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85-音乐案例《唱脸谱》
音乐案例《唱脸谱》课题:演唱《唱脸谱》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唱脸谱》是人音版第15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中的一首学唱曲目,是整个单元中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体裁为“戏歌”。戏曲音乐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各地不同的地方剧种多彩多姿,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单元以“梨园撷英”为主题,唱脸谱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所以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了解京剧中的不同脸谱与人物性格的联系.教材中还涉及了多种地方戏曲,更能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热爱。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其歌词从外国人对京剧的称谓开始,称赞京剧艺术:“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尔后,从各种人物的脸谱入手,进一步称颂其生动形象、出神入化、引人入胜。全曲用京剧曲调谱写而成,共两部分:歌曲的A段是通谱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依字行腔,韵味十足。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结构的完整;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使用花脸托腔,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使全曲在高潮中完满地结束,唱出了我们对京剧艺术的骄傲和自豪感。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京剧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唱等形式学习歌曲《唱脸谱》,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感受和体验《唱脸谱》中的唱腔及其音乐情绪;了解京剧的行当、角色;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京剧脸谱及行头等常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唱脸谱》和拓展欣赏,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让学生感悟到:京剧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了,它充分说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一定的京剧韵味来演唱歌曲《唱脸谱》难点:对节奏的把握和京剧韵味的模仿四、教学方法:说教法、说学法五、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播放零点乐队的《粉墨人生》,学生走进教室。2、教师用特殊的方式向学生问好。(二)情景导入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段,是我国戏曲音乐中的哪一种?生:京剧。师:大家说得好!那么请问: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出代表展示。师:外国人把京剧叫做“PekingOpera”,:一个美国人这样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这话听上去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京剧的魅力所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加以补充完善,可以适当介绍京剧的来源,并借以导入下一个环节。导语:从单元标题说起:这一单元的标题叫做《梨园金曲》,金曲自不必解释,而梨园一词是有来头的(教师口头讲解,并导入展示单元教学目标及本堂课目标)(三)问题提示(教师展示事先板书的学习目标)(四)导学引入:本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京剧呢?(1)相关知识1、京剧的行当1)学生看书23页,教师通过播放京剧行当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分别归属哪个行当。2)各行当的基本简介。2、京剧的行头蟒袍;宫装;帔(pei,第四声);靠、靠旗。(结合教材上的图片讲解)3、京剧的脸谱1)说“脸谱”脸谱的起源;脸谱的功用;脸谱的种类;脸谱的勾画。2)看“脸谱”结合教材谈论脸谱,增补下载的几个脸谱。从脸谱知识导入学唱环节(2)学唱《唱脸谱》1、教师范唱,创设情境。2、聆听歌曲《唱脸谱》(1—2遍)同学们思考回答:歌曲的作者是谁?你能说出它的体裁吗?歌曲可以划分几个乐段,每乐段的唱腔上有何不同?歌中涉及到多少种脸谱的颜色?多少个人物和故事?你能分别说说吗?师生共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A段:旋律吸取了京剧音乐的素材,并采用了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B段:旋律完全使用了京剧音乐的西皮唱腔,从而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上述问题由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同时结合书上的图片讲解。3、学生学唱《唱脸谱》的第二部分反复播放音乐,教师引导学生随音乐哼唱,适时教唱。4、重点解决难点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叫喳喳、、、、、、”5、教师指导学生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五)展示评价个别展示,评价计分与小组表演相结合。(六)拓展刚刚同学的演唱非常精彩,能看得出来,同学们对京剧艺术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些年轻人对京剧有着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的这首《说唱脸谱》,与我们刚刚学习的《唱脸谱》是同一个作者。我们来听听,想必大家一定有新的感受!