是建立在教师质量之上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的实施与完成、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培养、升学率以及体质的培育等,都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教学质量则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主体。学校管理者应始终把抓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一、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现状及成因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教育的这种本质功能被现实所迫而扭曲、丧失。农村初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未摆脱这样一种现实: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上线率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和社会效益的好坏,致使农村初中教育不得不把升学率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把优等生的教育培养作为学校教育关注与投入的重点,而一般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被视为教育的陪衬和背景,甚至是包袱。这种倾全力以培养极少数尖子生,而忽略、漠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倾向,使得农村初中教育由面向全体变相为追求应试教育的“精英教育”。而这种“精英教育”的现实价值,是以目前不到10%的重点高中升学率来计算的,是以放弃、牺牲90%以上的最广大学生利益和前途、粉碎广大学生家庭未来希望为代价的。目前,农村初中的教育现状的确令人担忧,据可靠调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优秀教师奇缺,妨碍了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中学多数处在贫困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很差,所以就造成了一些教育能手、业务骨干通过关系钻进了县城(或以上城市)的中小学任教;有的跳槽,挤进了工资高,待遇好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部门,做他们的升官发财梦去了。留下来的教师多半是民办教师转正的,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学历低,年龄大,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能勉强应付七、八年级某科的教学任务,不能担任九年级某科的教学工作,造成有的学科无人任教。优秀教师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急速下降。国家为了缓解农村初中教师严重缺编的现状,出台了资教生援教的新举措。这项举措虽然解决了农村初中的燃眉之急,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我国的就业渠道急剧萎缩,面对艰难的就业前景,许多非师范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得不涌进有微薄工资的教师队伍。他们虽然有现代化的知识武装头脑,但他们根本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论等专业知识。他们不知道如何将初中课本中的浅显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摄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使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景气的现状雪上加霜。(二)小学生源素质差,制约了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今,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大多数农村家庭只有两个或一个孩子,再加上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他们逐渐富裕起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县城中学或其它远离家乡的名校就读——这些流失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优秀生——而就近到农村中学读书的优秀生则寥若晨星。按照惯例,农村初中每学年初要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看看这些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会让你大惊失色:平均分在30分以下的人数占参考人数的60%以上,优秀生则是凤毛麟角。农村初中辖区内的小学教学质量由此可见一斑。面对这样的生源素质,要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谈何容易!(三)应试教育的管理模式,挫伤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农村初中要在周边名校和城区中学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迫使他们不得转变办学理念,只能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奴隶。他们只得针对学校的教育资源现状,从七年级就开始,每个年级开设重点班,把少数的优等生集中在一两个班里,由一部分优秀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并利用晚自习、节假日补课辅导。这种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战术,虽然能取得一些成效,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体弱多病、视力下降、骨瘦如柴的怪人。这样的学生,怎么能把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呢?由于学校管理者的眼睛始终盯在重点班上,财力物力向其大力倾斜,致使担任平行班课程的教师牢骚满腹、怨声载道。他们抱怨学生基础差、品行坏,不好管理。上课管教不管导,心想:我讲我的,听不听由你。教师攀比之风盛行,有人说:“我的教学能力比他们差吗?为什么不安排我去教重点班?让他们名利双收,我们去喝西北风。我们坚决不答应!”因此,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在平行班上安排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的确差了一些,一部分是中老年教师,工作作风一贯是“老牛拉破车”,教学方法无新鲜可言,课堂气氛或混乱一片、或死气沉沉;另一部分是刚参加工作的资教生,他们空有一番热情,不知道如何备课、上课、和辅导学生,工作时间一长,就没有了激情,丧失了斗志,学会了一些中老年教师的玩世不恭。教师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自然会波及学生的学习情绪。(四)理论与实践脱节,阻碍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实行免费制以来,为了改善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国家动用了大批的财力物力,支援农村初中的硬软件建设,调拨资金建校舍、购电脑,逐步完善理化生实验室,添置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可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使,学校只注重重点班的教学工作,死擂教学质量,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在频繁考试和题海战役地围攻中消磨殆尽,而优良的教育资源却闲置尘封。偶尔进行一次实验或操作方面的教学,也只是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只能是看客。纵然学生当堂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若时隔数日,所学的知识则遗忘净尽长期以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农村初中在各科教学中的通病。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虽然他们的智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开发出来,用这种手段想培养出创造型人才,那简直是痴心妄想!(五)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长期单调的教学工作,容易使教师产生疲沓、厌倦的情绪,对于管理者,也不例外。