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2015年高三省质检语文试题分析
12015年高三省质检语文试题分析评卷题组长第1题【考查内容】要求默写的句子,从时间顺序看,考查的以唐宋诗文为主,从体裁看,诗和文为主。其中四句初中所学,两句高中所学。本题要求考生扎实背诵全文,反复巩固记忆。本次考查,难度较小,答题情况较好。【能力层级】A【存在问题】1.少数学生写错别字。例1,潼关的“潼”写成“山”字旁,“朝晖”的“晖”写成“辉”的情况较多;也有个别把“惠风”的“惠”写成“慧”,“天街”的“街”写成“阶”。2.读书不细致,有混答的现象。如“无以成江海”写成“无以成江河”或“无以至千里”;“自缘身在最高层”写成自缘身在此山中”;“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成“山海万里”【教学建议】本次默写考查,相对集中在初中所学诗文,学生普遍得分较高,同时高中所学两句,语义相对简单,学生容易记忆,写错的极少。相比而言,第5句,有少数学生不会写。因此在教学中,除要强调规范写好易错字外,要强化“上半句”的默写。对于优秀学生的笔误,往往是考试紧张引起的,应给予疏导。第2—5题【考查内容】文言实词、文言理解、概括、分析和文言翻译。本次选取的文段,学生要全面读懂难度较大,但基本能读懂,由于设置的考点较常态,考查的内容基本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较容易理解的,并且考点中没有有意设置“陷阱”,因此得分率不低。但由于翻译中的“更”和“见”有一定难度,所以满分的极少,普遍在“10至13分”间。【能力层级】B、C、D【存在问题】第2题,“因”解释“因袭、沿袭”和“顺着”在词典上属于同一词条,解释“因袭、沿袭”更加准确(与“革”反义);第3题考查的要点都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对④的理解有些偏误,误选B的较多:第4题,考查要点是“对原文的概括”,只要把选项中的“内容概括”与原文比对,就不难发现问题,而学生往往在“分析”上纠缠,因此产生误选。第5题,本次文段阅读虽有一定难度,但就考查的要点看,相对容易。翻译的句子基本能读懂,涉及考查的文言省略句式——省略宾语和省略介宾短语的介词,都是较容易的。因此普遍考得较好,但(1)句的“更”学生普遍答不出来,(2)句的“见”学生误答的也较多;相对而言(2)句的翻译,表现出学生表达能力较差,比如写成“他的才能展现在乡间,不能对国家施展”。2【教学建议】从几次的考试看,学生文言得分的高低,往往不取决于阅读文段,而取决于考查点,比如内容概况与分析题,考查“分析”点上的错误,学生判断时得分率会高于考查“内容概要”点上的错误的。由此可见,学生答题时对概要的内容与片区的比对,做得不足。在翻译方面,在语境中整体把握语义,是学生的难点,如果考查的句子,语义相对独立,则答题情况就好多了。同时核心词的解读(古今异义、活用、多义词、谓语动词),历来是学生的短板,要在下一段的复习中强化,养成圈划得分点再做答的习惯。第6题第(1)小题【考查内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要求理解两个“叠叠”的含意。【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存在问题】1.不解题意,答非所问例1:叠叠二字的重复使用,加深了作者的情感,写出了作者对即将别离的不舍,叠叠的秋风与山的萧瑟更体现了作者的不舍。(0分)分析:考生不懂得题目这样设问该如何回答,把含义与作用混起来。含意要从字面义及语境义两方面理解。第一个“叠叠”修饰风,有“阵阵”之意,秋风阵阵,体现天气很凉。第二个“叠叠”,有“重重”之意,重峦叠嶂,体现路途遥远。两个“叠叠”表现了出行的艰辛。2.答题不完整。例1:“叠叠”是“一阵又一阵”的意思,诗中表现秋风一阵又一阵,来表现秋风的猛烈。(1分)分析:题目要求概括两个“叠叠”的含意,考生只概括了一个“叠叠”的含意。3.只顾及表层之意,未写出深层之意。例1:第一个指风大,第二个指山多。(2分)分析:本题“叠叠”有表层与深层之意。表层指的是秋风阵阵,群山重重;深层指的是出行艰辛。考生只写出表层之意。由于绝大多数考生未能写出深层之意,故未扣分。第(2)小题【考查内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能在分析概括古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情感。【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存在问题】1.凭空想象,牵强附会。例1:第一首诗的柳,是秋天的柳,经过半年的成长,已然长成大树,而诗人此时的心情则是感慨时间飞快。第二首诗的柳是春天刚要离别,是无意看到的柳,冬去春来,此时的3柳刚发芽,正是一年最好的时候,而诗人却要和好友分别,感到悲伤。