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3·淮南二模]右图选自《点石斋画报》,描述了19世纪上海西餐馆“一品香”内男女客人并坐吃西餐的情景。下列对此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②男女平等意识增强③上海人生活方式完全西化④图中现象与“西学东渐”有较大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19世纪上海西餐馆”“男女客人并坐吃西餐”说明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而且男女平等意识增强,这一变化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紧密相关,①②④正确,故B项正确。答案:B2.[2014·江西省高三新课程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D.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解析:长袍马褂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不能体现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故答案选A。其他选项呈现的对应是正确的。答案:A3.[2014·广东省“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解析:A项说明的是电灯;B项说明的是报刊业的兴起;C项说明的是服饰的变革,男女平等;而D项在清初就已经存在,并不能反映新风尚。答案:D4.[2013·广东韶关一模]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2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这说明了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答案:D5.20世纪初,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A.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B.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解析:A项的“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B选项的“根本性巨变”不符合史实,排除A、B两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20世纪初中国掀起留日学习的高潮,而这些报纸与杂志大量在上海与东京出现,正好印证了留学教育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答案:C6.[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注意时间1876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出行方式,排除A项;材料“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B项表述错误;当时国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绝大部分对火车等西方先进事物持抵制态度,只有少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先进事物,故D项表述错误。答案:C7.[2013·四川凉山州一模]据近代中国某文献记载“窃闻泰西各国……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中国择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3A.西方军事上的优势主要靠的是无线电的便利B.中国的传递方式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C.在信息传递方式上,中西方存在巨大差别D.在现代信息发展方面,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B、C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虽然中西方在通讯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并不能说明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答案:D8.[2013·广东佛山二模]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近代科技出现在上海与重庆的时间表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3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A.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后,最早应用在上海B.中国引进的西方技术都是实用性技术C.中国近代化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D.中国工业革命吸收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解析:采用排除法。从表格材料的时间,不能判断上海是最早的,排除A项,B项的“都是”表述过于绝对。近代中国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排除D项。答案:C9.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上海妇女服饰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解析:上海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排除A项;C项只是现象;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故答案选B项。答案:B10.[2014·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在秦初,七夕是一个禁忌日,汉代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有七夕节之说,但它是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之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着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直到明清这一情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4化。20世纪末,有人提出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感情节的说法,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侣节。这些变化()A.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B.节日是可以改变的C.农耕文明开始向近现代化过渡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析: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以及近些年人们建议把它作为中国情人节,无不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真挚爱情的追求,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B项与题意无关,C、D两项只符合其中的某一阶段,故答案为A。答案:A11.1908年,《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据此可知,当时《申报》()A.刊发的消息来自官方通报B.难以获得独家新闻C.重视刊发消息的准确性D.新闻报道标准杂乱解析:根据“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可知,《申报》刊发的有关光绪病情的消息,不是来自官方的通报,而是通过自己建立的信息渠道获得独家新闻信息,以显示消息之准确、可靠,故C项正确。答案:C12.[2013·衡水中学月考]新民网曾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解析:材料反映出网络购物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B、C三项符合时代特征,但网络经济并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13.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共有16处之多。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遭受列强入侵的见证,又担负着将西方文明传播到中国的历史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材料一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的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材料二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虽呻吟仆地皆置不理,惟掩鼻过之而已。可见有司之失政,富室之无良,何怪乎外人轻侮也。况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摘编自《郑观应集》(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四个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通商口岸在西方文明传播到中国过程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通商口岸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由材料中的信息即可归纳。第(3)问,应从列强军事入侵、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及对人们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的影响等方面论述,要围绕促进中国近代化这个主题。答案:(1)广州、福州、上海、厦门、宁波。(任答4个即可)(2)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近代公用设施和市政文明是移植西方文明的重要表现,并成为中国人初步认识近代文明的直观“教材”;中国模仿与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正是从沿海通商口岸的租界开始的,并逐渐传播到内地各处;许多中国人正是通过通商口岸的外国租界,目睹了西方舶来的近代文明,由此大开眼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3)影响: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开辟,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成为列强扩大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但客观上也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实际上也是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基地,有助于打破中国社会的封闭状态,并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文明在中国的传播。14.[2013·贵阳一测]每一个时代的婚姻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成为人们了解整个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士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于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徐继畲《瀛环志略》材料二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调查表类别人数自订婚人数及比重6人数比重已婚者395215%已订未婚者1302015%——摘编自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材料三1950年《婚姻法》颁布……195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同时也意味着从制度上进一步保护了中国人的婚姻自由。更多的“父母之命”于此后宣告作废,当代中国的第一次离婚热潮也随之达到顶峰,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黄薇《一场观念与制度的革命》(1)与中国传统婚姻相比,材料一中的英国婚俗有何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3)材料三中,当代中国社会的婚姻状况有何发展?分析这一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婚姻中男女地位和宗教观念情况等信息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自订婚人数的比例这一角度回答“变化”,联系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进步、民族工业发展和思想解放、西方文明的影响等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第(3)问,从《婚姻法》对妇女的保护、婚姻观念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发展”;从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等角度回答积极影响。答案:(1)婚姻自由;有宗教色彩;男女平等(一夫一妻)。(2)变化:以包办婚姻为主,自订婚姻增多。背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近代教育的发展);西方文明的传播。(答出其中3点即可,回答具体历史事件的酌情给分)(3)发展:婚姻自由得到制度(法律)保障;妇女的婚姻观念得到解放,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影响:否定了封建家长制和纲常伦理;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加快了法制化进程;推动了社会进步(社会转型)。
本文标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8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