某些农村初中举行的教研活动,给人的感觉像是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有的学科组长到了月底才突然想起自己的职责,匆匆忙忙的安排几位教师准备一下,然后去听他们的课。听完了课呢,也没有正儿八经的坐在一起评议一番,探讨一下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这种临时抱佛脚而又草草收场的做法,自然是收效甚微。二、提高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策略那么,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呢?根据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全面调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培养出“职业专业化”的校长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今天,“一所好学校必然有个好校长”以成为人们的共识。校长是学校的精神中枢,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领导与决策的地位。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校长的领导和管理水平,提升校长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校长“职业专业化”。一位好校长,首先必须具备优良的个性品质。待人处事公平、公正,廉洁奉公,没有私心;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乐观向上,遇事不惊;能兼容不同的观点,平易近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竞争与合作意识。其次,校长的教育和管理思想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爱岗敬业,有学校效能意识。再次,校长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善于管理,还应是教育教学能手(至少能胜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间树立崇高的形象,说话办事让人信服。第四,校长还应该是外交家,能与社会上知名人士广泛联络,求得他们的同情和支持,使他们慷慨解囊,逐步解决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尽早化解学校的巨额债务,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职工谋福祉。使教师在优越的环境中竭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二)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学校要让管理者走出去,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多与名校取得联系,走出去看他们的管理,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管理理念和教学经验,用来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但有一点要注意,别人的管理经验不一定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所取舍,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加以运用。也可以把一些名师、知名管理者请进来,进行业务知识讲座或管理经验交流。专家和名师都有自己深远的思想、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与专家名师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报告、观摩他们的课堂、接受他们的指导,对管理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三)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支部队光有出色的指挥员而没有优秀的士兵集体,是不可能打胜仗的;同样,一所学校光有出色的管理者而没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方法很多,除了让他们到外地参加各级各类的研讨会、观摩会以外,主要的途径是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因为外出学习的时间毕竟短暂,机会很少,而在本校工作学习的时间就非常多。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校本教研的时间,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难的。校本教研活动可以这样来开展:1、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众所周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想上好课,在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工作,需要花费比上一节课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去准备,所谓“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深入地挖掘课程内涵,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全面地了解所有学生,精心地设计课时计划,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形式。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只有个人进行了独立备课,集体备课才有方向,才知道有那些问题需要讨论。一个教师的个性品质、文化素养、教学经验、科研能力,无不制约着他的备课质量。因此,个人备课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同科教师的集体智慧。集体备课的一般模式是,先由教研组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或同科教师在教学在出现的共性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由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先设计出课时计划草案,打印出来,分发给相关教师进行反复研讨。然后,大家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教案设计完善。这样做,能集思广益,使同科教师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但是,集体备课要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互相抄袭教案。各班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案。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课时计划设计完善后,就可以实施教学。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案设计得再完美,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当学生轻松自如的接受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才能说教师上的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和互惠,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说课和评课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安排教师听公开课、示范课,是提高同科教师、特别是提高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我们大力的探索和研究。听课完毕,应及时召开说课、评课会——一般先由讲课人说课后,再开始评课。总结经验找问题。实践证明,说课是“教”与“研”的最佳结合点,它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有组织地开展说课活动,一方面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若持之以恒,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是技术就有要领
本文标题:提高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03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