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年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和思考题
12015年《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及思考题第一讲:管理及管理学1、管理的定义以及如何理解?2、管理的性质是什么?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的有何现实意义?3、管理的特征有哪些?4、管理有哪四大主要职能以及如何理解?5、什么是管理者?在组织中管理者的分类?6、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对不同层级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有何要求?第二讲:管理思想理论的发展前沿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及思想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有三大优点:标准化、专业化、简单化,这因为有这三个优点,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查尔斯.巴贝奇——继承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可提高生产率的观点,还提出了利润分享的报酬制度和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罗伯特·欧文——提出人事管理思想: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地位,重视人的教育,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人事管理之父)早期管理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但却是管理理论的萌芽。对以后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2、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①科学管理四原则:A、每项工作都有科学方法,管理者就是要探究并开发出科学方法来代替经验式的操作方法,B、挑选一流员工(胜任+愿意,因人制宜,人尽其才),C、管理者与工人需通力合作,D、管理者与工人各有工作与职责。②作业管理原则:A、科学的工作定额,B、标准化的作业,C、差别计件工资制度。2③实行职能工长制④管理例外原则⑤精神革命(思想大解放)3、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法约尔①从经营活动中独立出管理活动;企业六大基本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核算)、管理②倡导管理教育:教育能提高管理能力;③管理5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④14项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命令):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上司(5)统一领导:一个员工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命令(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报酬:支付的数量和方式要公平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原则:上下级之间建立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法约尔桥”)“法约尔跳板”,同级部门间横向沟通。(10)秩序:成员明确其岗位(人有所事,人有所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11)公平:对下属仁慈、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主动性(首创精神)(14)团队精神4、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①提出理想的组织结构形态是从上至下的科层体系;②社会权力类型:传统权力:由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法定权力:(理性的)法律规定的权力3③权力与组织关系:只有法定权力才是行政组织的基础。5、管理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代表人物及理论(1)埃尔顿·梅奥——人际关系理论(霍桑实验总结出来)①工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还是“社会人”;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能提高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等,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数;③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④领导通过增加员工“满意度”可以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①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②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已经满足的需要不能产生刺激作用);③人的需求是多样的,但在同一时段需求是分主次的,总有一个优势需求。(3)麦克雷戈——X-Y理论(4)威廉.大卫——Z理论(5)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6、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学派丛林):代表人物及理论(1)卡斯特与罗森茨维奇——系统理论学派①组织作为一个转换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所组成。②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③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要重视环境因素。(2)赫伯特·西蒙——决策管理学派①管理就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都需要决策。②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③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④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3)德鲁克——经验管理学派(案例学派)(4)菲德勒——权变管理学派4第三讲: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1、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1)组织是一个转换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组成;(2)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3)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要重视外部环境因数。系统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1)整体性:指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组织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2)动态性:组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运动是组织系统的生命。(3)开放性:任何组织系统都是耗散结构,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与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对外开放是组织系统的一种运动。(4)环境适应:组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5)综合性:要把组织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包括系统目标、系统实施方案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人本原理:(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对人的认识分三个阶段:要素阶段、行为阶段、主体阶段);(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人本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责任原理:(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责任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职权利对等,委授合理,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5效益原理:管理要出效益,追求管理投入和产出合理比例。效益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管理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伦理道德原理:管理当局在管理实践活动中要有是非问题以及讨承担道德责任,企业管理伦理道德涉及真实与公正。伦理道德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管理者要有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要为顾客或消费者提供真实安全的产品或服务。2、管理的基本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第四讲:管理的前提与本质1、管理的前提: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要首先明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有:(1)管理道德:道德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的四种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社会契约伦理观。管理者持不同的道德观,表现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偏重不同。如在决策中:持功利观的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是后果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当人与利益发生冲突时则更多地强调利益。持权利观的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是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看得比完成工作、获取利润还重要。持公平观的管理者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保护了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弱势群体)。持综合社会契约伦理观的管理者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商业道德中。即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2)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在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社会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提供就业、开展公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等。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在对环境、员工、顾客、竞争对手、社会社区、投资者6的责任等方面。(3)组织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独特的价值观、制度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组织文化有三层内容: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精神文化层决定了制度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是精神文化层与物质文化层的中介;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是精神文化层的体现。2、管理本质——决策。管理实践中无处不有决策工作的存在。(1)决策:就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2)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3)决策的依据:信息数量与质量。(4)决策的类型(5)决策方法:群体决策: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确定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SWOT分析法、经营业务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选择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量本利法、线性规划法等风险决策方法:决策树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乐观法、悲观法、折衷法、最大后悔值最小法同学们要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操作办法。第五讲:计划1、计划职能或计划工作: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亦称计划工作。即为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2、计划的内容:“5W2H”:3、计划的特点: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可行性、效率性。4、计划的类型:分类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其中要掌握计划的层次体系。5、计划编制过程:①确定目标(确定目标系统——决策的任务)7②认清现在:环境研究(内、外环境研究——SWOT分析法:解决组织会做什么,能做什么?)③研究过去:过去决策已经带来的影响、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其一般规律。④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用德尔菲法)⑤拟订选择和评价可行的行动计划拟订备选方案(用头脑风暴法)、比较和评价备选方案、确定选择原则、选定满意或合理方案⑥制定主要计划(清楚确定和描述5W2H)⑦制定派生计划⑧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6、计划工作的常用工具和方法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评审技术甘特图时间管理第六讲:组织1、组织:也称组织工作,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把所涉及到的各种相关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建立组织体系,到组织的运行,实现组织目标的全部工作。2、组织工作的内容:(1)设计组织结构——确定岗位和部门化,建立组织系统;(2)适当授权与分权——确定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岗位的权责关系,建立职位系统;(3)人员选聘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4)建立组织的制度规范体系;(5)培育团队精神和建设组织文化;(6)组织变革与创新。3、组织设计的原则8(1)任务目标原则。(2)分工与协作原则: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分工要合理,协作要明确。(3)统一指挥原则:每个人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并对其负责。禁止“越级指挥或越权指挥”。(4)管理幅度原则:一个管理者所管理的人数要有一定的限度。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有效地管理下属的人数。(5)权责利对等原则:规定管理者取得和利用权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完相应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后还必须获得应得的利益。(等边三角形原理)(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其中还要掌握的概念:(1)集权与分权及其关系(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及其关系(3)格兰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格兰丘纳斯用数学模型,用来计算任何管理幅度下可能存在的人际关系数。当管理幅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主管人员和下属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将以几何级数增加。(4)两种组织结构形态:锥形组织结构和扁平组织结构以及各自的优缺点。4、组织结构类型(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事业部制(5)矩阵制(6)动态网络型以上六种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功能。5、人员选聘及人力资源管理6、组织变革与创新9第七讲:领导1、领导的定义: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引导人们行为,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热心地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的过程。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是领导者利用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指挥、命令、带领、引导、鼓励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领导者、管理者、当权者的区别与联系3、领导的内容和作用:内容:a.权力(职权和非职权)的形成和运用。b.激励c.沟通d.营造组织气氛,建设组织文化作用:沟通协调作用指挥引导作用激励鼓舞作用4、领导理论:是关于领导者是如何影响他人,其影响力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对人性假设等相关理(1)领导品质理论先天论——传统的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和性格是天生的、超人的,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后天论——现代的领导品质理论:A、斯托格迪尔的领导个人因素论;B、鲍莫尔的领导品质论;C、吉赛利的领导品质论;
本文标题:2015年管理学原理复习提纲和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4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