(七)小结评价听完后老师引导:通过刚刚这首曲子的欣赏,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感悟到: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命力强不强,关键看它能不能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下去,这不仅要靠创新,还有把它植根于民族之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京剧知识,也演唱了京剧。希望以后京剧能够融入到大家的学习、生活中,把我国的国粹发扬光大!评价课堂效果,给班级打分。(八)结束课业在戏歌《故乡是北京》中学生走出教室。教学拓展1、京剧的起源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2、梨园和京剧的起源《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我国的戏曲的种类多达360多种,各地区种类各异,流布最广泛,观众最熟悉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作为五大剧种的京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合春四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3、京剧的行当行当是我国传统戏曲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手段,各地方戏曲剧种都有行当的划分。京剧原分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后概括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最后归并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生”分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四种。老生有文老生和武老生之分。文老生分唱工(如《碰碑》之杨继业)和做派(如《四进士》之宋士杰)两类;武老生分长靠(如《定军山》之黄忠)和短打(如俐陆潼山)之秦琼)两类。小生分扇子、雉尾、官衣、穷生、武小生五类。扇子小生如《西厢记》之张珙,雉尾小生如《群英会》的周瑜,官衣小生如《玉堂春》的王金龙,穷生如《评雪辨踪》的吕蒙正,武小生如《八大锤》的陆文龙。武生分长靠(如《长坂坡》之赵云)和短打(如《三岔口》之任堂惠)两类。红生是勾红脸的人物,如三国戏中的关羽,《风云会》中的赵匡胤。从红生的扮相、涂面看,它应属“净”行,但其唱念则与老生戏同。初期京剧擅长关羽戏之程长庚、汪桂芬都属老生行,故红生戏也归并为“生”类。旦“旦”分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贴旦、老旦等。青衣因演员穿青衫子而得名,偏重唱工与念白,如《武家坡》的王宝钏,花旦以穿裙袄、裤袄为特征,偏重做工与说白,多扮演年轻活泼之女性,如《铁弓缘》的陈秀英;青衣和花旦在念白上也有区别,前者念韵白,后者念京白。花衫是京剧前辈艺术家王瑶卿、梅兰芳熔青衣、花旦于一炉而创造出来的,如《玉堂春》的苏三,刀马旦扮演女性中娴熟武艺者,但只有工架式的武工,不大开打,如《穆柯寨》之穆桂英,武旦偏重武工,应会“打出手”,如《十字坡》的孙二娘;闺门旦多饰未婚少女,表演活泼但有节制,如《拾玉镯》之孙玉姣;玩笑旦重做工、说白,扮演风骚俏皮一类女性,如《打面缸》的周腊梅;泼辣旦顾名思义,多扮演性格泼辣之女性,如《坐楼杀惜》之阎惜姣;贴旦是从明清传奇中“贴”角演化来的,有补贴、衬托之意,是剧中次要女角,如《西厢记》之红娘,老旦饰年老妇女,如《辕门斩子》的佘太君。除老旦用本嗓演唱外,其余旦角一律唱小嗓。净“净”俗称大花脸,分铜锤、架子、武花、摔打和二花脸等类。铜锤花脸因《二进宫》中徐延昭怀抱铜锤而得名,表演上偏重唱工,《铡美案》中的包拯也属这一类;架子花脸偏重工架与做工,如《群英会》的曹操;武花脸偏重武工与工架,如《定军山》的夏侯渊;摔打花脸与武花之重工架不同,偏重扑跌摔打,如《恶虎村》之郝文,二花脸是次要的净角,如《四进士》的姚廷椿。丑“丑”俗称小花脸,分文丑、武丑两类。文丑有袍带丑、方巾丑、毡帽丑、巾子丑、彩旦等。袍带丑扮演官吏,多用京白,有时也用韵白,如《打面缸》中的大老爷,方巾丑是戴方巾的自命风流儒雅的读书人,念白用韵白,如《群英会》之蒋干,毡帽丑多饰市井小人物,又名茶衣丑,如《一匹布》的张古董;巾子丑也饰小人物,表演风格较毡帽丑含蓄些,如《苏三起解》的崇公道;彩旦即女丑,是丑角中唯一的女性,如《拾玉镯》的刘婆。武丑又名开口跳,重说白、武技与做工,如水浒戏中的时迁。以上是京剧行当的大略情况。传统戏曲把各色各样的人物归并入各种不同的行当,在表演以及扮相、脸谱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至于具体表演的时候,则要着重领会角色的个性感情。前辈艺术家曾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演人别演行”,即从一定的行当出发而不囿于行当,才能创造出栩栩如生、多种多样的人物来。4、京剧的行头蟒袍:在戏中是帝王将相的官服。样子是圆领,大襟带水袖,质料用缎子,手工绣花,图案是团龙或虎,下摆绣海水、江涯。皇帝穿正黄色,王爵、太子穿杏黄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红色,此外还有蓝色、紫色、绿色、黑色的。服装的基色,除身份、地位,和人物的性格,脸色也有关系。女子穿蟒的,有皇后、公主、将相的夫人等。样式与男蟒相同,图案用飞凤、团凤。但尺寸稍短,只过膝盖,上身加“云肩”,下面系裙。宫装:也称“宫衣”,属于女用常礼服。用于皇妃、公主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后官场合。宫装虽然极为华丽,但规格低于女蟒,不能用于庄严隆重的环境。帔:即对襟长袍。常礼服性质的服装,男女都用,式样是大领、对襟带水袖,缎地绣各种图案,如团龙、团鹤、团凤、花鸟等等,也有素帔,老年人穿香色,或蓝色,中年人穿红色、蓝色,少年人穿红色、粉色。女子的帔,大致相同,惟尺寸稍短小,只过膝而已,《奇双会》的赵宠、桂枝均穿帔。靠:即甲衣。男靠,女靠。5、京剧的脸谱脸谱的起源: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约公元550年),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形状狰狞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面具就不戴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脸谱的功用: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褒贬、别善、
本文标题:285-音乐案例《唱脸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3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