(0分)分析:没有抓住诗中“相别处”去理解,凭空想象“秋天的柳,经过半年的成长,已然长成大树”,而将顾诗的情感理解为感慨时间飞快。第二首诗的分析中“是无意看到的柳,冬去春来,此时的柳刚发芽”也是无端的想象。例2:顾诗中的柳,描绘了早春柳刚发芽,一切正带着春机的样子,表达作者对友人寄予厚望,同时内心愁苦的思绪。王诗中柳色新,生机勃勃,富有朝气,表达作者对友人远行寄予厚望,愿友人满怀雄心而去,对友人功成名就的期待。(2分)分析:“内心愁苦”1分,“柳色新,生机勃勃,富有朝气”1分,得2分。“表达作者对友人远行寄予厚望,愿友人满怀雄心而去,对友人功成名就的期待”是牵强附会的分析。2.没有掌握答题要领。例1:第一首诗中的柳,写的是在秋分时节,作者忆起年前与朋友分别的情景,心头充满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寂寞。第二首诗中的柳则是写于初春时分,作者同友人离别时,作者对其临别时的美好祝福以及依依惜别之情。(2分)分析:题目问的是景与情的关系,回答的模式应是“借什么样的景,表现出什么心情”。其中“什么样的景”包括景物及景物的特点,题目已点明景物是“柳”,还必须概括柳的特点。考生只分析了情感而未分析景物的特点。3.对诗中情境理解有误。例1:第二首诗中的柳是“留”的意思,代表了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不舍与真挚的友谊,而第一首中的“柳”已是“不堪攀”的状态,借而来表现作者被贬谪边荒的凄凉和无奈的感情,并且前句“早春相别处”体现时间流逝,但作者依旧在偏远之地,不能返回的凄凉之感。(1分)分析:考生可能受题目中的“发”误导,而认为作者被贬谪。4.表达笼统例1:第一篇作者通过杨柳写出离别和归来时的不同心境。第二篇的杨柳写出了作者与好友离别时的环境,反映出作者对朋友将要离别时的不舍。(0分)分析:考生的分析非常笼统,对杨柳的特点、不同心境、离别时的环境都未具体写出。【教学建议】1.诗歌鉴赏要反复练习,防止回生。诗歌鉴赏较难,但理解与答题还是有一定技巧的,而技巧需要反复练习方能掌握及巩固,如久不练则会回生。许多考生失分并非不懂,而是没有答好。2.强调几个答题原则。(1)注意审题。如第(1)小题中“两个”“含义”是审题重点,第(2)小题中“心情不同”是审题重点。(2)理解诗歌忌随意想象,应根据相关信息来还原诗中的情境,借以理解诗歌的情感。4相关信息包括诗中的关键词,注解,作者等。(3)答题要具体。如回答借景抒情时,要对景物的特点具体分析。第7题【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只要熟悉相关五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错误不难发现,正确的选项也就能选出了。【能力层级】A级。【存在问题】1.审题不清,导致失分。本次质检,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在两项,而平时训练考查时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所以许多考生没认真审题,想当然地认为也是选错误的选项,于是,选“C、E”或“A、C”,造成完全失分的情况。2.对易混点缺乏辨析意识。A选项“孔明借口刘表尚在”“刘备以刘琦尚幼”等情节,原著是“此时刘表已死,刘琦也已成年”,错误很明显。E选项欧也妮并未收到夏尔的来信,而是偷看夏尔写给朋友的信。3.对不符人物性格特征的设错项缺乏敏感。C选项“觉新极力反抗”明显不符其性格特征,觉新奉行不抵抗主义,此时应是默默忍受。【教学建议】1.强化审题训练,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看清要选出的是“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2.在掌握五部文学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判断出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是否合理。3.要求学生应熟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回目,并做到情节脉络梳理明确,避免前后情节杂糅。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原著熟悉这两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避免因为不熟悉题目所给的情境而失分。4.引导学生辨析易混点,如《三国演义》中几次“火攻”“水淹”的情节、赵云的“单骑救主”与“截江夺阿斗”,《红楼梦》“宝黛初会”中的“摔玉”与“张道士提亲”中的“摔玉”,觉民和觉慧在请愿事件中的不同表现等等。