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比较分析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攻治课程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新《课标》自始至终貫穿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下面,笔者对新旧《课标》从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希望能帮助政治教师准确地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理性地看待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一、指导思想比较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例如,它既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如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如倡导教师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既涉及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问题,如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优良传统,又涉及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问题,鲜明地凸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如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各种生活关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还涉及了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更富挑战的问题:如在应试教育影响至深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二、结构体系比较新旧《课标》的结构体系浓缩在下表中:旧《课标》新《课标》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学习评价与考核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由此可见,两种《课标》都论及了前言(序言)、课程内容,但小同大异。就课程性质而言,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里,往日混淆的德育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此乃大异。但它们都一致承认,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并且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此乃小同。另外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新《课标》提出了教科书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旧《课标》虽然也有教材编写与选用栏目,但过于笼统、原则,又主要指向于狭隘的教学,学科本位意识浓厚。新《课标》主要指向于课程,它涵盖了政治课程的所有内容。其实,这种差异与人们对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认识有关,旧《课标》显现的是大教学、小课程的观念(课程是教学的下位概念),新《课标》则凸显了大课程、小教学的观念(教学是课程的下位概念)。三、课程框架比较旧《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全部设定为必修课,课程框架比较简单:高一年级为经济常识;高二年级为哲学常识;高三年级为政治常识。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充分考虑了高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接、有机统新一。《课标》确定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摸块的内容学习主要在高一、二年级完成,每个模块2个学分,共计8个学分。这一建构对应与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就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6个模块,共计12个学分,主要在高三年级完成。这一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四、课程目标比较通过比较可知,新《课标》所提的目标有所增加和调整,总的趋势是由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增加的目标部分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我国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所缺失的,如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等。二是时代发展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如知道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三是政治与文化效应及育人功能的丰富和发展,如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调整的目标部分有:一是调整名称和内容,如将旧《课标》中的觉悟目标改为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更有弹性和操作性。二是位置调整,如将原来恰当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具辅助教学的内容,从教学原则与方式方法移到分类目标的能力栏目中,并将其表述为发展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旧《课标》新《课标》总目标: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年级分科目标:(略)总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类目标:知识(略);能力(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略)五、教学建议比较旧《课标》(教学原则与方式方法)新《课标》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配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种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用具。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看出,新旧《课标》在教学方法改进、实践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育人功能的开发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新《课标》突出了以下几点:依托生活背景,强调整体素质;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平等、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六、评价建议比较旧《课标》新《课标》(评价要求〉评价目的在于了学习进程和学习水平以及教师教学效果;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途径相结合;学习评价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途径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不难看出,旧《课标》的评价建议包含以下三点: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途径、评价标准。新《课标》则强调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还提出了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尤其是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拓展了旧《课标》中了解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水平的评价目的,也超越了旧《课标》的评价途径多元、评价标准多样所能涵盖的内容。七、教材编写建议比较新旧《课标》有个非常明显的差异在于,新《课标》提出了以下的教材编写建议:(1)鲜明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标要求;(2)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与编写教科书的关系;(3)发掘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4)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学生使用的需要以(5)倡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无疑,这些建议对于教材编写人员和编写单位,准确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达到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着重要作用和启示价值。不可否认,旧《课标》曾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对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重构和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旧《课标》的弊端愈发明显,主要在于:(1)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2)对教学工作规定得过于具体、细致,教师只能被动执行,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3)课程缺乏弹性,无法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4)统一教材统得过死,难以发挥地区特色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凸显了三个基本转向:1.从“知识本位”转向发展本位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被看成规范、严谨、有序的学科知识的简单合并,教学过程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塑造。开展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课程不再被看成是跑道,而是看成在跑道上跑的过程,即政治课程从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向动态的知识体验,学生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展示独特的个性和智慧,既能获得政治课知识与技能,又能体现政治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2.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在教学周期之前和生活情境之外早已设定的固定的目标和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果也是事先约定的,设定的假想情景也只是为了验证知识的科学性。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课标》卡教材、教材卡教师、教师卡学生。在重重关卡之下,教师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都必须执行规定而不考虑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封闭性,必然导致师生双方创造性的压抑与束缚。新《课标》则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参与、验证、研究与交流等活动;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会在构建生命课堂的过程中,获得政治课的真理意义和价值意义的双重建构。3.从统一转向差异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强求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要求之下,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则局限在毫无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狭小的教学空间内。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自材施教,而是置学生的差异于不顾一味地进行灌输,导致学生成为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知识存储器。正是如此,新《课标》力图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的现状,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文标题: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2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