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
1第2讲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3·四川攀枝花一模]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C项是错误的表述。D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合。B项符合“转折”的含义。答案:B2.[2014·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科举制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过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科举制”。军功爵制顾名思义按军功授爵,根据材料信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根据材料信息“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排除C项,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上而下地推荐人才为官,政权相对开放,符合材料信息“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政权逐步解放”要求,虽然科举制也符合材料要求,但在时间上晚于察举制,故B项最有可能。答案:B3.[2014·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应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D.元代的行省制解析: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材料信息“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正好符合汉初情形,可以判断B为正确选项。2答案:B4.[2013·湖南望城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10月联考]“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解析:从材料中刺史“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可以看出刺史已经与地方郡县官吏相互勾结,干预政事,所以选项C项正确。刺史本来是中央派遣来监察地方的机构,但现在已经超出了这个职权,作用越来越大,所以要排除B、D两项。A项在材料中看不出来。答案:C5.[2013·山东潍坊高三期末]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A.注重依法治国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解析:“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故答案选B。答案:B6.[2013·山东济宁一模]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本题题眼是唐末以后的军事组织。兵部三省六部制就有,枢密院是宋代分割宰相军权的组织。故答案选B。答案:B7.[2014·江西省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3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解析: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庞大造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故答案选C项。A项不是主要目的,B项与回避制度无关,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答案:C8.[201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一联]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A.征辟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度解析:把握关键词“老百姓”“加入既得利益集团”,能让百姓加入既得利益集团的只有科举制。答案:D9.[2013·福建厦门一模]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有卿而无公”联系所学“公”古代指的是三公说明权力较大,而卿是指具体办事的大臣,即无实权,故明朝内阁制符合要求。故答案选D。答案:D10.[2014·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故答案选C项。答案:C11.[2013·浙江高考三模]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皇帝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军机处等办法,最终将其裁撤。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4A.议政王大臣会议抑制了君权B.清朝部分沿用明代的官僚制度C.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职权相当D.乾隆时期皇权继续得到加强解析:从材料可见,清朝皇帝裁撤议政王大臣会议,主要原因是它权力太大,威胁皇权,故A项正确。B项可以由“设立内阁”得出。C项不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决策权,军机处没有。D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隆时被裁撤,反映了皇权继续得到加强。故答案选C。答案:C12.[2014·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通过依法确立的盟旗制度来管理蒙古地区,体现了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盟旗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但没有分而治之,因此排除C项。D项属于其影响,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应为B。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4·湖北八市联考]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5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产生这种廉政措施特点的原因。(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在中央、地方都设立监察机构负责监察中央官员和地方郡县长官,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且直接向皇帝负责,据此回答“特点”。联系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知识回答“背景”和“目的”。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信息“宋初统治者……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分析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从材料三信息可知,明初通过严刑峻法反对贪污腐败,回忆明初政治特点,联系朱元璋对贪污的极端不满等知识回答“明初原因”。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廉政制度建设,高薪养廉,重视人文精神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14.[2013·崇明期末]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6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2)根据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分为汉代、晋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出皇权强化的本质特征;第(2)问相权变化即回答三个时期宰相的具体职责,从君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出其趋势。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或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本文标题: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8149 .html