第8题【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从《论语》《孟子》中各选取一段,让考生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孟子谈论修身的角度。【能力层级】C级。【存在问题】51.第1小题要求答“两个选段关于修身的观点的共同之处”,很明显两个选段都是谈修身的目的意义,而许多考生有的答非所问,有的泛泛而谈。例1:为人者,修身是基础。(答非所问,0分)例2:注重自身修养,感化他人。(泛泛而谈,0分)例3:都认为修身很重要,强调修身的作用。(泛泛而谈,0分)2.第2小题第一问,要求考生指出“孟子是从什么角度谈论修身的”,但许多考生没有分析选文“得志”“不得志”的情况,而是随意乱答。例1:从个人的能力角度谈论。(0分)例2:从“古人”的角度谈论。(0分)例3:从造福社会的角度谈修身。(0分)例4:从处世为人,治国安邦的角度谈修身。(0分)例5:从人在不同环境中来谈修身。(0分)3.理解概括能力有限,不能从“得志”“不得志”的叙述中提炼出“人生际遇”这一点。例1:从个人的角度去谈论修身。(得1分)例2:从“得志”“不得志”的角度谈论修身。(得1分)4.因词语理解错误或望文生义而导致曲解文意。例1:有能力的人就要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没能力的人就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事情。(把“得志”错误的理解为“有能力的人”,把“不得志”理解为“没能力的人”,得0分)例2:古时候的人,拥有志向,就好好对待百姓;没有志向就培养自己的品德,使世人尊敬他。若一个人贫穷那么就保持自己的行为,不理会外面的因素,若一个人富贵,那么就要对百姓和善。(把“得志”理解为“拥有志向”,错!得0分)例3:穷的人对自己好,富贵的人要行善于他人、帮助他人。(把“穷”错解为“穷人”,把“达”错解为“富贵的人”,得0分)【教学建议】1.熟悉、读懂体现孔孟重要思想的经典语段。理解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熟悉、读懂体现孔孟重要思想的经典语段,特别是近几年大考中未涉及的重要语段,如《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精选的语段,含有成语的语段。2.正确理解文本中的字词,避免望文生义。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正确理解文本中的字词,过好文言翻译关。教师可对两部文化经典中的文言知识作适当点拨、归纳,让学生在读懂文化经典的同时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3.答题重在概括和分析。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重在概括和分析。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6典试题,注意参考答案的构成,发现、改进自己答题的不足,做到规范答题。如不少学生在答概括题时常常是只是翻译,没有概括。第9题详见各小题得分表(11日发)。第10题【考查内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能准确把握有效信息区间,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整合。【能力层级】C评分说明:根据省质检提供的参考答案,结合实际情况,对参考答案作如下调整和说明。“指明知识追求的方向或者目的”1分;“统领知识的运用,决定知识运用的方向”2分。(意思对也可)【存在问题】1.审题意识不足,有效信息整合不全。例1,①文化决定着知识的使用;②知识的使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③知识为人类插上科技的翅膀,而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分析:考生忽视题干中“文化对知识的获取作用”的要求,只是从“文化对知识的运用作用”这一单一角度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从而导致有效信息整合不完整。得2分。2.缺乏概括意识,照抄原文无效或次要信息。例2,文化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丛林中跋涉时,不会迷失方向;知识的运用需要文化的统领和导航。例3,知识的运用需要文化来导航,文化需要为知识插
本文标题:2015年高三省质检语文试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4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